加农炮200米“上刺刀”,越军阵亡军官日记:中国把大炮当机枪

历史海大富 2024-04-18 03:51:46

在1979年的一个清晨,随着天空第一缕曙光划破东方的暗影,一个破败的战场在视野中逐渐清晰。一阵寒风吹过,带起地面上零散的尘土和烟雾,战场的残酷景象也随之揭露。这里,散落着被摧毁的装备和无数士兵的遗体,见证了一场惨烈的战斗。一位士兵小心翼翼地从泥泞中拾起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面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

页页翻过,突然,一段歪歪扭扭的文字映入眼帘:“中国把大炮当重机枪,推到我们前面200米的地方开炮,我不知哪一天随着炮响而上天!”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霸道和冷静,也透露了这名军官面对死亡的无奈和恐惧。

第一天:火炮推进,夜袭准备

1979年2月,随着中越边境冲突的加剧,中国政府决定对越南进行有限的军事行动,以回应越南对中国西南边境的持续侵扰。这场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事冲突,目的在于捍卫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

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中国人民解放军125师炮团7连扮演了关键角色。1979年2月16日的晚上,连长付广涛带领他的部队奉命占领战略要地的发射阵地。深夜之中,连队成员默契配合,开始了对火炮的调整和推进。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整个连队忙碌地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推动着重达数吨的火炮。每一位官兵都清楚,他们距离越南军阵地的距离不过300多米,任何小的失误都可能引来敌方的炮火。

部队在推进火炮的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执行力。炮兵们在草地和石砾上摩擦着,发出沉闷的响声,连队成员间不时传来简短而有效的指令声。为了确保火炮能迅速就位,连队成员们不断调整推进角度,检查炮轮和炮架的稳定性。尽管夜色浓重,但在手电筒和灯光的辅助下,火炮的就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付广涛连长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确的监控,确保火炮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他走访每一个炮位,用手电筒照亮调整炮口的士兵,确保每一位炮手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在推进过程中,连队还设立了哨兵,密切注意周围的动静,防止越军的突然袭击。

随着火炮的成功就位,连队的士气达到了高潮。每位官兵都知道,他们的位置极具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第二天总攻的成败。火炮一旦开火,将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压制敌人的火力,为步兵的进攻提供坚实的支援。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随着月亮缓缓西沉,东方逐渐泛起鱼肚白。125师炮团7连的官兵们,在紧张的等待中度过了这个夜晚。他们检查着自己的装备,确认通信设备的功能,同时在心中默默预演即将到来的战斗。

突袭与反击:战斗激烈

随着天空逐渐明亮,7连迎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关键时刻。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晨曦中的炮声震天响起,标志着总攻的开始。125师炮团7连的炮兵们迅速就位,按照之前夜里精心准备的方案,瞬间拉开了激烈的炮火攻势。

几十门大炮同时开火,发射的炮弹划破天际,落向越军的阵地。爆炸声接连不断,在清晨的宁静中制造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弹的落点精确覆盖了越军的主要防线,使得越军措手不及。烟尘和火光之中,越军的阵地遭到了重创,炮击造成的爆炸和火焰在敌阵中引发了混乱。

在炮击的掩护下,我军步兵开始执行夜袭任务,试图占领关键的高地。步兵们在夜色的掩护下快速前进,但当他们接近目标高地时,突然遭遇了越军在平行石山上的猛烈射击。越军火力点从高处对我军形成压制,子弹和炮弹从山上呼啸而下,使得步兵部队进展受阻。

接到上级的紧急命令后,7连的炮兵迅速调整战术,目标直指那些封锁步兵前进路径的越军火力点。炮兵们迅速计算射击坐标和角度,调整炮口,准备对越军的火力点进行精确打击。连队中的观察员使用望远镜锁定目标,通过无线电与炮位进行实时的坐标修正。

随着新的炮击命令下达,7连的大炮再次发威,炮弹如同怒龙般飞向越军控制的石山。每一发炮弹的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确保可以最大程度地破坏越军的火力配置。巨大的爆炸声在山间回荡,山上的越军火力点被一一压制,炮击造成的破坏效果显著。

石山上,越军的反击能力被迅速削弱。许多原本用于封锁我军步兵的火力点,因为遭受精确的炮击而陷入沉默。石块和尘土被炮火掀起,一些炮点直接被摧毁,其上的越军不得不撤离或寻找新的掩体。

关键时刻的英勇表现

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进行,125师炮团7连在战场上的作用愈发显著。特别是炮兵六班,在连长付广涛的指挥下,承担起了破坏敌方重要火力点的关键任务。这一班组的行动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他们必须将火炮推至极其接近敌方的位置——距敌山脚仅70多米,而山顶的火力点则在200多米处。

在战斗中,由于地形复杂且接近敌方,标准的瞄准设备已无法正常使用。面对这一困境,炮兵六班的瞄准手陈金华和谢武华不得不采用一种非常规的瞄准方法——“炮膛觇视法”。这种方法需要极高的经验和精确的目测能力,瞄准手需要直接观察炮膛与目标之间的视线,通过经验判断射击的角度和方向。

在陈金华和谢武华的协作下,六班的火炮开始对越军的火力点进行精确打击。每一次发射,都是对生死挑战的一次冷静应对。在他们的精确操作下,炮弹准确地落在了越军火力点上,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每一个目标的被摧毁,敌方的反抗力逐渐减弱。

六班的操作非常迅速,他们在战斗中共发射了103发炮弹。这些炮弹不仅摧毁了越军23个火力点,还破坏了2个隐蔽部和一个关键的指挥所。这一系列行动有效地削弱了越军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为整个战场提供了战术上的优势。

炮击过程中,7连的官兵们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团队协作。每一位官兵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从炮手到弹药搬运员,每个人都在紧张而有序的环境中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弹药搬运员在不断的炮火和爆炸声中,迅速而小心地搬运着炮弹,确保炮手们能持续进行火力输出。

随着炮火的持续,越军的抵抗力明显下降。炮兵六班的英勇行动不仅在战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士气上给予了全连以及整个部队极大的提振。

成果与战后评估

在1979年2月21日的战斗中,7连在前线的战况变得愈发激烈。此时,越军利用复杂的地形和密集的草丛设置了多个火力点,企图阻止我军步兵的前进。在一次激烈的交火中,副连长丁立军发现一个越军机枪点正在草丛中对我步兵进行持续的扫射,对步兵造成了重大威胁。

丁立军立即采取行动,他迅速向前移动,穿过战场上的障碍,接近一门刚刚重新装填完毕的火炮。在炮位上,他与炮手迅速交换了位置,亲自参与到火炮的操作中。他指挥炮手调整炮口方向,瞄准隐藏在浓密草丛中的越军机枪点。

在确认目标后,丁立军命令炮手发射。随着他的命令,火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准确地飞向了越军的机枪点。炮弹在目标上空爆炸,爆炸的冲击波和碎片立即使越军机枪点陷入沉默。烟尘散去后,可以见到草丛中的机枪及其操作人员已无法继续进行火力输出。

然而,丁立军并未停止攻击。为彻底清除威胁,他迅速指挥炮手装填两发炮弹,对越军的火力点进行了连续打击。这两发炮弹的发射,每一次都伴随着火药的焦糊味和震动穿过炮兵们的身体。第二发和第三发炮弹再次精准落点,这次不仅摧毁了机枪点,还破坏了越军在该区域的其他战术设施,包括小型掩体和弹药储存点。

爆炸的连续冲击不仅震惊了越军,也在战场上形成了一片混乱。随着敌方火力点的丧失,我军步兵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迅速利用这一战术优势,推进占领了之前由敌人控制的高地。步兵们在火炮的掩护下,快速清理战场,确保没有遗漏任何潜在的威胁。

在一片被炮火严重摧毁的区域,一名我军士兵注意到了一个半埋在土堆中的尸体,显然是越军的一名军官,从其穿着的军服和标志上可以辨认出其身份。士兵们小心翼翼地靠近,确保周围没有安全威胁后,开始检查这名军官的遗物。

在尸体的一侧,士兵们发现了一本泥泞的日记本,封面因为水分和泥土显得破旧,但依然可以辨认出一些文字。日记本被小心地拾起并交给了随队的翻译官,希望能从中获取敌军的情报或了解其心理状态。

翻译官开始仔细翻译这本日记本,日记的内容反映了越军军官在战争中的所见所感,其中一段内容尤其引人注目。越军军官在日记中提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术:“中国把大炮当重机枪,推到我们前面200米的地方开炮,我不知哪一天随着炮响而上天!”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我军火力的强大和其对敌军的心理震慑。

这段日记的发现,不仅为我军提供了关于越军感受的第一手资料,也展示了我军火炮使用的效果及其在战场上的统治力。随着这段文字的翻译和传播,它被认为是对我军火炮部队操作精准和战术运用得当的一种证明。

赵明,林儒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翻译[J].兵器知识,2016,0(6):79-82

3 阅读:1690
评论列表
  • 2024-04-20 09:05

    1979年我解放军是没装备钢盔的。所以帖子里解放军戴钢盔的照片,都不是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

    笨笨塔格 回复:
    你确定你父亲参战是1979年吗?中越边境战争打了近十年,而1979年我军确实没有装备制式钢盔。你自己去多了解一下历史吧!
    过去而已 回复: 笨笨塔格
    79年2月打3月回国10月转业,我们随军家属难道不比你清楚!

历史海大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