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拓西南有马忠、张嶷组合,详见这两篇:
马忠:在刘备心目中可以并肩黄权的他,镇抚南中多年,成为益州本土派唯一进入中央的人
张嶷:马革裹尸还的蜀汉名将,能打硬仗,会搞经济的他最后力杀数倍魏军而死
孙吴能将交州牢牢掌握在手里,也有自己的双子星组合:前有吕岱,之后登场的就是本文的主角:陶璜
家世显赫
相比吕岱,陶璜的家世就强太多了,其父陶基曾任交州刺史。
但是查阅相关史料,陶基的信息太稀缺了,他怎么当上交州刺史,没有任何记载。从其籍贯,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陶基是丹阳郡人,丹阳兵在东汉末年就是强兵的代名词,曹操汴水大败后,曾委托丹阳太守周昕为他募集数千丹阳兵(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
丹阳兵战力之强悍,小霸王孙策最有感触:好武习战,高尚气力,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
陶基极有可能依靠强大的武力坐上了交州刺史之位。
陶基铺平道路后,他的几个儿子后来都当上大官。陶璜任交州牧,陶璜之弟官至镇南大将军、荆州牧。陶璜的二个儿子陶威、陶淑,孙子陶绥,也相继为西晋交州刺史(璜子苍梧太守威领刺史,在职甚得百姓心,三年卒。威弟淑,子绥,后并为交州。自基至绥四 世,为交州者五人)
一门两州牧!陶家在孙吴举足轻重。
交州平叛
吕岱平定交州后,孙吴在交州的统治一度相当稳固。
然而吕岱死后不到八年,交州再次大乱。
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朝廷派特使邓荀到交州索取孔雀三千头,贪婪暴虐的交趾太守孙谞为讨好他,又额外征调郡里一千多手工匠人送往建康。
当地百姓苦于远役,郡吏吕兴扬臂大呼,号召交州百姓起义,混乱中孙谞被杀。
为防孙吴报复,吕兴第一时间联络晋朝,要知道交州和中原相隔千里,中间还有孙吴的军事重地荆州,吕兴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晋朝此时已经拿下了益州,打通了和交州的联络。
对于吕兴的求援,司马昭十分重视,他决定大举东进,抢占交州,为首之人正是原蜀汉建宁太守:霍弋。
钟会、邓艾入蜀后,霍弋第一时间就准备前往成都协防,被刘禅婉拒,毕竟霍弋镇守的南中诸郡也相当重要(当时的蜀汉众臣绝没有想到钟会能突破姜维的剑阁天险,谁知道邓艾会那么玩命)
直到得悉成都被破,皇帝刘禅已经被司马炎东迁洛阳后,霍弋才率领南中六郡投降。司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举郡内附,仍委以旧任,官拜南中都督。
司马昭用人颇有水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次东征交州,他仍然任命霍弋为交州刺史,由他全权负责交州事务。
霍弋遂表奏大批原蜀汉将领如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旧蜀诸将纷纷进入交州,抢夺各处关隘。
一旦交州落入晋国之手,其疆域会对吴国形成三面包围态势,吴国的国防压力陡增,交州不容有失!
宝鼎三年(公元268年),吴国皇帝孙皓任命刘俊为交州刺史、修则为前部督,与顾容(顾容出身于吴郡顾氏,为吴国丞相顾雍族弟,官至荆州刺史)率军讨伐屯驻交趾的晋军。
吴军初战失利,修则被毛炅斩杀,刘俊阵亡,顾容只得率残部退保合浦。
战后,郁林郡见风使舵,眼看孙吴不利,转而归顺晋国。
不甘心的孙皓继续向交州投入重兵,次年,孙皓继续派出了第二波大军,监军李勖从海陆,大都督、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出发,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
论官职,薛珝最高,论亲疏,监军李勖是孙皓的铁杆心腹,然而最终力挽狂澜的却是陶璜。
走海路的李勖因海上风大,难以航行,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后被何定诬陷,被孙皓下令处死并夷灭三族(少府李勖枉杀冯斐,擅彻军退还,勖及徐存家属皆伏诛)
薛珝初始进展也不顺利,首战又被晋军击败。
吴军随后上演了老传统:内讧。
薛珝责怪陶璜:你自己上表讨贼,一战损失两员大将,责任何在?
陶璜驳斥: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各支军队又不相互配合,所以才导致了失败(下官不得行意,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
随后陶璜不顾薛珝的军令,独自领兵趁夜从海道袭击西晋九真太守董元,抢回数千匹锦物和大量宝物。
陶璜为何敢以下犯上,就是因为前面讲的,家世雄厚,他根本不担心薛珝的报复。
孙皓得知前线战报后,不仅默许了陶璜的擅自行动,同时做出了开战以来最正确的一个决定:任命陶璜为交趾刺史、前部督。
你不是要权吗,我现在全部给你!
反败为胜
指挥权统一后,交州战事迅速向吴国有利的方向发展,陶璜开始连出奇谋:
晋将董元手下有员叫解系的勇将,武力强悍,孙吴诸将对其相当畏惧。
陶璜采用离间计,招诱其弟解象,让他写信和解系联络。又让解象坐在自己的车上,令乐队导从跟随他出行。
董元听闻后有了怀疑:解象得孙吴如此厚遇,解系若听闻此事,是否会有归吴的心思?
于是以莫须有之罪杀死了解系。
从古至今,莫须有坑杀了多少名将!
陶璜不仅在蜀汉内部制造离间,对当地豪族他也舍得下血本笼络,交趾当地有一豪族梁奇,势力颇大。
陶璜就将之前突袭晋军得到的数千匹锦物全部送给了她,梁奇大喜,于是带着自己的私兵万余人归顺了吴国。
现在敌军内部有隙,本方实力却大大增强,但陶璜仍按兵不动,他知道如果霍弋在,要击退晋军难度极高。
不久,晋朝那里传来消息,霍弋已死(弋卒,子在袭领其兵,和诸姓)
出兵时机已到,陶璜亲率主力与晋军决战,两军正面对决,陶璜用长枪阵大破晋军,董元兵败被杀,杨稷、毛炅等率残军退守交趾城。
吴军迅速包围交趾,同时截断晋军粮道。
城内粮食已尽,杨稷等乞求投降。陶璜不许,反而向城中送粮,同时让他们继续坚守。
陶璜这是在玩火嘛?
原来霍弋派杨稷出征时,曾与杨稷、毛炅约定:如果敌军围城,守将未过百日而投降,则其家属尽皆诛杀;如果城池超过百日而沦陷,则由他承担责任(若贼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属诛;若过百日救兵不至,吾受其罪)
陶璜为诸将解释:霍弋已死,不能救稷等必矣,可须其日满,然后受降,使彼得无罪,我受有义,内训百姓,外怀邻国,不亦可乎
霍弋已经死了,无法再来救援杨稷等人,我们可以等到他们约定的期限满了之后,再接受他们的投降。这样做,不仅让杨稷等人无罪,也显得我们更合乎道义,让他们对我们心怀敬意,这不是很好吗?
让敌人安心投降,家属免于罪责,仁者无敌啊!
说下杨稷、孟干等人的结局:
杨稷维到合浦后不久,因病而死。孟干、爨能、李松等人被送往建邺,孙皓本打算将他们全部杀掉,有人劝孙皓,干等忠于所事,宜宥之以劝边将。
孙皓于是将他们都迁徙到了临海,孟干等人想着回归故土,他们知道吴国人喜欢蜀地特有的竹弩,便声称自己能制作这种武器。孙皓改变了主意,将他们留下交给负责制作兵器的部门。
孟干后来找机会逃到了洛阳,留下来的李松、爨能则被孙皓泄愤杀害。
为了给好友报仇,孟干于是向司马炎陈述伐吴计策,司马炎全盘接受,同时任命其为日南太守(干陈伐吴之计,帝乃厚加赏赐,以为日南太守)
不知道当他和陶璜(吴国灭亡后,陶璜也向晋朝投降)再次相会时,两人又会说些什么。
镇守南方
陶璜收复交州后,孙皓为他开出了巨额封赏:以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
整个交州现在就剩一个九真郡还在顽抗。
九真太守王素在交趾之战失败后与牙门王承企图逃回南中,被陶璜别将卫濮擒获。
郡功曹李祚没有向西逃跑,他潜回九真后,再度举郡归附晋朝。
李祚的舅父黎晃是吴将,黎晃多次派使者劝降,李祚只回复一句:舅父是吴将,李祚是晋臣,如今唯有尽力而为。
李祚虽然忠义,不久后仍被陶璜攻破。
陶璜随后不断东征西讨,将不服孙吴统治的蛮夷一一讨平:武平、九德、新昌土地阻险,夷獠劲悍,历世不宾,璜征讨,开置三郡,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
此时晋吴对峙形势严峻,孙皓见陶璜善战,打算将其调任武昌都督。
交州民众将近千人请求让陶璜留下,孙皓这才打消了任命(征璜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交土人请留璜以千数,于是遣还)
直到吴国灭亡,陶璜仍保有交州,直到孙皓亲自写信并派遣陶璜之子陶融去劝说陶璜归顺,陶璜才将交州献于晋朝。
司马炎对陶璜的忠诚十分赞赏,继续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并加封宛陵侯、冠军将军。
西晋统一天下后,司马炎鉴于东汉末年州郡权势过重,造成地方割据之局,打算削减各州郡兵力。
新降的陶璜冒着风险向朝廷上陈:
交土荒裔,斗绝一方,或重译而言,连带山海。又南郡去州海行千有余里,外距林邑才七百里。夷帅范熊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往隶吴时,数作寇逆,攻破郡县,杀害长吏。臣以尪驽,昔为故国所采,偏戍在南,十有余年。虽前后征讨,翦其魁桀,深山僻穴,尚有逋窜。又臣所统之卒本七千余人,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加累年征讨,死亡减耗,其见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今四海混同,无思不服,当卷甲清刃,礼乐是务。而此州之人,识义者寡,厌其安乐,好为祸乱。又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万余户,及桂林不羁之辈,复当万户。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二州脣齿,唯兵是镇。又宁州兴古接据上流,去交址郡千六百里,水陆并通,互相维卫。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臣亡国之余,议不足采,圣恩广厚,猥垂饰擢,蠲其罪衅,改授方任,去辱即宠,拭目更视,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
这段话陶璜重点提了三点:
1、交州偏远、地理险峻。
比如林邑国,从南郡出发,需经千余里水路,方能抵达。
2、当地不服朝廷管束的众多
广州南岸,周长达六千多里的地方,不归顺朝廷的民众就有五万多户,再加上桂林那些不受朝廷管束的人,又有一万户左右。
更偏远的林邑国有夷帅范熊,世代为寇,自称为王,多次侵犯交州。
日南郡也曾多次起兵,攻破临近郡县。
3、兵力严重缩水
能够指挥的士兵原本有七千多人,但南方气候湿热,多有瘴气,加上连年征战,士兵伤亡惨重,现在仅剩下二千四百二十人。
仅靠这些人要严防几万异己分子,已经十分难了,如果再要削减兵力,一旦让蛮夷或当地豪强得知州郡空虚,有机可乘,他们必会起兵作乱。
郡兵不宜损减,水陆并通,互相维卫,方能震慑他们。
这些建议都被司马炎一一采纳,五胡之乱时,交州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叛乱,陶璜功不可没。
陶璜在交州任官,历经孙吴、西晋两朝,前后长达三十年,深得当地民众爱戴。他去世时,史称当地“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
数十年后,还有一位“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的陶姓大人物也会来到交州,留下一个搬砖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