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闺蜜苗苗聊天,她吐槽自己的老公和婆婆,但同时,又很心疼自己的老公。
01 “为什么我爸妈就从来不心疼心疼我!”
苗苗的老公,上面还有个哥哥,下面还有个弟弟,兄弟三个人,唯独自己的老公最不受待见。
苗苗夫妻俩都住在市里,是夫妻俩打拼买来的一套房子。在家的时候不受待见,苗苗也终于和老公搬出来了,过上了好些的日子。
但是,婆婆从未因为他们夫妻俩好,而感到开心。
每次回老家,老公都是大包小包,买很多东西,给父母的,给孩子们的,没个几千块钱都下不来。
但是,父母一直冷冷淡淡的。
甚至有一次提前打电话说要回去,等到了家,大中午的,连顿午饭都没有。
婆婆说:“你们吃了饭回来的吧,我们中午都不怎么吃。”
于是,放下一大堆东西,夫妻俩带着孩子,饿着肚子走了。
每次从老家离开,夫妻俩也从未能带走过什么。
哪怕是家里吃不完的西瓜、烂在地里的白菜,父母都舍不得给他们带走一点。
前几天回去,孩子看到西瓜说:“妈妈,这个西瓜好大啊!”
婆婆生怕他们要吃,直接说:“你们有钱不自己在城里买啊!这是留给琪琪和丽丽(老大和老三家的孩子)的。”
苗苗也生气了:“咋的,我们还没说想吃呢,也就看看。再说了,我们带这么多东西回来,连个西瓜都不能吃了?”
婆婆也生气了,开始大骂起来:“带这么点东西回来多吗?你们一家子在外面享福,想过哥哥和弟弟没?兄弟间一点都不帮衬,还好意思有脸说吃西瓜……”
最终,不欢而散。
晚上回去,老公哭得像个孩子:“为什么我爸妈就从来不心疼心疼我!”
果真印证了那句话:最孝顺的,永远是被忽略得最彻底的那个孩子!
02 家里无论几个孩子,最孝顺的永远都是这一个:原因心酸却满是现实
尤其是在孩子比较多的家庭中,不会发现,最孝顺的,永远是那个被忽略的孩子。
为什么?
原因很扎心。
原因一:被忽视,反而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与独立性
被忽略的孩子,想要存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而且因为父母的偏心,他们从小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以及自己的独立性,便这么被迫给培养出来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包容性会更强,再加上责任感促使,他们会显得更为孝顺。
在他自己看来,这些都是自己该做的。
在别人看来,他是在自我牺牲。
原因二:“补偿心理”在作祟
“补偿心理”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的表现便是:自己缺乏哪些东西,便会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进行补偿。
前些时候村里有个老人去世了,其实如果去大点的医院,可能还有希望,但是,老人最疼爱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选择了放弃。
等老大从外地回来,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哭得像个泪人。
老大便是被忽视的那个孩子,他其实也是最孝顺的。因为被忽视,所以他在外打拼,从未被惦记。老二和老三因为被疼爱,所以一直留在身边。
老大觉得,自己不能和老二老三一样在身边尽孝,所以回家后会通过孝顺,来“弥补”自己对父母照顾上的缺失。
只是他们的孝顺,父母或许还看不上,只觉得他们做得还不够好。
原因三: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苗苗的老公,其实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在夫妻关系上,老公也是比较“讨好”她,其实老公想要的,不过就是妻子对他多一些关心,让他内心得到满足,获得幸福感。
在孝顺这件事情上,老公也是通过“讨好父母”,希望获取父母更多的关心与爱。
只是,他无论做什么,父母似乎都不满意,因为父母的心已经“偏”了,只是他还不甘心罢了!
从小未获得的关爱,只是想通过孝顺的方式,来获取那么一点点。
这何尝不是一种“讨好型人格”呢?
讨好一次不够,那就两次、三次……
其实,也不知道要讨好多少次,才能够明白:有些疼爱,不是讨好就能够得到的。
原因四:家庭教育观念所致
听说过“扶弟魔”吗?
老家这里有个女生嫁过来的条件,是给20万的彩礼,而这个彩礼其实最终是落到了弟弟手里,用来给弟弟结婚的。
结婚后,也处处照顾着弟弟。
为此,老公也很不满:自己的小家还破破烂烂,却要先去给弟弟建造高楼大厦!
只是,女生只会说一句:“姐姐照顾弟弟,不是应该的吗?”
长兄为父、长姐为母、手足必须相互帮衬等观念,在“过度偏心”之下,已经变形了。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不被偏爱的孩子,一时间还是很难转换自己的三观、想法。
真可谓:孝顺了父母,委屈了自己,甚至,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03 写在文末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得不到的,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执念!
父母的关心与疼爱,或许便是如此!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一碗水端不平,太常见了,也确实很难端得平。
但是父母要记得:至少,你得有想法去端平,才不至于倾斜得太厉害!
话题讨论:你觉得一个家庭中,最孝顺的孩子,是哪一个?
(图片源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