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74年入伍,其父亲不幸去世求我爸带人出殡,后来他成了全村的恩人

伊河史话 2024-01-06 05:34:36

【周东民投稿   伊河编发】

1974年春,周虎民父亲去世,已是孤儿的他不知咋办,我父亲叫来族人帮助安葬其父亲,前不久我父亲去世时,已是军队转业军官的他带着妻子女儿全程参加葬礼,他的举动令全村人感动!

最近这些天里,我的脑海里一直回旋着一句话:善良会传承,美德会延续。回想起周虎民和我们家这些年的经历,我深深体悟到其中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周虎民姓周,我叫周东民,也姓周,我们住在一个村庄里,按照农村传统村落的由来,人们可能会认为我们是一大家。其实,我们村周氏一族300多口人,和周虎民家却并无半点联系。

原来,1958年,黄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周虎民父亲的老家遭受洪水袭击,他的母亲和妹妹被洪水冲走,家被毁,无奈,周虎民的父亲老周,带着老母亲和周虎民沿着陇海线向西,一路乞讨到了我们村,也许是他们看到我们村周姓人多,心里感觉亲近些,就留了下来。

落难时候的收留,让流离失所的他们一家,感受到了善良和温暖。

后来,周虎民的父亲依靠会木工的手艺,给东家打点家具,给西家收拾一下农具,再种点山坡上的荒地,解决了一家三口的生计。我父亲以前是村长,后来不干村长了,但一直是村里管事的人,无论谁家有红白事,我父亲跑前跑后招呼着,带着手底下一帮年轻人,帮着主家把事给办了,村里人都很尊重父亲。

周虎民的奶奶去世后,我父亲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帮着他们家把老人葬在了西沟的荒坡底下。

周虎民的父亲对我父亲、对村里人十分感谢,尤其对我父亲敬重有加。记得我们家翻修堂屋的时候,父亲并没有叫他来做事,周虎民的父亲帮着锯和刨子,主动来到我家,帮着做屋顶大梁、门窗上的木工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周虎民的父亲起早贪黑帮我们做事,没收一分钱。

我想,在周虎民父亲的心里,可能觉得他自己是外来户,无依无靠,能帮着我们家做点事,他心里会踏实一点,也会得到村里周姓一大家人的照应。

其实,无论是我们家,还是别人家,他父亲都很热情,随叫随到,人们也都记得他的好。

知恩图报,周父和村里人的善良往来,给了小村宁静和幸福。

一转眼到了1973年,周虎民18岁了,那年部队来征兵,一心想当兵的周虎民,瞒着父亲报了名,经过了体检、政审后,但其父亲却不想让儿子当兵,而此时,周虎民父亲确实体弱多病,咳嗽比往日更厉害了。

而当部队通知书下来的时候,周虎民的父亲却老泪横流,他说自己恐怕只有一年半载的活命了,他不想让周虎民去当兵。孝顺的周虎民听了父亲的话,就放弃了当兵。

不曾想,在1974年春天的时候,周虎民的父亲去世了。老人去世之前,曾交待周虎民,说他去世后,可找我父亲帮忙,相信他不会不管。

相依为命唯一的亲人去世,18岁的周虎民在悲痛之余手足失措,他不知道该如何给父亲下葬,不知该如何处理其中一个个礼数。身穿一身重孝的他,按照父亲的遗愿,跪在我家前外,请求我父亲出面,帮着埋葬他的父亲。

那一刻,村里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父亲便招呼周氏一族青壮劳力,安排了4个人挖墓,派了2个人去购买棺材,在一天的时间里,把其父亲埋在了其奶奶坟的旁边,老人入土后的第二天,周虎民又来我家,跪谢我父亲的帮忙,孤身一人有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感谢葬父的恩德。

这一年的12月,部队又来征兵,独身一人的周虎民终于当上了兵。入伍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听领导的话,刻苦训练。那时的他每月有6元的津贴,他买来信封和邮票,给我父亲写信,言语敬重而诚恳,有时还收到他从部队寄来的糖果点心等包裹。

而给周虎民写回信的事,父亲交给了我,我比周虎民小两岁,礼貌地称他为哥哥。后来,周虎民知道在自己参军后,那个家啥也没有,便让我们家随时可以使用,其实,我们家也没用他家的房子,毕竟那时候农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地方还是足够大的。

在青年一代身上,善良在岁月里慢慢长成了习惯。

1978年的春节,刚刚提干当上排长的周虎民回来探亲,他回村后还没进自己的那个家,就带着礼物过来看望我的父亲,他叫我的父亲为大伯,称号呼为弟弟。

1981年的时候,周虎民在部队结了婚,婚假期间,他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到了村里,我们家仍然是他的第一站,那天,我的父亲格外高兴,按照儿子的礼数,给了他的新婚妻子一个大红包,周虎民夫妇跪谢我的父母亲,他们起身的那一刻,我的父亲母亲,眼里都含着眼泪:这个可怜的娃儿,长大了!

那天,他对我父亲说,他没了父母,你和婶婶就是我的父母,这个家就是他的家。

这时,他郑重地给我父亲说,他在部队上,常年不回来,他的那个家,都交给了我们家,随便使用。周虎民说,当年他们一家逃难来时,还是当时当村长的父亲给找的房子,后来虽然他们家做了修缮,但房子毕竟还是村里的,现在他自己住不上,放那也是闲着,父亲笑笑没有说话。

后来,周虎民在部队的时间越来越长,期间,他先后四次到军校和研究所进修,到了技术9级(相当于副团级)的时候,他把我的父亲和我的孩子接到部队,还住了一个多月,后来,我父亲不太习惯部队的生活,也想家了,就又回来了。叫母亲一起去,但母亲却要照看我的小儿子,脱不了身。

没想到,在我父亲临回来的时候,周虎民给我父亲母亲各买了一身衣服,还送上了他积攒的300元钱。

他完全把我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爹娘。

2000年,周虎民转业了,因为他是懂设备修理的技术干部,转业时没要组织安排工作,而是自主择业,听说他还领着技术七级的退役金。后来,他和两个战友一起开了个副食品公司,他是股东之一。

周虎民的公司有个车间生产罐头,而我们村盛产黄桃和桔子,其中我们家就有桃林和桔园,他就让我们在果子熟后,采摘下来,他们派车来拉,价格收的也比别人给的高。

后来,他们还根据客商的反馈,给我们联系技术人员,对我们现有的苹果和黄桃进行嫁接等技术指导,提升果品口感,村里许多种苹果和桃子的,都成了他们公司的客户,许多人家靠种植水果,日子过得好了起来。

后来,到了收果品的时候,周虎民也时常回到村里,看望我的父母亲和乡亲们,他只要一回村,村里就像过年一样,各家各户都想拉他过去吃饭、喝口水,而他那些天,一直住在我们家,我和周虎民,也成了不是兄弟的兄弟。

这个逃难而来的年轻人,早已把我们村,当成了他的根,把村里人当成了故乡人。

十多天前,我78岁的父亲去世,这个与我们同姓,但非亲非故的兄弟,带着他的妻子及女儿,从三百多公里外的城市专程赶回来,参加我父亲的葬礼。

让我感动的是,那几天里,他和我们后辈人一样,身披重孝,守在我父亲的灵柩旁边,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和我们一家人一起,为老父亲送终。父亲下葬的时候,他和我们一起跪倒在墓穴上面,失声痛哭!

望着这个与我们没有血缘的兄弟,我的眼睛含着眼泪。在我父亲病重期间,他来回奔波,带着我父亲去大医院看病,跑上跑下拿药。当时我也跟着一起去了医院,但他没让我跑,说他一直在城里,对医院熟悉,为父亲治病,他不知花了多少钱,我们给他钱,他硬是不说钱数,也不提药费的事。

后来,他的公司里,从村里招了6个青年人过去打工,我的儿子还被他接到城里上学,他周末带着我的孩子,和他们一家,出去玩,一起聚餐……

我的儿子回来时给我们说,周伯伯一家待他很亲,儿子还问,这个周伯伯,是你的亲哥哥吗?我说,他不是我亲哥哥,但比亲哥还要亲,自然是也是你的亲伯伯。

他身上知恩图报的美德,令人敬仰,令人感动!

他身上勤劳、善良的品质,危难时伸手相互的美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照亮了后人的路。

遇上这样的哥哥,是我们的福气,也是我们一村人的福气,他的善良和厚道,温暖着我们平凡的生活。

知恩图报是枚种子,早已种在了下一代青年人的身上,时光在延续,美德也在延续!

【图片选自网络,联删】

1 阅读:221
评论列表

伊河史话

简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