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孤篷酒渐消,昏灯与我共无聊。8首古诗,道尽孤苦寂寞与无奈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2-20 16:38:59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在清道光十年(1839)的春末之际,我国清代著名文人龚自珍因故辞去了礼部主事的重要职务,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这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归的旅途。龚自珍在京都生活了漫长的二十年,这座繁华的京城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如今,当他即将告别这个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情感的地方,步入四十八岁的晚年阶段,那份离愁别绪如同浩渺江水般滚滚而来,无法抑制。

夕阳西斜,映照出他内心深处那无尽的离愁,浩荡之情犹如长河奔流不息,随着马鞭向东一挥,仿佛瞬间跨越了千山万水,抵达天涯之遥。此时此刻,诗人以自己辞官归乡的经历为喻,将自身比作从繁花枝头飘落的花瓣,虽然离开了原有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或情感的消逝;相反,这落红化作了滋养万物的春泥,继续默默守护并培育着新的生命,象征着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与无私奉献。

这首《己亥杂诗·其五》以其深沉而内敛的情感表达,生动展现了龚自珍宽广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全诗意境纯粹而浑然一体,通过巧妙的比兴手法,将诗人的心迹坦诚展现,仅用短短二十八字,便揭示了一种无比珍贵的生命价值观:即使个体如落花般凋零,亦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的力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涵括天地间的大爱与大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段描述中提及了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但实际上,《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作品,而非杜甫所作。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借由对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倡导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变迁,虽身处逆境仍能贡献自我价值的人生观,这种精神风貌与杜甫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及时行乐的主张,同样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关怀。

《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当春日的繁华盛景中,一片花瓣悄然飘落,那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微小更迭,更是象征着盎然春意在无声无息中渐行渐远。风儿此刻似乎带着几许惆怅,它轻拂过繁花万点,将那些娇艳欲滴的生命轻轻带走,这情景不禁让人心生哀愁,感叹时光易逝,美景难留。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此句诗引导我们珍惜眼前即将消逝的美好,纵使那满目落英缤纷让人触景生情,亦不应因惧怕情感过于沉痛而拒绝去欣赏、去体验。不妨举杯畅饮,任由那略带苦涩的酒液滑过唇齿,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百味,即使会带来些许伤感,也胜过错过花期后的遗憾。

再观曲江之上,昔日辉煌一时的小堂如今已为翡翠鸟所占据,它们在此筑巢栖息,昔日的热闹喧嚣已被大自然的宁静祥和取代。苑边曾威武雄壮的石麒麟雕塑,如今却静静地倒卧在荒草之间,无人问津,这一变化进一步映射出世事变迁、荣枯无常的深刻哲理。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推敲世间万物生生不息、新陈代谢的物理规律,从而得出人生应即时行乐、把握当下的人生智慧。何必将自己束缚于浮华虚名之中,让那些短暂的荣耀成为追求快乐生活的羁绊呢?应当坦然面对生命的起伏跌宕,尽情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每一刻美好时光。

《曲江二首·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在唐朝那个繁华而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杜甫以其深沉而细腻的笔触,创作了《曲江二首·其二》这首诗篇。诗中描绘了他上朝归来的生活场景:每日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与无奈,不惜典当春衣换取酒钱,日复一日地流连于江头,直至醉意醺然才肯归家。这种近乎放纵的行为背后,是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声抗议和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深刻感慨——“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生活的困顿,也寓含了他对人世沧桑、生命易逝的哲理思考。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生动展现了晚春时节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蝴蝶穿梭于繁花之间,蜻蜓轻盈地点水而过,这些美好的景致仿佛在告诉诗人,尽管人生多舛,但自然界的美丽与活力依旧如斯。诗人借由传语风光,表达出希望与美好时光共流转的心愿,劝勉自己及世人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即使只是暂时的相赏,也不应错过或违背这份心意。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洗礼,杜甫身处的社会现实满目疮痍,他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抱负在动荡不安中变得遥不可及,内心饱受煎熬。开篇所绘的晚春残景,落花飘零,恰似诗人那颗被贬谪后破碎的心,他以“风飘万点正愁人”抒发胸臆,除了借酒浇愁,似乎已找不到其他出路,“沉醉聊自遣”,这既是他的无奈之举,也是他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洒脱。

诗人眼望古代帝王的高冢,思绪万千,抚今追昔,感叹历史的无情变迁和个体生命的微小脆弱。在情感起伏达到高潮之际,诗的结尾部分却画风一转,传达出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但这并非诗人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他在历经沧桑之后,对于生活的一种超脱与释然,一种在无法改变现实困境下的自我宽慰与调适。

雨打孤篷酒渐消,昏灯与我共无聊。

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

——宋·陆游《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太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

雨滴如断弦之音,连绵不断地敲击着孤篷,那冷冽的声响与酒杯中逐渐消减的醇酿相互映衬,仿佛在低吟一曲寂寞的挽歌。昏黄的灯光摇曳在船舱之内,它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内心的落寞,默默陪伴着陆游,一同沉浸在这无尽的无聊之中。

陆游,这位才情横溢的宋代文人,此刻正身处宦海沉浮后的失意之中,独自驾舟漂泊于浩渺江面。风雨交加,篷顶之上,是苍茫天穹对人间疾苦的冷漠注解;篷下,则是他面对命运起伏、人事变迁的深深感慨。

他凝视着寒江,目睹潮水涨落有序,日复一日,从不爽约。这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让他联想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功名利禄的虚幻。所谓功名本是无凭之事,犹如镜花水月,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远不如这寒江每日两次的潮汐来得真实可靠,至少潮起潮落,自有其定数。

于是,陆游不禁深思:人生究竟何所求?在这纷扰尘世中,是否应抛却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虚妄的功名追求,转而寻求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自由?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样的问题,在这场雨打孤篷、昏灯共伴的寂寥之夜,显得尤为沉重而深远。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宋·陆游《秋思》

在宋代陆游的《秋思》一诗中,诗人以深沉而富有哲理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慨和内心世界的矛盾挣扎。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世俗社会中人们对名利欲望的追逐,犹如万头烈火奔腾的牛群,狂热且盲目。与此相对照的是,诗人向往那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江湖生活,如同一只翱翔于天地之间的沙鸥,尽享自由与宁静。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情绪。当无所事事时,他感到时间仿佛被拉长,一日如同一年般难熬,然而即便面对天大的事情,在酒醉之后也能暂时抛诸脑后。这种看似消极实则无奈的生活态度,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纷扰的深深厌倦以及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的描绘,诗人将思绪引向故乡,那深巷中的捣衣声与皎洁的月光交织在一起,井边梧桐叶的飘零更唤醒了他对故园秋天的深深怀念。这一幕既富有诗意,又饱含着浓郁的乡愁与怀旧之情。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表达了诗人想要登高远眺,借以排解胸中块垒的愿望,却苦于现实中找不到一个可以登临的高楼。这里引用陈登的典故,流露出诗人希冀能有像陈登那样站在百尺楼上纵论天下大事的机会,却又感叹自身境遇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展示了陆游虽身处繁华世界,却心向江湖的淡泊情怀,以及他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挣扎与困惑。尽管一生致力于抗敌救国,但诗人心中那份无法排遣的烦忧、无奈与无助,透过字里行间,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唐·崔涂《春夕》

在这首唐·崔涂所作的《春夕》中,诗人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客旅异乡、思归无期的心境画卷。诗篇开篇即以“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起兴,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流转更迭与时光的无情流逝。那流水已逝,花朵凋零,仿佛是春风将它们送过了遥远的楚城,这既是对眼前景致的刻画,又是对自身漂泊不定生活的隐喻,流露出诗人身处异乡、无法自主命运的无奈与哀愁。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句,诗人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自己在深夜梦回万里之外的故乡,然而梦境终归虚幻,醒来时唯有夜半三更的月色和枝头凄厉啼叫的子规相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此处,诗人透露出长久未收到家乡书信的现实,经年的音讯断绝,使得他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春光荏苒,却只催促他鬓边华发生长,映照在镜子中的不再是青春容颜,而是岁月刻下的沧桑痕迹。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则是诗人自我慰藉与嘲讽的交织。明知回归故里并非难事,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只能遥想那五湖烟波浩渺的美景无人能夺,这其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由归乡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挣脱。

整首诗如一幅淡墨挥洒的山水画,虽未直接点明思乡主题,却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和身世飘零的悲凉气氛。尤其是那些直抒胸臆的诗句,情感真切,凄婉动人,特别是结尾处的自嘲自慰,更是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赵嘏《江楼有感》

这是一首深深蕴含着诗人赵嘏对旧友与往事怀念之情的唐诗《江楼有感》,它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独登江楼、思绪万千的画面。在那月色皎洁如水、水面又似广袤无垠夜空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高楼,心中涌动的情感如同波光粼粼的江水一般起伏不定,满载着深深的思念和无法言喻的惆怅。

月华如练,倾泻在浩渺的江面上,仿佛将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这份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之中。诗人的眼前,月光与江水交融,宛如天地间的一幅水墨画卷,唤起了他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那时,他们曾一同来到此地,共赏这一轮明月,共享那份悠然自得的情趣。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欢声笑语已随风飘散,那些同来望月的人如今身在何方?是否也在某个角落,对着同一轮明月,怀揣着同样的思念?

眼前的风景依旧,江楼依旧,月色依旧,只是人事已非。去年那个同样美好的夜晚,他们结伴而来,肩并肩倚栏远眺,畅谈理想,共度良宵,那是多么令人留恋的欢快时光。然而,世事变幻无常,那些曾经陪伴左右的朋友已经各奔东西,不知所踪。而诗人却在此刻,带着满心的怀念与怅惘,再次只身来到这熟悉的江楼。他凝视着那依稀可辨的风景,感受着微风轻拂面颊,似乎能听见内心深处被孤独啃噬的声音,那是对过去岁月无尽的思念,也是对未来未知的淡淡忧郁。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唐·张谓同王征君湘中有怀(一作严维诗)

八月的洞庭湖,秋意正浓,湖面波光粼粼,泛着淡淡的金黄,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在天地间缓缓展开。潇湘水从南至北,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承载着诗人无尽的思绪与情感。那滔滔江水仿佛是诗人心中对万里家乡的深深眷恋,流淌着的是对故土的热切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远离故乡的异乡之地,张谓以客居的身份,在每一个五更时分,被深深的思乡愁绪所萦绕,那种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犹如暗夜中的孤灯,照亮了他心中那份无法释怀的乡愁。此时此刻,诗人心中并无翻阅书卷、品味诗词雅韵的心境,反而更愿意登上酒楼,借酒消愁,让那一壶浊酒成为暂时忘却思乡之苦的良药。

同时,此诗亦是对挚友王徵君《湘中有怀》的唱和之作,两位文人墨客在洞庭湖畔共享这份游子的悲欢离合,遥想长安洛阳那些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及那满城的故人知己。他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再度携手同游,重温旧日友情,共享那份久违的欢乐与安宁。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却字字句句饱含深情,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如,展现出一种淡然之美。张谓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笔触,将游子思乡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这首《同王徵君湘中有怀》成为了唐诗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21 阅读:1588
评论列表
  • 2024-02-21 10:18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