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会伤害孩子吗?真相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蓝橡树育儿 2024-04-17 06:30:42

数据显示,2023年,几乎每3对新人结婚,就有1对旧人离婚。离婚,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当婚姻坚持不下去的时,为孩子硬挺是不是个明智的决定?在这个离婚率高居不下的现代社会,讨论离婚家庭孩子的教育,已经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作者:刘亚男。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伊能静和前夫庾澄庆的独子哈利前段时间有点火。先是一段街头采访,他解释了自己穿女装的原因,大方的谈吐、严密的逻辑、超前的想法,让无数网友“路转粉”。接着又是他生日时,伊能静的一篇小作文,她对儿子无条件的包容和爱,让人更加羡慕哈利有一个完美妈妈。父亲庾澄庆也没有缺席孩子的成长。在哈利的一次直播中,老父亲偷偷过来点赞,深藏功与名。在记者问起儿子出道他会不会帮时,他扭扭捏捏说:如果忍不住给资源,请大家轻拍。可见,虽然伊能静和庾澄庆离异多年,但并没有影响哈利成为一个有爱、阳光、幸福、有才华的大男孩。这个社会对离异越来越宽容了。即便如此,每一对婚姻走到尽头的夫妻,总难免会担心破碎的家庭会不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要不要为了孩子忍一忍?”事实就是,每年高考结束,都是离婚的高峰期。究竟离婚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以及如果婚姻真的持续不下去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离婚真的会影响孩子吗?2023年11月10日,民政部网站发布了《2023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去年前三季度,全国办理结婚登记为569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97.3万对。2023年离婚率上升最快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此外,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所发布的离婚数据也表明,婚后2年至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而离婚率早在婚后的第三、四年就已经达到峰值。同样罗格斯大学生物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研究了全球婚姻与离婚数据,发现在那些离婚的夫妇中,大多数人也是在婚后第四年离的婚(1989)。婚后四年及之后谈及离婚,“对孩子的影响”便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Wallerstain 等人,从 1971 年开始对 60 个离异家庭的父母及子女,进行了长达25年的深度追踪和访谈研究。并在2001年出版的书《离婚意外的遗产:25年的重大研究》(The Unexpected Legacy of Divorce: A 25 Year Landmark Study)。该研究的结果表明: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负面而持久的,并且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这种负面影响依然稳定存在。只是在不同阶段离婚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所不同——在童年期,他们普遍会感到孤独、迷惑、恐惧,并且对父母很愤怒;到青少年期,他们普遍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缺乏规则,更多外显的问题行为,女孩子的初次性行为年龄更早;到成人初显期,他们受到高等教育的比例更低;到成年之后,他们对于亲密关系更没有信心,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他们更不愿意结婚,即使结婚了也更不愿意生孩子。( Wallerstein&Blakeslee,1989;Wallerstein&Kelly,1980;Wallerstein,Lewis&Blakeslee,2002;Wallerstein&Lewis,2004)同时阿马托和基思(Amato and Keith,1991)对92个不同的研究报告做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发现离婚子女平均在社会与心理的适应上的确比常人有更多的挣扎。似乎一切都指向了父母一旦离婚,子女会受负面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关于离婚影响孩子的研究开始由先前所持的“严重影响说”逐步转向“有限影响说”。Hetherington等人( 1989,1999) 的研究可以算是支持“有限影响说”的代表。其中75%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适应良好,其成年后心理和行为发展各项指标均与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没有明显区别。并且,尽管 Wallerstain 等人(2004)的研究支持离婚存在持久负面影响,但其追踪的离婚家庭中,有1/3左右的被试最终适应良好。Cherlin等人(1991)的研究发现,当控制了父母离婚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因素之后,离婚的负面影响效益值明显减小。(Amato 2003) 后来还对自己早期用效应值(effect size)来分析离婚影响提出方法学方面的批判,于是改用更为合理的重叠百分比法( percentage overlap) 来分析来自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孩子的差异,结果发现来自两类家庭的孩子其发展状况有 65% ( 在父子关系方面) ~ 90% ( 在幸福感方面) 是重叠的,这说明大部分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发展状况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并无差异。另外,赫瑟林顿博士研究了将近1400个离婚家庭,其中大约2500名离婚子女,其中一些个案,也追踪了将近30年。赫瑟林顿在她2003年出版的《更好还是更糟:重思离婚》(For Better or For Worse: Divorce Reconsidered)一书中指出:对75%至80%的子女而言,父母离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性的伤害。大部分情况,绝大多数的子女在父母离婚两年后都能很好地适应。书中还说到,对某些子女,与其让TA们留在父母经冲突不断、充满争吵的家庭,还不如让他们在单亲的爱中长大,心理发展会更健康些。要不然“为了孩子”而勉强在一起,让孩子一直在父母明争暗斗的夹缝中求生存,只会更糟糕。还有一些研究指出:“离婚前家庭的气氛”比“离婚”这件事本身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有更不良的影响(Hennessy, Richards, Berk, 1978)。看来,离婚对孩子会造成“正”or“负”的影响,目前还未可知。「离婚的影响」也许我们从头就错了?也许很多人对于上面的分类习以为常,把「离婚的影响」分为正向和负向。但正常就等于正确吗?生活中我们总是深陷非黑即白的二分对立思维无法自拔。对于婚姻这个话题也是一样。婚姻幸福吗?(幸福or 不幸福)离婚对孩子有没有影响?(有or没有)我到底要不要离婚?(要or不要)甚至我们心中的家庭形态也只有两种对立的:离异家庭 or “正常”家庭。当我们把一切都简单地划分成两个纬度,我们就会落入狭隘的选择困境。或许我们切换一个视角,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将现代社会的特征概括为“无固定形态的,流动的,液态的,运动着的”。那么如果我们把家庭类型和婚姻状态也看作是流动的,而非二元对立的,会如何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家庭类型比你想象得更多元,根据组成人员的不同,可以这样划分——大家庭:人口比较多,祖孙三代,甚至四代生活在一起,可能包括爷爷/姥爷、奶奶/姥姥等。核心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时这样的家庭也被叫做小家庭。单亲家庭:只有父母的一方和一个或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重组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建的家庭,可能双方或一方带着孩子进入新的家庭。收养家庭:通过办理收养手续,把别人生的孩子领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寄养家庭:由民政部门负责把那些失去父母或其他原因而没有父母的孩子放在普通家庭抚养,由国家支付一定的抚养费。隔代抚养家庭:儿童因各种原因无法由父母照料,而由祖父母代为照料及负担抚养责任。同居家庭:双方选择生活在一起,但没有正式领取结婚证书,有可能在同居期间生育孩子。丁克家庭:只有夫妻二人生活在一起,自愿选择不生育子女。同性家庭:相同性别的人彼此相爱,生活在一起。同性家庭可以通过收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而拥有孩子。有时,人们把生活在同性家庭的孩子称为彩虹宝宝。单身家庭:人们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不结婚或离婚后不再婚而是一个人生活的家庭。看到了家庭和婚姻状态的多样性之后,是不是格局一下就打开了?在国家的普查中发现,单人家庭占调查家庭的 8.8%。另外调查问卷对5岁以下儿童和 6~17 岁青少年分别进行提问,5岁以下儿童有3.1% 为单亲家庭,6~17 岁青少年有72% 为单亲家庭。(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生活中不同的家庭形式并存,所以我们需要跟孩子传递,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的考虑是不一样的,比如爸爸妈妈就选择了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这条路,我们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合适的。

但有些人觉得他们自己生活更好,或者他们在一段时间里选择自己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也可能会改变主意,当然也有人一辈子都愿意选择自己生活。

所以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很正常。

如果一个家庭里的爸爸妈妈觉得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不合适了,经过冷静考虑,他们会选择分开生活或离婚,孩子有可能跟其中的一方生活,但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另一方都会爱着孩子,并有机会经常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没有哪种家庭优于其他家庭,每个家庭都是平等的。当我们一开始就向孩子传达尊重、多元、包容的家庭观,便不会仅仅局限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的二元对立了,孩子也不会深陷受害者视角看自己了。如果离婚不可避免当然一段婚姻其实是合作关系,任何一方都有终止合作的权力,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如果婚姻实在不可挽回,记得一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选择分开,这是我们的选择,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我们依然爱你,也会继续对你负责,永远都是你的爸爸妈妈。”同时,也希望你了解孩子可能会经历的情绪变化,以便给予更好的支持。根据张铁城等人1990 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的变化有着相似的趋势,经历6个阶段,这体现了儿童在父母离婚情况下,恢复过程有着某些共同的情绪阶段。(1994-202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第一阶段:愤愁与痛苦。父母离婚初期,子女表现极为失望,心灵上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他们产生恐惧、愤怒、羞愧、焦虑、攻击性行为、哭喊、做噩梦等情绪行为。这段时期一般为3-6个月,有的可能达一、两年之久。第二阶段:盲目乐观。在强烈悲痛之余,约有40%的离婚家庭子女则在悲愤期前进入盲目乐观阶段,大多数孩子则是在悲愤期后才进入盲目乐观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主要表现为:对什么都无所谓,整天嘻嘻哈哈,近似反常;当老师或朋友开导他时,还觉得是多余的。这段时期一般不超过2-3个月。这是一种精神亢进状态。第三阶段:流动与出走。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一种“上满弦”的状态,行踪不定,有可能夜间到处乱跑,一周大概要重复2-3次。他们喜欢置身于嘈杂动乱的环境中。上课注意力高度分散,上课溜号,旷课,不完成作业,漫无目的地流动。约有 70-75%的离婚家庭的小学生感到一人在家恐慌,要外出 “流动”。从第三阶段起,经历时间因人而异。第四阶段:终日忙碌。据统计有 30-40%来自离异家庭子女都经历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在行为上是忙碌的,但在内心感到压力又是沉重的。所以他们往往表现紧张,孤独,感到生活的残酷性,不愿意提起父母的事情。第五阶段:渴望与思索。此时要设法摆脱僵局,使情感和周围环境获得平衡,并思考起下列的问题:什么是家庭(占被试的 79.2%);父母为什么要离婚(占 75%);在父母离婚后变得成熟了(占 41.5%)。第六阶段:获得新生。即在情绪情感上初步恢复正常,表示能理解、容忍痛苦和不幸。这在被试中占 75%,对小学生来说,从父母离婚到获得 “新生”,需要 2-3年或 3-5年,一般女生比男生时间要短些。最后请记得,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有选择结束婚姻的自由,也有寻求方法让婚姻变幸福的选项,离婚只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