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灭了乌桓后,有人建议他借机攻打公孙康,一举平定辽东。曹操没有采纳。当袁绍在河北呼风唤雨的时候,公孙康正躲在辽东瑟瑟发抖,如今好不容易袁氏败了,他没有理由替袁家背锅。所以,当袁尚、袁熙逃到辽东后,公孙康立即杀了两人,把他们的人头送给了曹操。曹操在返军途中,收到两颗人头,会心一笑。
曹操不是不想趁机吞并辽东,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一直让他放心不下的荆州刘表。
刘表,字景升,也是汉室宗亲。刘表能占据荆州,首先要感谢孙坚。因为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刘表才得了这个差使,继任荆州刺史,而后又升为荆州牧。王睿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治所在江陵,刘表控制荆州后,把治所迁到了襄阳,一是因为荆州的南部太乱,各自为政,二是为了防止当时身在南阳的袁术染指荆州。
要说刘表刚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做事还是雷厉风行的,但是后期,可能是有了蔡夫人之后,变得胸无大志了。
但是,曹操担心的不单是刘表,而是有了刘备之后的刘表。
六年前,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待之以上宾,并让刘备屯兵新野,以抗曹操。
刘备到了新野之后,使用了他最擅长的拉拢人心的手段,荆州豪杰纷纷前来归附,引起刘表的猜忌,于是也不重用刘备,仅仅是表面客套。
刘备其实这个时候很苦闷,想北上抗曹,自己这点兵力还不够曹操打牙祭;想劝刘表趁曹操攻打乌桓时偷袭许昌,刘表又不听。他在新野一待就是五六年,想想年纪也大了(四十多岁),久不骑马,连大腿上的肉都长出来了,事业上却是一事无成,于是哀叹不已。
正当刘备在新野长吁短叹,感慨中年危机的时候,上天又给了他一道曙光,这道曙光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给了刘备一张规划图:先取荆州,再图巴蜀,然后从荆州北上图中原,同时从巴蜀出兵关中,包抄曹魏,光复汉室。
刘备顿时眼前一亮,这正是困惑他多年的问题:打了二十年的仗,至今连个地盘都没有,原来是缺乏总设计师!于是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说诸葛亮给了刘备一道曙光?我们先来看看刘备这二十年的失误。
刘备从中平元年(184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遇到诸葛亮这一年(207年),二十三年戎马生涯,大大小小的战斗不知打了多少回,当过县令,做过郡守,也领过州牧,但到头来却连个落脚的地盘都没有,只能依附在刘表帐下,为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刘备经营过的地方:安喜、平原、徐州、小沛、汝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地处平原,是个四战之地,极其难守。
刘备做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徐州牧,据有一州,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诸侯,那时也是他实力最强的时候,可最终还是丢了,为什么?因为徐州也是个四战之地,不但吕布惦记,曹操惦记,就连袁术也惦记。刘备身处四战之地的徐州,别说要同时对付这三股势力,就是其中任何一方,他都难以抵挡。
总结下来,刘备前二十年创业无成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地形给自己打下一块地盘,以至于四处奔波,不断改换门庭。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是,先拿下荆州,再取四川。这两个地方和刘备以前战斗过的大平原不同。
先说荆州,荆州虽说也是个用武之地,但和中原的四战之地不同。荆州会经常面临战乱,但有山川险阻:北方有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相隔;西边有大巴山、武陵山与巴蜀相望;南面是五岭,而五岭以南并没有强敌;东面有幕阜山与东吴接壤。
也就是说,荆州其实是被一群大山包裹着,只有三个出口:北有襄阳与中原相接,西有长江三峡与巴蜀相通,东边也是有长江与东吴相连——也就是诸葛所说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地盘之大,人口之多,不是不好防守,是刘表这样的人守不住,而如果是刘备来守,则问题不大。在历史上,楚国正是以荆州为基业,称霸中原,国祚八百年。
另一个是巴蜀。要防守好荆州毕竟要花一些力气,而巴蜀就太好守了,几乎是个完全封闭的地区。而且,四川天府之国,又不受战乱的影响,是个产粮大户,有粮就可以养兵。当年的刘邦正是靠着巴、蜀、汉中这三郡成就帝王之业。用诸葛亮的原话就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有了荆州,还要巴蜀,这既是抢占一个大后方,也是为荆州加一道保护锁。从地理上讲,顺着长江沿线,荆州在东吴的上游,而巴蜀又在荆州的上游。《孙子兵法》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旦打起仗来,上游对下游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当年楚国能轻松灭掉吴越,但最后又被秦国灭了,就是这个道理:吴越在楚国的下游,而秦国在抢先一步占据巴蜀之后,就对楚国具有地理上的优势了。
一旦有了荆州和巴蜀两块地方,那么将来就可以从两个方向包抄曹魏:一路出襄阳北上中原,一路出汉中攻击关中。那个时候,天下不就还是姓刘的吗?
这都是前人的经验,刘备不怎么读书,当然不知道,所以听了诸葛亮一席话之后,说「茅塞顿开」。
按说刘备手下有兵有将,也有谋士,就没人想到这些吗?还真没有。诸葛亮是个战略家,是站在总体战略上替刘备谋划未来的大业,告诉刘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西边的羌人,南边的夷越,还有东吴的孙权,这些人都不能打,而且要搞好关系,主要的敌人是曹操,所以曹操的敌人都可以拉拢做盟友,至于刘表和刘璋,那是你创业路上的敌人,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实这里面「什么事情不该做」更关键,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都知道往前冲,刘备自己也是一路打打杀杀过来的,却从没想过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像不久后的赤壁之战,如果不是和孙权结盟,可能又是一事无成。这就像我们现在有些公司,什么事都想做,什么钱都想赚,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和个人成就感的冲动,很容易把一个公司的元气耗尽。总之一句话:大丈夫有所不为!
诸葛亮和刘备的这一次谈话被陈寿写进了历史,称为《隆中对》。「对」就是「对话」「对策」的意思。
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当时才二十六岁,而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比诸葛亮大了整整二十岁。一个八零后的小伙子,让一个六零后的长辈大老远地(新野离隆中六七十公里,快马加鞭也要半天)跑了三次,诸葛亮这是摆谱还是故意?
应该说是故意的。诸葛亮是个聪明人,深知刘备听了自己一席话后会动心,请自己出山也是诚心诚意,可真要执行起来会困难重重。刘备手下已经有了一帮元老,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而他作为一个新人,又年轻,说的话未必有人能听,也未必有人能懂,到那个时候,他的一切计划都会大打折扣,所以他多次回避刘备,给刘备制造点难度,这样刘备对他的重视程度就不一样,将来他完全可以按照这个规划来执行。
这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付出得越多越珍惜,付出太少也就容易放弃。所以杜甫说「三顾频烦天下计」,是为了天下,才让刘备多跑几趟的。三顾茅庐实际上成就了两个人:刘备的大贤和诸葛亮的大才。
但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第一步,就让刘备犯了难。某种程度上说,刘表是刘备的恩人,虽然没有重用他,但好歹收留了他,并且厚待他,如果这个时候去抢刘表的荆州,显然不厚道。而为人厚道,是刘备的招牌。
这时的刘表已经病重,临死前也曾对刘备说,我的儿子不成器,将来荆州就归你管吧。
这一刻,刘备仿佛看到了陶谦再世,又担心刘表是试探自己,就说,你儿子很好啊。
可惜的是,刘表毕竟不是陶谦,没再坚持。刘备也有些后悔没有一口答应。否则的话,也不会有刘表的两个儿子夺位之争的事。
刘表其实有三个儿子。除了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外,还有一个小儿子刘修。这个刘修后来在魏国做官,是个典型的喷子,自己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却喜欢去挑别人文章的毛病,害得曹植都跟杨修写信吐槽这件事。
当时刘修的年龄太小,没有参与这场争斗。夺位之争主要发生在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身上。刘表本来觉得刘琦很像自己,有意传位给他。但蔡夫人不同意。蔡夫人是刘表的继室,刘琦、刘琮都不是她亲生的,只不过刘琮娶了蔡夫人的侄女,蔡夫人爱屋及乌,就偏爱刘琮,在刘表面前说尽刘琮的好话,刘表就又偏向刘琮了。
刘琦感觉性命不保,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建议他去守江夏郡,并且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意思是,如果留在襄阳卷入内斗,难免祸及自身,去江夏守边防,至少能保全性命。恰好这个时候,原江夏太守黄祖死了。
黄祖怎么死的?是被孙权杀死的。在曹操统一北方六年的时间里,刘表在荆州按兵不动,刘备在新野长吁短叹,而孙权在干什么呢?在打黄祖。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孙权不停地攻打江夏,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击杀黄祖,报了杀父之仇,同时吞并了江夏郡的大部。
诸葛亮建议刘琦去守江夏,算是了却了刘表的一件心病,他生怕孙权再接再厉攻入荆州的腹地。
刘琦去了江夏,蔡氏就开始夺权了。等刘表一死,刘琮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荆州的主人。
但很快,曹操的大军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