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飘香的季节,这个地方为何独占鳌头?

柔谈美食 2024-09-24 17:18:46

八月的枣,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老北京的秋天,大街小巷都飘着糖炒栗子香,并在民国大师们的笔下活色生香;如老舍称糖炒栗子“柴火烟都是香的”,汪曾祺则对风干栗子肉赞叹不已。老北京糖炒栗子的兴旺发达,得力于其在食材上的地利之便:北京及周边的天津、河北都盛产板栗,比如怀柔板栗、密云板栗、迁西板栗等等,它们都是北京糖炒栗子食材的重要组成。

不过,论全国知名度,作为有着2000年栽培史的名栗,迁西板栗当之无愧居于榜首。即使到今天,在迁西也能轻易看到两三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栗树,而整个迁西的板栗栽培面积达到75万亩、5000万株,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板栗之乡"。

板栗与迁西的结缘,从《战国策》的相关记载中可见一斑:“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枣栗丰产是燕国兴盛的重要支柱;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道:“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意思是种1000棵板栗树,相当于享千户。而苏秦正是在燕王强大的经济支援下,才成功地游说六国,配六国相印,实施了合纵之策。

战国时期,迁西区域属于燕国,但春秋以前到西周,这里是孤竹国的地界,“义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就是孤竹国的王子。据说,孤竹国在商朝的时候很强大,跟王室还沾亲带故,因以据守北方;这跟后来西周将召公一族封在燕地的策略如出一辙。但正因为西周时期,燕国的扩张,使得孤竹的生存空间一步步缩小,孤竹与燕国之间时有交战。公元前653年,山戎侵燕,齐国发兵助燕,期间孤竹与山戎暗地联合。于是齐国打败山戎后,顺便把孤竹灭了,并把打下来的山戎孤竹土地送给了燕国。从此,孤竹便进入了幽燕之地的范畴。

千年以来,在迁西的土地上,上演了很多经典的瞬间。其所辖的喜峰口,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曹操北伐乌恒,东晋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过此塞。而抗战时期二十九军的“喜峰口大捷”,更是名垂史册。

迁西的板栗,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时空里,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如三国时期,吴郡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载:“栗,五方皆有,惟渔阳范阳生者甜美味长,他方不及也。”这里的渔阳等地即指今迁西县及周边燕山一带。另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经过迁西附近,当时因粮草不济而士气低落,恰逢滦河两岸板栗成熟,于是令军士蒸栗为食,结果士气大振,大败敌军。

而迁西板栗不止获得一位皇帝的赞赏。洪武期间,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喜峰口沿线长城,发现当地板栗比其他地方板栗好吃得多,便献给朱元璋。朱元璋一边品尝板栗,一边询问产地情况;了解当地虽然山多地少,但百姓以栗富足后,特诏告天下“广植枣栗,以备欠年”。无独有偶,清代康熙皇帝品尝该地进献的炒栗后,连连夸奖,命“年年贡之”,于是,迁西板栗也有了迁西贡栗的名号。

有了这么多皇帝的背书,迁西板栗自然名扬天下。1935年,上海滩以糖炒栗子为主打的板栗大王“新长发”风靡一时,除了工艺讲究外,其关键的原料产地,正是迁西。而迁西板栗卓尔不群的口感,与它的地理气候是分不开的。

迁西县南临渤海,北靠燕山,长城脚下,滦水之滨,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拥有富含钾、钠、铝、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土壤条件。其由片麻岩组成的山地,含有几乎所有板栗生长的营养元素。板栗是喜光的阳性树种,迁西县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以上,光照充足,由于水热同季,气候较温和,无霜期为183天,给栗子营养与糖分积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迁西板栗外形玲珑,呈红褐色,有浅薄蜡质层,鲜艳而富有光泽;果仁呈米黄色,内皮易剥,肉质细腻,糯性粘软,甘甜芳香,被誉为“东方珍珠”、“紫玉”和“大自然恩赐的佳果珍馐”。据说日本科学家曾将迁西板栗移植到日本种植,想不到却是“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实,即便临近迁西的地区,所产板栗与迁西板栗相比亦是大有不同。

板栗营养价值丰富。《本草纲目》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板栗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对腰脚软弱、胃气不足、肠鸣泄泻等有显著疗效。迁西板栗果仁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尤以VC、VE和铁、钙含量最高,利于人体的指标居各地板栗之首。

栗子的做法很多,清蒸栗子、糖炒栗子、板栗烧鸡、栗子排骨汤等都是广受青睐的美食。栗子飘香的季节,品尝这款来自迁西的千年美味,这个秋天,也当格外香甜。

阅读原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