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目前已成为威胁全国乃至全球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等手段,将血糖控制在达标水平。
但69岁的刘奶奶已经确诊Ⅱ型糖尿病一年了,她每天都根据医嘱严格地按时按量吃药, 症状却始终不见好转,甚至最近自觉头昏眼花、口干舌燥,还有加重的趋势。
并且最近在测量血糖时刘奶奶还发现,她的血糖总是忽高忽低的,有时空腹时正常,但餐后高;有时昨天还正常,今天就高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刘奶奶再一次来到了医院,并将自己的状况告知了大夫。医生告诉她,她的这种血糖忽高忽低的不稳定状态叫做血糖波动,她近日感觉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就与此有关。
造成血糖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医生通过详细地询问得知,原来刘奶奶虽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但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却不够重视。
刘奶奶在饮食方面虽然减少了面食和肉类的摄入,以粗粮和蔬菜水果为主,但却从来不在意各类食物的具体含糖量和营养均衡问题,也不评估摄入的总热量,甚至做饭时的调味品也不加以控制。
在运动方面,刘奶奶对锻炼的热情总是忽高忽低。心血来潮的时候跟老伴出门跳舞做操,甚至有时还会去爬山,但热情一过刘奶奶就会窝在家里几天都不动。
医生告诉刘奶奶,这些都是导致她血糖忽高忽低的原因,控制血糖不能只靠药物,还应当坚持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不能只追求一时的血糖水平正常,稳定也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血糖值的忽高忽低和持续的高水平一样,都是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的诱发因素,甚至血糖忽高忽低比持续性的血糖高值对并发症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下面让我们来做具体了解。
一、血糖忽高忽低会带来哪些危害?当我们的血糖忽高忽低时,氧化应激通路激活,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受损,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大提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大血管并发症
研究表明,血糖忽高忽低会增加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其机制为糖、脂代谢的紊乱使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斑块形成,微循环衰竭,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进一步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的血管管腔出现进行性狭窄,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减少,血液和氧气的缺失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其中以心/脑血管为甚,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脑卒中等。
2)微血管并发症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测得,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与血糖波动幅度呈正相关,因此血糖忽高忽低可以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血糖忽高忽低还可增强血管内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改变眼底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因此不稳定的血糖水平会增加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可能性[1]。
相信明确了血糖忽高忽低的危害,已经能够引起大家对稳定血糖的重视了,那都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血糖水平忽高忽低呢?让我们继续做更加详细的了解。
二、哪些因素可导致血糖忽高忽低?是不是只要我们测量的血糖数值无法保持在相同的数值就是血糖波动呢?其实不然,当我们的血糖水平在最高区间和最低区间范围内反复变化,我们将这种不稳固的状态称之为血糖波动。
鲜为人知的是,评价一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血糖波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目前研究已得出,导致血糖忽高忽低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着重讲最为常见的五种。
1.胰岛β细胞功能
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其分泌的胰岛素水平下降,机体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合成糖原以及抑制糖生成的能力皆受影响,因此患者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波动较大,血糖值忽高忽低。
2.药物
不恰当地使用降糖药物会出现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的敏感度过高以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度过强,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在短时间内过度降低,引起血糖的波动。
3.饮食
饮食的性质和热量均可影响血糖忽高忽低,如果像刘奶奶一样,摄入大量糖分或热量过高的食物后,过多的糖原短时间内被吸收进入血液,餐后血糖浓度迅速升高,从而增加血糖值波动的幅度。
4.不规律运动
虽然运动可以通过消耗能量、促进葡萄糖转化和增强胰岛素的敏感度来降低血糖,但在糖尿病患者已经使用药物和饮食疗法降糖的前提下,高强度运动易导致其葡萄糖降低过度从而引发低血糖。
但若不配合运动疗法,药物和饮食疗法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这会导致患者的血糖难以下降。因此如果像刘奶奶一样时而过度运动时而完全不运动,也会造成血糖在各阶段之间忽高忽低。
5.治疗依从性差
治疗依从性差指的是患者不遵循医嘱来配合疾病治疗的行为方式,包括不按时按量用药,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不培养正确行为习惯等。此类患者的血糖水平随着其依从性高低的变化而变化,无法维持稳定。
正如刘奶奶仅仅只是遵照医嘱正确服药,却在饮食和运动等方面未做出应有的改变,如上文所述,这些行为都会引起血糖值的忽高忽低,延误糖尿病的治疗。
除了以上提到的五点,感染、睡眠障碍、情绪应激、酗酒、应对餐后血糖的降糖药物不足和胰岛素不规范注射等多种因素皆可影响血糖值忽高忽低[2]。
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理想的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共同需要重视的问题,但有几类患者比常人更易出现血糖的忽高忽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这几类重点人群。
三、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忽高忽低?研究表明,发生餐后血糖高和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一般血糖波动范围大,需要特别注意。主要包含以下四类人群。
①高龄人群
年龄大的患者由于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减退,胰岛功能差且不易恢复,胰岛素分泌不足,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差,因此易发生餐后高血糖,日间血糖波动幅度也较大。
②病程长
病程长的患者由于胰岛长时间处于高负担状态,功能呈进行性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也愈来愈差,所以若不加以控制,病程越长的患者血糖忽高忽低的发生率越高。
③胰岛功能差
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导致胰岛功能差的患者,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衰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均减少,易引起血糖值的大幅度波动。
④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的使用虽可以快速地降糖,但若对使用时间和用量把控不当,极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增大血糖高值和低值的差距,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以上这几类人群应尤其重视自己的血糖是否存在忽高忽低的现象,及时、精确地做好每一次的监测;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糖尿病患者专属用药、饮食和运动标准配合疾病的治疗。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对血糖忽高忽低的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那么想要避免血糖忽高忽低,自然就要避免这些影响因素。
首先,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空腹血糖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高于正常值的前期患者、肥胖人士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在β细胞功能严重减退前早诊断早治疗。
就像刘奶奶在确诊之前,其实已经有多年的病史了,但刘奶奶从来不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没有体检的观念,等身体不舒服了再去医院,胰岛细胞已经产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不仅耽误病情,还会影响预后。
我们应从刘奶奶身上吸取教训,也要学习她的长处,谨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降糖药物,并定期回访复诊,在大夫的分析和建议下,根据病情的具体变化及时地调整药量和用法。
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的还有饮食治疗与运动治疗,我们应在控制好热量的同时做到营养均衡、少量多餐。还应长期坚持适量的、有规律的身体锻炼。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避免呼吸道和皮肤等生理系统的感染;规律作息;保持情绪正向、稳定;避免吸烟酗酒并正确使用胰岛素,做好这些,才更有利于将我们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状态。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糖尿病人群,实行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特殊群体主要包括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妊娠期患者和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等。
这些人群我们需要适当地将血糖的控制目标放宽,并根据自身的具体病情来选用降糖药物,以预防低血糖从而避免血糖值的大幅度波动。
且如果我们选择使用的药物具有较高的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应从小的初始用药剂量开始,逐渐地进行加量,直到满足病情需要而又不产生其他副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和其对药物的反应[3]。
当今国内外许多的研究和病例皆可证明,血糖波动幅度的大小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避免血糖忽高忽低与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餐后血糖同样重要。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被血糖忽高忽低的问题所困扰着,也有许多像刘奶奶一样只依赖药物而不在饮食和运动等方面进行改变,甚至药物也做不到定时定量吃的患者。
希望我们明确了血糖忽高忽低的影响因素和危害后,都能够真正地重视起这些问题来,并通过自律和医生家人的帮助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
也希望广大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并减少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降低其严重程度;将疾病对生活和身心的影响都降到最低,去拥抱更加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敬泽,王健.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3076-3078.
[2]方福生,李志冰,成晓玲,李剑,田慧,李春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13(40):3202-3206.
[3].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J].药品评价,2017,14(17):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