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领域,西安登顶全国第一,成都也出手了

西部城市 2023-03-14 23:49:21

文丨西部菌

作为全球战略性新兴行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近段时间,由湖北开启的燃油车降价波,正在波及越来越的地方和车企。

与其说它是某些传统车企迫于竞争压力的“掀桌子”,不如说是新能源汽车开启全面碾压之势的一个开始。

这个阵仗之下,尽可能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已成了所有有野心的城市无法回避的重任。

日前,成都放了一个大招,正式推出《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该意见:

到2025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产业整零比提高至1∶1,整车产能利用率、企业本地配套率分别提升至70%、50%以上;

力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达到80%;

建成各类充换电站3000座、充电桩16万个。

更让外界关注的,是这个内容:

支持具有较强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势整车企业在成都投资建设新能源整车项目。

强化国有平台公司战略投入,探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组建本地大型汽车集团。

成都抢占风口的野心,呼之欲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条拥挤的赛道上,成都能否后来居上?

01

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洗牌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这几年,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速,国内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是很明显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西安凭借比亚迪的强势崛起,一举超过拥有特斯拉等多个品牌的老牌车都上海,于2022年拿下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宝座。(详情见登顶全国第一!这座万亿大城,被比亚迪带着狂飙)

此外,一向在国内汽车产业版图上存在感并不强的长沙,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也达到了35万辆,接近老牌汽车城重庆,并把广州、武汉这些汽车重镇都抛在身后。

甚至,湖南已明确提出,力争今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此外,常州、合肥分别借助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在国内汽车产业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事实上,对比传统六大汽车生产基地——长春、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重庆,最新的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的确在明显发生变化。

2022年,产量排名靠前的新能源汽车城市有: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庆、常州、广州。

可以看出,西安、柳州、深圳、常州,这些新能源汽车新秀,都跑到了靠前的位置。

部分城市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实现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这一幕正在真实上演。

02

曾经,在中国汽车版图上,以成都为主要代表的四川,也绝对算得上是励志的榜样。

1997年,重庆恢复直辖后,四川的汽车工业几乎被掏空。但是,只用了十多年时间,四川的汽车工业就基本完成了河山重振。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到2022年,四川的汽车总产量分别为69.05,72.74,72.48万辆,全国排名在15名左右。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汽车产业已成为成都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全市已汇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神龙等整车企业33户。这使得成都在传统燃油汽车时代成为不可忽视的重镇。

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成都的汽车产业地位明显受到挑战。2021年,四川汽车产量开始被主要依托比亚迪的陕西超过,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实际上,单论汽车品牌,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汽车工业,哪怕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也是不输的。

如根据上个月,火石创造联合多地政府共同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洞察报告》,在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数量上,作为四川省制造大区和汽车产业主阵地的成都龙泉驿区,拥有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达到6个,在全国仅次于武汉蔡甸区和广州南沙区。

但是,与长春、广州、上海、重庆、武汉等全国汽车重镇相比,一直以来,成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的美中不足之处就在于,除了四川野马,至今仍缺乏一个能够起到门面担当的汽车整车企业总部。

且不说,几大主要汽车基地都有自己的定海神针,如长春有一汽,上海有上汽,广州有广汽,武汉有东风,重庆有长安,就连柳州、保定这样的三四线城市也分别有五菱神车、长城等汽车总部。

去年成都公布的2022年度“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评选名单,共有6家车企入围。

它们分别为: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四川一汽丰田、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很显然,其中并无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强势代表。

此外,虽然汽车品牌数量不算少,但长期以来,以合资车为主的成都,由于定位上相对高端,导致产能的释放是没法和一些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城相比的。

因此,在推动沃尔沃、一汽大众等企业投放新能源车型之外,另觅一家有着门面担当作用的新能源整车企业落户,是成都汽车工业赶上新能源风口的当务之急。

这次意见专门强调,强化国有平台公司战略投入,探索通过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组建本地大型汽车集团,应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

03

从现实条件来看,成都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相对齐全的汽车产业配套

。如仅在成都经开区,零部件企业就达500余家。并且,成都已公开提出,整车产能利用率、企业本地配套率将分别提升至70%、50%以上。

这是相较于一些后起之秀的优势所在。

其次,成都的消费市场优势。到2022年,成都汽车保有量接近600万,仅次于北京,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不可小觑。

再者,近年来成都在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关联产业的准备上,已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仅2022年,成都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签约重大项目55个,总投资1543亿元。到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中,已有4家落户成都。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成功招引德赛西威成都研发中心、高通汽车芯片研发中心、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建立的“车载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腾讯智能网联创新中心、车路通智能网联创新中心等项目。

此外,成都在智能网联平台、信息技术与软件上也有自己的优势。

04

那么,到底哪些新能源车企有望落户成都?

之前,成都与武汉、郑州、合肥、广州、重庆等国内多座城市都传出过引入特斯拉第二工厂的消息。

但就目前来看,特斯拉第二工厂在上海之外布局的可能性恐怕越来越小。

剩下的都还有谁呢?过去几年,全国各大城市在引入新能源整车企业方面确实是卯足了劲。

上海和特斯拉自不用说。

北京,顺利牵手小米、理想、百度。

武汉,除了东风的基本盘,还引入了小鹏、吉利等。

重庆,长安旗下的新能源车系发力显著,深蓝、阿维塔、赛力斯等都势头正健。另外,还成功引入理想汽车第三工厂。

合肥,除了尝到了押中造车新势力蔚来的甜头,比亚迪、长安等也持续落地。

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培育百亿级企业10家,实现产值和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柳州,是神车五菱宏光MINIEV两大生产基地之一。

综合看来,对成都来说,当下新的选择看起来确实不是很多了。

05

事实上,从公开信息来看,过去几年,成都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接触其实并不少。毕竟,作为传统汽车工业重镇,也没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忽视成都。

比如,去年,成都与比亚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就包括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

一时间,比亚迪是否在会在成都设整车厂,让人浮想联翩。此外,还传出成都加入到争夺小米汽车项目的“暗战”。

当然,未公开的,私底下的的接触,相信一定更多。

综合公开信息看,威马似乎是可能性最大的车企之一。

2020年7月,威马汽车就宣布,全球研发中心正式落户成都。

而在今年初,作为威马股东的深圳正威(集团)有限公司与成都签署系列项目合作协议,拟在成都打造区域总部、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等基地,以及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展开合作。

并且,在签约现场,威马汽车高管“闪现”现场。再加之已落户的研发中心,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是威马与正威集团合作,联手在成都造车的一个信号。

不过,威马虽然曾经贵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但如今似乎风光不再。今年以来,威马上海总部停发工资、停止办公等传闻就不断。

另外,也有声音表示,处于困境中的雷丁汽车,会不会稀释野马汽车股权,让成都方面参与投资?

但到底谁能够成为成都搭上新能源汽车快车道的“天使”,目前来看,还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确定的是,在见证西安的惊天逆袭之后,抢抓新能源汽车风口,成都正在加快脚步。

0 阅读:128

西部城市

简介:探寻西部经济、文化、历史脉络,在西部读懂中国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