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行政管理制度。无论是古代社会也好,还是现代社会也罢,其对于国家的意义是十分重大且有价值。
特别在古代,户籍制度非常重要,其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一般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相联系。
而且其不仅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依据,还是古代君王维护统治的一种管理工具,故而古代的户籍制度管理权利基本上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明朝便是如此。
明朝皇帝朱元璋对于户籍制度十分的看重,意图通过户籍制度来管理社会。
接下来分析的便是明朝朱元璋制定的户籍制度。
一、明朝户籍制度的渊源来历和背景资料1、明朝户籍制度的渊源和发展来历
户籍制度,是古代王朝统治者管控人口,征收赋役的依据和凭证。
早在商朝时期户籍制度的萌发,当时社会上便已经出现和运用管理户籍的思想,如甲骨文当中有:“丁酉,贞勿登人四千”,这里提到的“登人”有登记人口之意,商朝通常用此来作为征集士兵的凭证,可见户籍萌发开始便与赋役制度联系在了一起。
之后的周、春秋战国时期不但继承了商代萌发的户籍制度思想,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为户籍制度的形成定制积蓄力量。
其中,《周礼》规定:“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可见户籍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周朝已经有专门的官员“大司徒”来管理户籍。
到了后期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出现了分类的发展情况即“士、农、工、商”的阶级出现,也让尊卑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基于此统治者征收不同标准的赋税、控制和管理治下的百姓。
例如,《商君书》中提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册,生者著,死者削”,后来的秦朝还下令登记全国男子的年龄,可知秦自从实施了商鞅变法以后,户籍制度的规定越来越明确和完善。
汉朝,汉承秦制,这个时候《户律》才真正的诞生,这个时候户籍制度才真正的确立和定制。
此后,户籍制度越来越详细,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甚至后来还成为了朱元璋在内君王统治的重中之重,影响后世深远。
2、明初重视户籍制度的背景资料
明朝统治者朱元璋重视户籍制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
元末内部政治腐败严重、政权动荡不稳导致各地起义战争频发,外部北方草原鞑靼、女真等游牧民族不断侵扰边界地区,再加上连年不断的干旱、黄河泛滥等自然天灾使得明朝建立之初便是一幅末世景象。
彼时,天下初定,中原地区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上位便面临着百姓户籍丢失、人口大量锐减、土地荒芜等局面。
《明太祖宝训》记载此事:“……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急务”,此时的朱元璋想要稳定刚刚获得的政权,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恢复国内百姓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等问题才行。
要知道,古代封建王朝是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社会,尤其人口、土地问题正是农耕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且均与户籍制度息息相关,一旦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引起社会动荡,因而朱元璋十分的重视户籍制度。
而明朝替代元以后,之前的户籍制度不再适应新王朝的发展,需要改进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户籍制度。
再加上,前文提到户籍制度是赋役制度的凭证,保障了国家征收赋税和征集兵役,故而为了核实国家税收即财政收入情况和军队士兵的来源,发展和完善户籍制度是明朝必然的结果。
更何况,战乱使得幸存下来百姓的户籍流失情况严重,需要重新登记百姓的身份、土地等基础信息,防止流民增多,从而影响社会的和平稳定。
二、明朝户籍制度的管理及其特点影响明初,朱元璋先制定了户口和赋役一体户贴制度。其以“每户”为单位,发放记录了该户人家包括人口、田地和赋役等基本情况的“户贴”,相当于现代“不动产证明”。
这类户籍制度分为圣旨命令内容、主体信息部分、令印编号等证据部分三个方面信息。
因其内容相对简单而有效的特点,不受百姓的排斥和厌恶,十分方便朱元璋在明初还未统一时推广,达到对百姓人口基本情况的掌握和管理。
基于此政策的推广,朱元璋不仅解决了人口迁移、徭役不均等问题,还使得明初的经济快速恢复至“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府县仓康蓄积甚丰……”,可见该户籍制度的明智性。
后期朱元璋实现了天下一统,便在户贴制度上改进并形成了一种严密细致的户籍黄册制度,以确保查清、核实全国上下的人口、田地等问题。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能将赋税(财政)、徭役(军队)等情况牢牢抓在手中,不但掌握了财政的基本情况,还掌控了军队的征集,从而保障国家的财政和军事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可令人惋惜的是,朱元璋制定户籍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其封建政权统治,因而该制度自诞生起便具有封建局限和尊卑等级观念思想。
譬如,朱元璋曾明确说过,士人和百姓间存在贵贱等级之分,受他这种思想的影响,其所制定的户籍制度中也体现这一特点。
当时他将人分为了三大类,其中第一等为皇室、官绅和士人之类享有一定的免税赋特权;第二等为底层的百姓,他们即是主要的赋役基础群体,又户籍制度的主体;第三等贱民、奴婢、佃仆之类不计入户籍黄册之中。
其中,第二等中从登记百姓的职业便可见看出他们身份的高低。
例如:明朝的户籍制度将百姓分为了民、匠、军三大类户籍,而这三类之下又分别细分了户籍所属的职业类别,如民籍中有民户、医户等;匠籍中还有制盐户、灶籍等;军籍中有军户、弓、校尉等。
由此可见,户籍中百姓身份的差异性,这也导致了他们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的标准具有差异性。
与此同时,这样的分类也方便了朱元璋对人才需求的调动,方便对百姓的管理。
另外,明朝户籍制度区别于其他王朝,朱元璋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登记管理,后续为了需确保填写的信息有效、真实正确,朱元璋还要求官员定期更新上报户籍数据。
从黄册制作形成过程来看,朱元璋制定的户籍制度管理的十分严密。
彼时,先由明朝官方政府制定好“清册供单”,然后分别发送给每家每户填写完整,百姓填完后需将其交给甲长、甲首,之后由各个里长汇集黄册并按照县、府、布政司、户部的顺序一级一级的送上去层层造册。
最终形成的黄册除了需要提交一份给户部外,还必须分别在县、府、布政司作为证据留存一份,这也可以看出明朝户籍制度具有严谨性的特点。
而上述提到的“甲长、甲首”是朱元璋关于户籍制度的又一创举——里甲制度,其也是编制黄册户籍制度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在明朝户籍制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一开始朱元璋为了如何便捷管理和掌控户籍人口变动而苦恼不已,后来他受到了“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的什伍制度启发,制定了与户籍制度配套的里甲制度。
该制度规则为:“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
这样不单单加强了户籍人口的管控,还能使每家每户能够相互监督,确保统治者朱元璋了解真实人口、土地情况的同时还能提供行政辅助管理。
因此,明朝的里甲制度还是一种基础的行政体系,通常用此来辅助官员进行基层政治活动,包括了催收赋役、追征钱粮、与天祭祀、兴修水利等内容,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代的基层自治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官员为了方便户部区分内容,送往户部的户籍册子均会使用黄色的纸包裹,久而久之户籍制度也被称为了“黄册制度”,这便是“黄册”之名的来历。
此外,朱元璋还强制规定了“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要求百姓不能随便离开户籍地和更改户籍。
通过此,他直接将人口的控制在一处,使得人口不流通,这也变相的减少了社会不稳定问题,保障了社会治安。
不过,虽然该政策一定程度是缓解了人口治安问题,避免了流民出现,但却十分不利于明朝商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经济的流通发展。
三、总结首先,朱元璋制定的户籍黄册制度方便了其管理人口和国家财政问题,是明朝政府的重要税收依据和徭役征收凭证,登记内容十分严格严谨、详细完善,可以精准的进行征兵役、征粮税、了解百姓的基本情况。
其次,朱元璋专门制定了甲里制度管理基层百姓的同时还能辅助黄册制度、新政令的推广和执行,意义重大。
最后,可惜明朝的户籍制度过于严格且充满了尊卑等级思想,这不利于明朝的后续的经济发展,特别容易造成社会、政治制度僵化问题。
参考文献1、《明代的户籍制度》
2、《明代户籍是如何管控的》
这套挺先进的,直到二十一世纪用的还吹的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