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有利可图的事情,因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诱人的机会,但是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不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同时,也要避免去那些竞争激烈的地方,因为那里往往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感悟:
做人不可欲求不满,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直让你获利的事。
曾国藩又在家书中写道,“切乎轻易受人恩惠”。中国传统向来注重礼尚往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切勿轻易受人恩惠,才能够将来更好地做自己。
我们这群人就是这样,别人表露出一点善意甚至只是一种不褒不贬的中立态度,就会感激。
凡成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谋一半,天意一半。
——(清)曾国藩《警示家书》
不可过分执着,执着就为其所困,痛苦困顿。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利可共不可独,谋可寡不可众。
人生需看淡得失,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困。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所谓君子不器。
无欲则刚,有求乃苦。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无为而为。
穷达皆由命,命由己造,何劳发叹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天道甚分明,
躲天意,避因果,诸般枷锁困于我,
顺天意,承因果,今日方知我是我。
世间枷锁本是梦,无形无相亦无我 。
第二戒: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缺点就忽视他们的优点,不要因为一点恩怨就忘记他们的恩情。这是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大器的人应该宽容和理解别人的不足,感恩和记住别人的帮助。就像《礼记》中说的,“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成大器的人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不要感情用事。
感悟:
这句话告诫我们看人看事切忌“一叶障目”,要学会抓大放小。
因为在这世上,本无完美之人,若一味纠结于小处而弃大用,则得不偿失。
古语有言:“用人之长,必容其短。”
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小过错就全盘否定他的优点和长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同时,也不能因为一点小恩怨就忘记别人对我们的恩情。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
第三戒: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在曾国藩深邃的生活智慧中,他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六戒五勤”原则,其中第三戒更是直指人心深处的弱点与矛盾。这一戒律警示世人:频繁揭露他人之短,并以此来掩盖自身的不足;时常炫耀个人的优点,则是内心深处对他人卓越之处的嫉妒或忌惮之情的流露。
这句充满哲理的人生教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难以避免的软肋和虚荣。人们常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更是一种尊重他人、修炼自我的道德准则。若沉溺于谈论别人的短处,将自身置于评判者的位置,看似是在贬低他人,实则是为了掩饰自己不愿面对、无力改进的短板。同时,过度标榜自己的长处,不仅暴露了内心的自卑与不安,也往往容易引发周围人的反感与疏离,甚至可能因此埋下人际矛盾的祸根,为自己的人生旅途平添无谓的困扰与障碍。
所以,遵循曾国藩的第三戒,我们应当学会谦逊低调,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优点,用宽恕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足,同时也应勇于正视自我,积极弥补自身短处,不断锤炼提升自我,如此方能达致和谐共生,实现人格的完善与人生的升华。
感悟:
《菜根谭》里有句话:牙尖嘴利,终非福厚之人。
一个人不要总想着逞嘴舌之快,喜欢在嘴上占便宜的人往往会显得自私自利,久而久之,人们也不愿意和他往来。
《菜根谭》:“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无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荀子》:“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自知者,智之始,自省者,强之基。责人者远,责己者半,不责者达!眼见就见,耳闻就闻,只观只闻,感受当下。无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念不随心,万千念头起,如落叶纷飞,心如如不动,万念转头空,心安境自安。冬去春来,春归夏至。地球总是按照既定轨道,环绕着太阳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地旋转。相比之下,地球上芸芸众生的人生轨迹,却更像无序的布朗运动,无数次的随机碰撞不停地改变着他们前行的方向。人间悲喜,聚散离愁,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必认真!
第四戒: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此句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分享,共同进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在制定计划和策略时,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但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感悟:
利益应该与大家共享,而不是独占;谋划大事时,应该与少数有见识的人商量,而不是听取所有人的意见。
利益,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利益的共享不仅能促进团队和社会的和谐,还能增加个人的内心满足感。如果利益被少数人独占,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和抵触,从而破坏团队的凝聚力;
而重大决策则需要对特定领域有深入理解的人士来制定,需要依靠经验丰富、见识深远的人来提供建议,基于深思熟虑和专业判断作出选择。
《省心录》中云:“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做人,不可独占利益,如果不与众人分享,就会招人怨恨,终会陷入危难;
做事,不可公之于众,若与众人商议大事,就会各行其是,终究难成气候。
人生在世,做人要思虑周详,做事要长远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第五戒: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释义:
古往今来,那些平庸的人之所以失败,大多是因为懒惰;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之所以失败,则往往是因为骄傲。 惰,如附骨之疽,侵蚀生命活力;如沉重枷锁,禁锢人生可能。庸者当自省,才者需自警。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庸者若能摒弃懒惰,奋发图强,未尝不能成就非凡;才者若能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方能走得更远。 成功,往往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积累。勤勉者,终能在平凡中造就非凡;懒惰者,却常在蹉跎中虚度年华。
感悟:
惰,是一种精神上的疲惫,是心灵的怠工,他们往往缺乏进取心,满足于现状,不愿付出努力去改变;傲,则是一种盲目的自大,是心灵的迷失,他们往往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从而忽视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导致失误连连。
古语言:“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
懒惰,会消蚀人的意志,耗费人的精神。如同通向平庸的滑梯,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深渊。
中国社会的病根,可以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朱光潜《谈修养》
第六戒: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释义】
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延伸】
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
每个人对大事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些事对别人来说是小事,对自己可能是终身难以释怀的大事。
事难分绝对的大小,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想要做事以及做成事,仅仅拥有所谓的才华还不够。
有没有常感到才华撑不起雄心?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不妨换个角度看看,是否并非才华不够横溢,而是缺乏阅历与眼界。阅历需要沉淀,眼界需要学识与历练。即使有了全部的先决条件,也并非绝对能成大事。因为机遇的顺逆非人力可为,这也是为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要排在第一。
所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自是励志,“命里无时莫强求”也属明智。
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
读懂曾国藩的人生,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对想做大事的人也有所启发。
E N D
我说八分就行,多了不好。[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