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去世,毛主席说了三个字,背后有何深意?

侃堪看史记 2023-09-27 22:20:02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75年,蒋介石逝世,警卫人员一脸风尘仆仆的把这个从台湾传回的消息告诉了毛主席。

本以为这是一个足以让主席高兴的事情,可在听到蒋介石离世的消息时

他并没有开心,反而面露凝重之色,只是简单说了三个字,然后就把自己关到了房间里,沉思了一天一夜。

按理说,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领袖,是中共的敌人,也是主席半辈子的老对手,听到对方逝世的消息应该开心,可主席的反应为何如此反常?

毛主席到底是如何看待蒋介石离世的?对于蒋介石的死毛主席又说了哪三个字呢?

毛泽东说了3个字

1949年,解放战争全面结束,老蒋见大势已去,无奈选择退往了台湾

在老美的支持下,成功在台湾站稳脚跟,将台湾紧紧握在手中。

可突然离开故土,让蒋介石也无比悲伤,就算在美国的帮助下,也没有机会能攻回大陆。

1969年9月16日,蒋介石刚刚睡完午觉,那天的天气还算不错,心情大好的他与宋美龄一起乘车兜风。

到了下午五点左右,车队准备原路返回,行驶至一处弯道时,突然有一辆车迎面疾驰而来,可蒋介石座驾的司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愣是错把油门当成了刹车,以极快的速度撞上了先头车辆。

经历过撞击之后,蒋介石的口腔里全是血,胸口感觉到剧烈疼痛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医院通过初步诊断,声称蒋介石只是受了皮外伤,在医院休养了一阵便出院了。

直到两个月以后,他来到医院做例行检查,才发觉自己摊上了大事儿。

医生通过检查发现蒋介石的心脏大动脉处传来杂音,后经过多方会诊,确定蒋介石的心脏主动脉瓣膜遭到重创,并且还在持续的恶化

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治愈这种病症。蒋介石听闻自己的处境也是忧心忡忡

尽管他已经活了80多岁,但如果真要直面死亡,他还是会感觉到心有不甘。

到了1975年,蒋介石临终之际,对儿子蒋经国说道,海峡两岸不能分离,要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蒋介石虽然对权力无比的痴狂,但他也明白以大局为重

对于美国提出的两个中国持以坚决反对的态度,蒋经国也坚定地点了点头,答应父亲竭力完成这一目标。

随后,蒋介石突然身体不适,随从人员见状马上将其送到医院。

然而在刚刚到达医院,他的脉搏就已经开始变慢,甚至无法自主呼吸,医生当即就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等蒋家人赶到医院时,蒋介石的脉搏跳动已经不规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尽管蒋家人恳请医院全力抢救,但蒋介石毕竟年龄大了,即便医生用了各种方法,终究是无力回天。

在当天夜晚的11:50,这位颇受争议的人物永远离开了人世。

蒋介石的去世对台湾引起了很大反响,几乎所有媒体都对其表达了沉痛哀悼,并把这条噩耗登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

台湾全省进入国丧期,停止了一切娱乐、宴会以及庆祝活动。

这么大的消息没多久便传到了大陆,警卫员听闻蒋介石的死讯,兴高采烈的就通知给了毛主席,希望让主席也开心开心。

可令警卫没想到的是,主席听到消息后,先是沉默许久,最后只是淡淡的回复了一句“知道了”。

主席的反应让周围的人摸不着头脑,蒋介石可是他的死对头

可是不止一次想要致主席于死地,并且蒋介石手里沾满了共产党员的鲜血,就算枪毙他100次,也难解心头之恨。

按理说仇人去世应该是个好事儿,但从主席的回复来看,他非但没有觉得高兴,甚至还有些难过。

对于毛主席来说,二人不仅仅是对手,他们也是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蒋介石逝世前,曾留给主席这样一番话,“我走后,请将我的灵柩朝北京摆放,我要向毛泽东请罪,等有一天可以回家了,将自己的遗体葬入祖坟”,知道了这三个字,透露着主席的不甘心。

他如今也已经82岁高龄,胜负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在这件事中,没人可以理解他的复杂情感。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主席私下给蒋介石办了追悼会。

四次见面

毛主席与蒋介石一生共有过四次见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孙中山先生主持的国民党一大会议上

那时毛主席作为我党的湖南代表受邀参加会议。与毛主席不同的是,蒋介石在那时还是一个透明人物,虽然他也出席了会议,但他不是浙江的代表,而是一名普通成员。

会议开始后,毛主席作为代表连续五次上台发言。

毛主席发言时,蒋介石就坐在台下认真的听着毛主席的主张。那时候的蒋介石并不知道台上这个满口湖南话的年轻人会在往后几十年中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1926年1月的召开的国民党二大让二人又一次见面了。

毛主席非常欣赏此次蒋介石的表现,当时的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的青年军官,并数次率军东征,平定了很多场叛乱。

一时之间,黄埔军校名声大噪。蒋介石上台做了关于这几次出征的军事报告,报告写的很精彩,也很激励人心。台下的毛主席听到后,为蒋介石大声鼓掌喝彩。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便开始争夺权力。为打败汪精卫,蒋介石一手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将大量我党人员驱赶出黄埔军校和第一军。

这件事后,蒋介石成功压下汪精卫势力,坐上了国民党党内的第一把交椅。

蒋介石这种为了个人势力,不顾抗日大局的行为,让毛主席很是失望。

不久后,两人第三次见面。这次见面,两人之间闹得很不愉快。

毛主席在大会上痛斥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并在这之后不久主动辞去宣传部长工作,带领我党剩余人员发动起义,走上了一条武装夺权政治的道路。

在李大钊同志遇害后,毛主席领导了南昌起义,并和朱老总在井冈山成功会师。

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上。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我们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

就当全国人民在庆祝抗战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就开始不安分了,他想发动内战来侵吞革命的胜利果实。于是,他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会谈。

蒋介石的企图明眼人都能看清,重庆谈判分明就是个鸿门宴,可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大大方方的答应了谈判邀请。

按照蒋介石的想法是现在打走了日寇,老百姓们都希望和平,自己表面创造和谈机会,实则摆下鸿门宴,这样毛主席肯定不敢来

如果他不来,自己就可以将其污蔑为不想结束战争,这样就能以此为理由光明正大的掀起内战。

但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欣然前往,并且他还将周总理、王若飞等人都带了过来。

毛主席的这个举动可谓是诚意满满,一下子就破解了蒋介石的阴谋。

在长达一个月的谈判中,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然而,这并不是蒋介石想要的。三天后,他出尔反尔,单方面撕毁条约,对我军展开了猛烈攻击。

更狂妄的是,蒋介石叫嚣付出三个月便可赢得胜利。

然而,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军以雷霆之势歼灭71万国民党军,蒋介石的特种部队被打得四处逃窜。

1950年6月,老蒋在失败撤退前来到蒋家陵园,抱着母亲的墓碑痛哭,随后带着财物逃往了宝岛。

本以为他会就此作罢,没想到竟多次派人前去骚扰福建居民。

同年6月,蒋介石召集军官,利用军舰将国民党特工送往大陆。好从中获取情报。

遗憾离世

虽然蒋介石想重回大陆,但是面对美国提出的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他坚决不同意。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公然开入台湾海峡,目的就是让台湾与中国分割。

虽然蒋介石需要美国的兵力帮他驻守台湾,但是他依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使美国已撤离舰队想要挟他,也绝不让步。

蒋介石委托叶公超发表声明,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说,这个蒋介石还没有坏透,还是有原则的,他不想分裂中国。

为了表达善意,毛主席亲自提笔写了一封信,托友好人士送给蒋介石。

这天,蒋介石突然收到了一封大陆来信,展开信封后是简短的几句话,可就是这几句话,却令蒋介石看了无数遍,最终他捏着这封信长叹一口气。

没人知道此时的蒋介石心中想的是什么。

但在这件事后不久,蒋介石便一改常态,开始向我们释放善意,一切仿佛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计划是永远也赶不上变化的。

1957年,蒋介石派宋一山前往大陆打探共产党的情况。

宋一山到达后,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待,双方也互相表达了和平的意愿。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向周总理提问,假如蒋介石带着台湾回归大陆,中共会给他什么职务?

周总理当时回答道,假如蒋介石带着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低于国务院总理。

在此之后,蒋介石又找到曹聚仁,在两岸奔走,争取双方和谈。

在一次会谈中,曹聚仁提出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想法。

周总理对此表示,国共第三次合作就是国家统一,只要是以这个目标为前提,任何问题都能商量。

经过了双方多次探讨,昔日水火不容的双方又逐渐产生了信任。然而,就在双方的关系愈发火热时,曹聚仁却突然因病去世。此事也被暂时搁置。

但年事已高的蒋介石思乡之情越发浓烈,他做梦都想回到老家去,可如今自己已到了暮年,回乡之路却依旧漫长无比。

几十年的岁月磨平了蒋介石的野心,他叫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让陈立夫通过秘密渠道邀请毛主席来宝岛

陈立夫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思乡之情一点也不比蒋介石少。

在接到命令后,他满怀激动,立马撰写了一篇稿子,希望我们能不计前嫌。文章发表在香港报纸上。

定居香港的中国人士看到之后,立即将消息上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整篇文章,瞬间领会到了对岸的意思。他迅速叫来邓公,让邓公代替自己去和蒋介石谈谈。

就这样,见面这件事在所有人的共同推动下,很快就有了眉目。

不过,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临死前的蒋介石嘱托道,我死后务必把我的领袖朝北京摆放,日后光复大陆。

中正胜于私,长于私,要将遗体一反,南京遭遇中山先生之损。至此,国民党一代领袖与世长辞。

可以说,蒋介石如果再多活一些日子,那两岸或许此刻已然统一了。

结语

对于蒋介石的是非功过不好评价,毕竟他身上的争议点实在太多。

但有一点可以承认,哪怕他在台湾住了30多年,也始终没有忘记台湾只是一个省,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国籍。

0 阅读:0

侃堪看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