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这一观念与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一脉相承,多年来,父母照顾子女,子女长大后反哺父母,这一基本关系结构,不知是多少个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曹肇纲与刘玉红
但凡事无绝对,2020年一则消息出现在互联网上,引爆了大家对道德与家庭的讨论,也掀起了一轮针对当事人和其父母的辩论。
辽宁大连的曹肇纲与刘玉红老两口,通过媒体发声,希望大家帮忙寻找他们前往德国留学,最后失联17年的女儿曹茜。
当时,两位老人当时都已罹患癌症,贫病交加,只能靠低保生活,他们并不是想让女儿回来养他们,只是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再见下女儿,了却心愿。
老两口悲惨的境遇令围观者无不伤心落泪,进而一场旷日持久的跨国接力正式展开。
从曹茜的母校辽宁师范大学的同学会,到远在德国的华人协会、留学生同乡会、大使馆工作人员,无数人开始接力寻找曹茜的踪迹。
慕尼黑
杜塞尔多夫、慕尼黑、柏林……一轮轮排查过后,大家似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却又始终未能找到曹茜的真身,只有一条并不算可靠的消息从慕尼黑传了回来。
这则消息声称曹茜早在12年前就已经与德国当地人结婚,有了两个孩子,目前正在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担任终身教授,而她拒绝回国。
网络辩论热潮随着消息的发酵,人们的声音也从可怜老人帮忙寻亲,转变为了声讨曹茜忘恩负义和不孝。
虽然当时大使馆方面表示,在2018年时就与慕尼黑当地核对过,并未发现“曹茜”这个名字的相关记录,但此时网络上声讨曹茜“忘恩负义”的声音已如滔天巨浪,这一颗小石子的投入没能激起任何波澜。
相关报道
曹茜的故事在掀起了第一轮关于“忘恩负义”的声讨后,又引发了后续关于“孝道观念是否依然适合现代社会”、“家长的控制欲到底会留下多大的后果”、“摆脱原生家庭对女权的重要性”等一系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复杂讨论。
巨浪逐渐变成了大漩涡,无数声音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但在漩涡的中心,曹肇纲夫妇以及曹茜本人,还有事情的“真相”,反倒无人问津了。
2021年6月12日,生命最后阶段,老人仍在关心女儿过得好不好,但也只能怀着悔恨离去。
在这之后,这件事就像平常的互联网热点一样,骤然闪亮,骤然消失,再也无人关注,直到之前疫情期间,留学生包机归国等一系列事件引起的讨论中,“曹茜忘恩负义”一事才又几次被媒体提及。
曹肇纲与刘玉红
只是当时媒体所做的,也仅仅只是复述两年前的故事而已,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或许真相已经不可考,随着两位老人的逝世,也很难再继续查证下去,但是靠着一些资料和当年的记录,至少我们能从中发掘出一些疑点。
第一个故事根据2020年的采访视频和后续网络上披露的消息,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故事。
1979年,辽宁大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
曹肇纲与刘玉红因为出身贫穷所以结婚结很晚,孩子出生时,两人已经快四十岁了,对于这个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孩子,夫妻俩都极为宝贝。
曹茜
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小孩子刚能跑步就要帮忙干活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过曹肇纲可舍不得,他不但不让孩子干活,甚至孩子主动想要帮忙,他也要把她劝回去,生怕女儿磕到碰到。
曹茜自小就很聪明,在老家是其他家长交口称赞的好孩子,上了学以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记者后来去曹肇纲家采访时,那一整墙一整墙的奖状仍被老夫妻俩视若珍宝地留着。
但是曹茜背负着父母的过度期望,压力其实非常的大,她慢慢变得孤僻且安静,即便在学校里也很少与同学交流,内心却越来越不安份。
不明就里的曹肇纲夫妇完全没看出问题来,只是觉得女孩子文文静静挺好的。
辽宁师范大学
1998年曹茜结束了高考,对于她具体考了多少分,已经找不到记录了,只有母亲刘玉红的回忆说女儿高了一本线七八十分。
当时曹茜的三个志愿是三所南方大学,她想离开大连,离开父母的庇护,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
但是在父母的坚持下,最终她改报了志愿,甚至放弃了梦想的专业,顺着父母“当个老师就是有了铁饭碗”的想法,进入了辽宁师范。
曹茜很痛苦,为什么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被父母干涉,甚至在进入大学后仍然要被父母指指点点。
大二那年,她发现了一个机会,师范专业有一个推荐前往德国留学的名额。
图片来自网络
出国留学,自己不仅可以追求学业,也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老家,而且当时留学是很稀罕的事情,父母只会觉得这种事情光宗耀祖,只要争取到名额,他们一定不会阻拦。
曹茜最终如愿获得了这个留学名额,父母的态度也如她所料,他们乐得恨不得敲锣打鼓来庆祝,至于留学的巨额花费,他们不在意,老夫妻俩只知道一定要倾尽全力。
2000年八月,曹肇纲夫妇在掏空了六万元积蓄后,又通过外借和变卖了些田地,才终于凑足了曹茜留学所需的费用,当时他们夫妻俩靠务农和打零工,每年的收入不超过两万元。
曹茜到了德国后,因为语言的问题,先是上了两年的语言班,然后又在大学预科中学习了一年,三年时间只向家里打过五个电话。
曹肇纲与刘玉红
无一例外,她的每一个电话都是向家里要钱的,留学花钱多,曹肇纲夫妇也听说过很多次,因此一开始并未过多责怪,只是埋头苦干,毫无怨言地供着曹茜上学。
但是后来曹茜开口要钱的数额越来越大,不堪重负下,老夫妻俩曾在电话里与曹茜争执过两次,曹茜辩解说自己一直在勤工俭学,只有实在没办法了的时候才会向家里要钱。
2003年夏天,曹茜最后一次来电要求打钱后,再也没了消息。
曹肇纲夫妇在2015年开始尝试向政府求助,大使馆方面为此进行了两次调查,均未找到“曹茜”的记录。
2018年,了解到两位老人困境的当地记者,通过联系曹茜老同学,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最后“确定”曹茜已经在德国结婚,居住在汉堡,通过当地华侨协会联系上了。
慕尼黑大学
但是整个过程中,曹茜本人都没有露面,只是她的伴侣代她同记者与大使馆工作人员交谈,并且在短短的几个月后搬离了汉堡,再也没了踪影。
2020年,曹肇纲夫妇的求助通过更多的媒体,得以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形成了一股颇为浩大的声势,跨国寻人接力开始,但是一无所获。
直到两位老人逝世,没有人真正找到曹茜本人,她也没有主动露面,所有线索终结在“不想回国的慕尼黑大学教授”这个身份上。
故事之外还有故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可以一句话概括成“寒门高材生不甘受父母控制,最终耗尽父母财产出国留学,忘恩负义从此不归。”
刘玉红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每个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来自家长的压迫,有为人父母的不容易,有抛弃孝道的悖逆……所以才会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
但在几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相对理性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曹肇纲刘玉红夫妻寻女”事件的种种细节的话,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笔者有亲属留学德国,通过她我了解了一些在德国留学的事情,发现了很多与曹茜前往德国留学的故事有出入的地方。
首先曹肇纲夫妇说,当时曹茜告知他们前往德国留学最少需要八万学费,机票钱也要一两万,这就很不合理。
欧盟银行
虽然申请德国留学需要有一笔“保证金”,但这笔钱根本不是交给学校或者交给谁的,是存进欧盟银行,让校方明确你有在德国生活的经济条件的,实际上就是提前存一笔生活费而已。
只要是通过正规流程进入正规的德国大学,学校是不收一分钱学费的,德国的大学严进严出,但是给留学生的福利待遇相对来说很好。
而在2000年,进行保证金认证的流程是很复杂的,绝对不是老夫妻俩把钱交到曹茜手里,她去“交个学费”这么简单。
笔者还查找了2000年首都国际机场的机票价目表,即使是最贵的航班,走最长的航线,费用也没有超过五千。
其次,依然是保证金的问题。
失业
在2003年与父母断掉联系后,曹茜要如何通过保证金审查呢?她当时才刚开始学习,语言不畅还缺乏校方保障的情况下,靠勤工俭学维持自己的生活,还要省下钱存进保证金账户,确保自己不会被德国外管局审查驱逐,这个难度相当高。
近二十年来失业率最高,经济最低迷的时期,勤工俭学不会很容易就能找到打工的地方,而且德国外管局会严格限制留学生打工的时间。
当时留学需要的保证金大约7600欧元,加上生活开支,在和家里断绝联系后,曹茜至少需要每年15000欧元的收入和非常优秀的课业才能保证不被遣返。
曹茜和母亲
这个收入已经比当时很多德国本土青年全职工作的收入还要高了,一个语言不畅的留学生想赚那么多钱,非常不现实。
而且“两年语言课,一年预科”这个学业安排也很不合理。
德国的大学正常情况下,最多给留学生十八个月到两年的准备期,曹茜在语言学校准备了三年这很反常,即便学校允许,三年时间,留学签证也要过期了。
即使是在现在,0基础接触德语,只用一年就能入校学习的留德学生也并不罕见,不少学霸甚至只需要三四个月就能流畅与德国人交流,曹茜这样在父母口中极其优秀的文科生,甚至高中就考过了日语证书,学德语居然用了三年。
曹肇纲
不存在的学院更大的疑点来自“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终身教授”,笔者查遍了慕尼黑大学的官网,也通过熟人渠道问了一遍,确定慕尼黑大学根本没有“人文学院”。
考虑到可能是当时的媒体翻译错误,笔者直接把所有学院排查了一遍。
结果是根本没有在教职员名单中发现“曹茜”这个名字,也没有找到过相关的任何论文与课题,甚至连一张“亚裔女性”的面孔都没有找到。
从这点来看,所谓的“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终身教授”,根本就是假消息。
其实从逻辑上讲,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以曹茜的年龄,三十多岁读完博士后没多久就当上终身教授,很难想象这得贡献了多少学术成就才能被学校破格升上去。
曹茜学生卡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分析一下曹茜的求学经历,就会发现曹肇纲夫妻对女儿的认知,可能偏差很大。
曹茜的优秀可能仅限于义务教育时期,当然不是说她高中开始就成了差生,但是肯定不会是曹肇纲夫妻认为的,女儿是一流天才。
首先根据曹茜当初同学的说法,最后虽然改了志愿,但是曹茜还是填了南方的大学的,只是未被录取,只能进了第三志愿的辽宁师范。
而辽宁师范即使在大学扩招之前,在大连本地都远远算不上是特别好的学校,如果真的只是曹肇纲不想让女儿远离家乡外出求学的话,当地还有大连理工、东北财经、大连外国语大学等一流高校可以选择。
曹茜家的老照片
甚至从地图上来看,大连理工距离曹茜的老家还要更近一些。显然填报辽宁师范,也有曹茜自己对成绩的不自信因素的影响,母亲刘玉红的回忆多少有些不够准确。
那些博士、教授之类的传言,只是自媒体通过刘玉红的话语,曲解编造而成的罢了。
潜在的可怕事实“忘恩负义的曹茜”这件事本身,如果把“寻亲”这层外衣去掉,这其实就是一个“跨境人口失踪案”。
女儿在2003年失联,此后没有任何音讯,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会报警了,但是曹肇纲夫妇可能是受限于文化,因此始终未曾注意到不对劲。
这也导致了时间拖得太久,大范围接力调查时,很难再找到有效的线索。
曹茜
关于她结婚生子,在德国生活的消息也并不可靠,18年时所谓的接触到的“曹茜的伴侣”,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他的身份,整个联系过程都是媒体和华侨协会在转述。
在整个“寻亲”过程中,没有人见到过“曹茜”的真面目,在现代社会,明确知道一个人在何处,在哪儿工作,却找不到这个人本尊,几乎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消息,都是媒体二手加工甚至虚构的。
签证也是个大问题,大使馆方面在2005年最后一次记录到她的电话后,就再也没有她出入境的痕迹,她难道只靠一个留学签证,在德国延签了二十年?这个难度跟本科毕业直接被诺贝尔奖提名差不多。
大学舍友送曹茜离开时的照片
再比方说结婚,结婚入德国籍听起来简单,但是在十几年前,当时德国移民管得特别严的那个时期,是需要当事人出具其在本国的出生证明和户口证明的,还需要德国驻华使馆和我国大使馆为其进行身份公证。
换句话说,一声不吭,不留一丝痕迹,不惊动家人和国家,在德国结婚入籍基本是不可能的。
难道她成了黑户,在德国黑了下来?这些也就不可考了。
曹肇纲夫妇其实要负主要责任,当然指的不是管女儿管得太严,而是没有尽早发现异常,也没有保存好女儿的联系方式,甚至没好好问过女儿到底是去什么学校上学,面对大使馆工作人员的问询,他们只能说出“德国学校”。
曹肇纲夫妇
其实在2018年时,大使馆方面主动提出过联系德国警方筛查失踪人员的方案,却被两位老人拒绝了,大概他们也害怕某种可能吧。
一些小小的推测最差的结局,就是曹茜在德国罹难了,很不幸的是,这是综合所有的线索后,可能性最高的结局。
在21世纪初,德国外管局对入境的留学生管理非常严苛,连学生打工的时间都会限制,每一笔入账的薪水都要核查来源是否正当,一般留学生想要延签,需要出具非常非常多的证明,还必须有成绩单和学校作保。
光是不着痕迹地解决经济和签证问题,就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图片来自网络
再加上当时那么多网友接力搜寻,甚至都没能找到她新的照片影像资料,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那个非常不乐观的结果。
不过,一个人就算是真的失踪或是遭遇了什么不幸,都不至于像曹茜这样杳无音讯,找不到一丝痕迹。
或许曹茜早已回国,隐姓埋名生活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德国的搜索全部石沉大海也说不定。或许她真的遇到了什么贵人,愿意帮她负担学费和生活,在德国改名换姓安心地住下了也有可能。
虽然最终她都没能回去见父母一面,两位老人抱憾离去,但是如果女儿至今平安,相比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安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