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回中国认祖归宗,拿出族谱:我们是中国人

古熙多少今事 2024-05-30 06:15:2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落叶归根”是大多数国人心中,一个最传统且最朴素的想法。

然而,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无法踏足故土一步,无法见到故人一面。

2004年,河北省邯郸市风正村的乡民,一大早便等在村口,翘首以盼目视前方。

而他们要迎接的,是一群来自韩国,风尘仆仆赶来相聚的“亲人”。

双方见面后,虽然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但他们手中的族谱,与可以证明身份的物件,无不说明了一件事:这两个相隔数千公里,甚至跨越了国际的家族,其实是失散了381年的亲人。

证明身份后,双方含泪相拥。来自韩国的田氏一族,更是嚎啕大哭。

因为他们这个家族,为了寻根溯源,祖祖辈辈寻找了整整381年。

直到这一刻,才终于真正与家人重逢。

数典不忘祖

这个感人至深的跨国寻亲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宋末年间,山西洪洞县的田彦实,在大槐树下告别了自己的兄弟。

他背起行囊,一路向东跋涉,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落在了河北省邯郸市的冯郑堡村。

当田彦实的家族传承到第七代的时候,田家人已经成了当地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之所以会有这样跃迁式的变化,原因便在于:田彦实的六世孙——田应扬当上了一品大员兵部尚书,而田应扬的兄弟——田应弼也当上了二品大员御史大夫。

甚至,就连当时的皇帝,也知道这兄弟二人风清气正,廉洁奉公,特意将他们家族所在的“冯郑堡村”改成了“风正村”,以示嘉奖。

然而,好景不长。

当田家传承到第九代的时候,变故在一个人的身上出现了。

此人名叫田好谦,是田应扬的孙辈,也是田家第九代继承人。

不过,令田家人头疼的是,田好谦此人虽然敏而好学,但性格却跟他那个成就斐然的祖父截然不同。

田好谦不爱科考,粗略的读完四书五经之后,便自此放弃了学业,一门心思的琢磨起了经商。

当时,明朝已经和朝鲜开通了往来。

而已经接手了家族企业的田好谦,则在这件事里,看出了莫大的商机。

1637年,二十八岁的田好谦,已经把生意做到了朝鲜上。

做过买卖的都知道,做生意难,要债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追一笔拖欠了许多年的欠款,作为大东家的田好谦,不得不出海远洋,亲自到朝鲜的一个小岛上去要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他去要债的1637年,正是明末的崇祯年间。

此时,清兵已经打到了朝鲜。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前去要债的田好谦什么也没做,就一脸懵的成为了清军的俘虏。

不过,有句俗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人长得帅,走到哪儿都能靠脸吃饭。

当时的清军将领看田好谦长相端庄,人品贵重,硬是没舍得杀他,只是把他扣在了朝鲜。

几经波折之后,田好谦终于保住了性命。

但此时的田好谦,已经花光了来时带的盘缠。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以给人画画、题字为生。

田好谦的祖父曾官至兵部尚书,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他自然也有一笔好字。

凭借着这个能力,田好谦很快在当地文人圈子里出了名。

到了后来,田好谦更是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爬到了二品大员的位置。

另立门户

在朝鲜扎下根之后,逐渐上了岁数,也适应了朝鲜环境的田好谦,却逐渐郁郁寡欢起来。

原因很简单,他想家了。

自从被清军扣留到朝鲜之后,田好谦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久而久之,田好谦也在朝鲜娶了一门媳妇,生了七个孩子。

田好谦对这个妻子很好,也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女,然而,每当看到儿女环绕膝下的时候,田好谦都忍不住回想:自己在河北的妻儿,有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他们有没有钱花?生活的怎么样?

至于妻儿家人是否还尚在人世这个问题,田好谦甚至不敢去想。

年老之后,田好谦对家乡的眷恋已经无法自抑。

他找来已经成人的子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描述,在故乡的千里之外,复刻出了一个他记忆中的风正村。

此时的田好谦,眼睛已经瞎了。

年迈的他用手触碰着家乡的景物,最终,在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后,去世在了异国他乡。

田好谦去世了,但他对故乡的怀念,却被他的儿子田会一继承了下来。

清康熙二十年。

田会一以朝鲜使臣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了父亲的故乡。

接下来,就是寻找家人了。

好在田好谦离开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在吏部的帮助下,田会一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疑似自己家人的,名叫田思齐的举人。

然,天公不作美。

田会一到来时,田思齐刚好有事返乡,两人阴差阳错,最终也没有见面。

出使任务结束之际,田会一决定给这边的家人留下一点线索。

他把田好谦的画像和书信托付给了朝廷,请他们帮忙送到了风正村,与此同时,还留下了一本朝鲜的田氏家谱,而这本家谱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田好谦。

看到田好谦的名字之后,举人田思齐欣喜若狂。

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田好谦的孙子,也就是说,之前那个千里迢迢来寻亲的,名叫田会一的朝鲜人,实际上是他的亲叔叔。

得知此事之后,风正村的田家立刻开了祠堂,向先祖们昭告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后来,两地的田家也偶尔有书信往来。

虽然接下来的百年时间,两地田家并未中断通讯,可由于山高路远,后来的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不过,无论是哪边的田家,都从来没有忘记过另一边的亲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

河北邯郸风正村的田家,已然开始没落。

可这种没落,反而更让他们升起了寻找亲人的想法。

他们在家族里筹集了微薄资金,让两名田姓族人背着干粮行囊,一路从河北徒步走到了鸭绿江,试图到对岸寻亲。

可因为当时的朝鲜,已经被日本所占领,他们无法进入,最后,盘缠用光的他们,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讨饭,两手空空的回到了家乡。

总会重逢

朝鲜田氏的再一次寻亲,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了。

此时,朝鲜田氏已经传承到了第二十代,他们祖辈生活的土地,也已经从汉城改名为了首尔。

然而,不管脚下的土地叫什么,田氏族人心中的故乡,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邯郸广平风正村”,而朝鲜田氏,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寻找。

可时过境迁,很多地方已经改了称谓。

上世纪六十年代,朝鲜田氏曾经寻找过一次故乡。

但因为找错地方,找到了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广平”,田氏人费尽周折,最终依旧是无功而返,还以为自己的族人,已经全部丧生于战火之中。

而他们也因朝鲜的局势变动,从一开始的朝鲜田氏,变为了韩国田氏。

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田氏开设了一家跨国海运公司。

由于工作需要,这家公司在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办事处。

可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这些办事处,还身负另一项任务,那就是寻找传说中的“广平风正村”。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经过数年的打听和搜寻之后,一家位于青岛的办事处,获得了一条线索——邯郸永年县的广府镇,极有可能,是韩国田氏人心心念念的广平。

在核对过初步的信息之后,韩国田氏第二十代子孙田文确定,自己已经找到了故乡和故乡上的亲人。

2004年5月9日,一通来自青岛的电话,打到了田连平的手机上。

他是田好谦的第二十一代子孙,算下来,还是韩国田文的侄子。

接到这通电话之后,田连平兴奋异常。

因为他的爷爷临终前,都在跟他讲家族的传承,以及那支不幸流落海外的族人。

而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在两地传承了二十年的遗憾,有可能在他这里得到圆满。

想到这里,田连平丝毫没有耽搁。

他立马把此事告知了其他族人,并且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青岛,将这个消息传真给了远在韩国的族叔,田文。

时隔五十年,断联了两代人的两地田氏,终于再一次取得了联系。

双方很快为此准备了起来。

风正村这边的田家,第一时间将族谱请了出来,准备给这个接近四百年的寻亲故事画上句号。

为了让仪式更加郑重,风正村田氏甚至专门去了一趟老家的老家,也就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向当地人请教了最正宗的礼节。

而另一边的韩国田氏,也没有闲着。

他们从韩国各地聚集起了田氏族人,等到族里德高望重的前辈都集结之后,包括田文在内的一行九人,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2004年6月29日。

这是任何一个田氏族人都无法忘记的日子。

他们见面后,眼含泪花的核对着彼此的身份。

当田好谦、田会一、田思齐这几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彼此的家谱上时,所有人都泣不成声。

而第一个找到风正村的田文,更是感慨万分。

整整三百八十多年,二十代的传承过去,他终于完成了父亲和祖辈世世代代的意愿。

虽然世事无常,他们整整分别了三百八十多年,然而,只要有这份血脉的纽带,这份写满了名字的族谱,就足以证明,他们从未忘却自己的身份,始终记得,自己就是中国人。

认亲仪式结束后,田文一行人回到了韩国。

虽然相隔远洋,但他们并未与风正村田氏疏远。

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们之间经常互有往来,田文还在风正村设立了一个名为“明焕”的奖学金,而这个奖学金名字的由来,就是田文的父亲:田明焕。

田明焕临终前,曾拉着田文的手,嘱咐他不要忘记家族的使命,寻找祖辈们心心念念的故乡。

而今田文用父亲的名字,来为这个奖学金命名,也算从另一种角度上,完成了父亲想要落叶归根的愿望。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1.韩国田氏家族,367年寻根路 (chinadaily.com.cn)

2.韩国田氏家族:367年始终不忘根在中国,来华认亲后帮助故乡发展|高祖|明朝|山西_网易订阅 (163.com)

3.韩国田氏家族:367年始终不忘根在中国,来华认亲后帮助故乡发展_田好谦_田家人_中韩 (sohu.com)

0 阅读:3

古熙多少今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