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林在清华新林院 | 1950年代
⛩️ 城市计划大纲 | 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作序
⛩️ 林徽因的建筑笔记 | 我斗胆认了一下
北向“修门”(德胜门)和“盛门”(安定门),外貌极imp…一无房屋及树。
南面三门:正阳、崇文、宣武,已被铁路破坏。
东面瓮城已全失去,有水道有杨柳。
东直门“商门”:沿墙米仓。
“杜门”齐化,m…,色彩随东直发展。
西向:西直、平则,未被铁路所毁,有瓮城,城外街两旁小店,石子路中有色彩。
平则,乾隆52年重修(明末曾重修)楼体明构曾多次重修。箭楼乾隆52年。两列柱间全是砖墙,同其他城楼做法不同,所以可能是明代结构。楼高 21.2,墙13.3,共35.5M,楼通长32米。院内有关帝庙,后一棵大桑树。
西直门方瓮外貌雄伟,1894重修。(颐和园同时)
齐化:1902庚子后重建(毁于帝俄与日本军)城垣乾隆31年曾重修,但明砖亦存。瓮城拆除,半数用很轻的(洋文Zi…)踏道走上去,有铁路发各城,都用形式。小关帝庙尚在,城边仓库。
东直门碑上写嘉庆八年重修(1803)马道、楼砖残破甚厉害。瓮城两楼距离较齐化大。拆后箭楼口口口口多是,树木多,比齐化门美。
城外晚春景物最好,垂柳,护城河特别宽,渡船去车站。
安定:乾隆重修后(1861)英法联军之后重修。。。。。。
⛩️ 正阳桥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横幅:
车马改靠右行,黄军装身后大约就是廊房头条胡同了
斋主按:前门大街路西有个胡同叫“廊房头条”,为啥叫“廊房”?就是带廊子的店铺,类似南方的骑楼也。往北走,过中华门,环绕着还有一圈“廊房”,叫千步廊。
⛩️ 千步廊 | 百度百科
千步廊位于天安门(明时称承天门)南、大清门(明称大明门,民国叫中华门,现为毛主席纪念堂),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面北为天街,即今长安街。
⛩️ 庚子之乱时期的千步廊 | 网图
千步廊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办公地,文官在东廊,武官在西廊。1915年,朱启钤主持北京城改造,将千步廊拆除。
1951年8月6日,林徽因在《新观察》上发表了一篇《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里面着重提到长安街周边的设计理念和如何恢复千步廊,以及北海金鳌玉蝀桥的整改方案。
⛩️ 航拍北京 | 1900年,正阳门瓮城已拆除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此处省略254字)的平面是作“丁”字形的,“丁”字横划中间北面就是那楼台峋峙规模宏壮的天安门。楼是一横列九开间的大殿,上面是两层檐的黄琉璃瓦顶,檐下丹楹藻绘,这是典型的、秀丽而兼严肃的中国大建筑物的体形。《林徽因集·建筑卷》
⛩️ 天安门 | Dmitri Kessel,1948年前,
天下为公
上层瓦坡是用所谓 “歇山造”的格式。这就是说它左右两面的瓦坡,上半截用垂直的“悬山”,下半截才用斜坡,和前后的瓦坡在斜脊处汇合。这个做法同太和殿的前后左右四个斜坡的“庑殿顶”,或称“四阿顶”的是不相同的。“庑殿顶”气魄较雄宏,“歇山顶”则较挺秀,姿势错落有致些。《林徽因集·建筑卷》
⛩️ 京师九城全图 | 清光绪二十六年彩绘绢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图上标出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广场“丁”字横划的左右两端有两座砖筑的东西长安门。每座有三个券门,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们为“东西三座门”。这两座建筑物是明初遗物。体型比例甚美,材质也朴实简单。《林徽因集·建筑卷》
⛩️ 天安门(东向西)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
可见长安右门
⛩️ 天安门(西向东)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
可见长安左门,那时候的长安街中间还有绿化带
明的遗物中常有纯用砖筑,饰以着色琉璃砖瓦较永远性的建筑物,这两门也就是北京明代文物中极可宝贵的。它们的体型在世界古典建筑中也应有它们的艺术地位。《林徽因集·建筑卷》
这两门同“丁”字直划未端中华门(也是明建的)鼎足而三,是广场的三个入口,也是天安门的两个掖卫与前哨,形成“丁”字各端头上的重点。《林徽因集·建筑卷》
⛩️ 中华门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今毛主席纪念堂
全场周围绕着覆着黄瓦的红墙,铺着白石的板道。此外横亘场的北端的御河上还有五道白石桥和它们上面雕刻的栏秆,桥前有一双白石狮子,一对高达八公尺的盘龙白石华表。这些很简单的点缀物,便构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地方。《林徽因集·建筑卷》
⛩️ 天安门 | Dmitri Kessel(1949年前)
全场的配色限制在红色的壁面,黄色的琉璃瓦,带米白色的石刻和沿墙一些树木。这样以纯红、纯黄、纯白的简单的基本颜色来衬托北京蔚蓝的天空,恰恰给人以无可比拟的庄严印象。《林徽因集·建筑卷》
⛩️ 西长安街牌楼 | Dmitri Kessel,1949年前
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 东长安街牌楼 | 1881年
东长安街牌楼位于今王府井大街南口外西侧,西长安街牌楼在府右街南口东侧,两牌楼东西相向,横跨长安街,构造相同,均为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式。立柱为冲天柱式,不过东长安街牌楼中间立柱比西长安街牌楼要高出一截。长安街东西牌楼的每根立柱两侧均加有戗柱。
1954年8月18日,东西长安街牌楼开始拆除,25日拆除完毕。拆下的构件运到陶然亭公园北门内分类保存,其木构件逐一编号并登记造册,瓦件保存完好。1955年,这两座牌楼在陶然亭公园内按原样重新组建。1971年9月,有关方面又将这两座牌楼拆除。2011年,陶然亭公园重新建起两座牌楼。这两座牌楼与原来的长安街东西牌楼在细节上多有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原牌楼为闷青削割瓦绿剪边,而不是黄琉璃瓦绿剪边。但……毕竟是重建了。
清朝时皇城的正门是大清门,大清门内是纵长形的“千步廊”广场,到天安门前向东西延伸,两端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乾隆十九年到二十五年又在东西方向上向外延拓,两端设三座门,分别称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
所以林先生的描述似乎不够恰当,应该是长安左、右门再分别往东、西向延伸,称东、西三座门,然后再往外,是东、西长安街牌坊。
⛩️ 天安门(东北向西南)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可见长安右门
长安左门,又叫青龙门。清朝时期,殿试后中进士的皇榜,都是张挂在长安左门外的龙棚内。中进士的举子从此门进入紫禁城,觐见皇帝加封官职。各地赶考举子如能进入此门,犹如鲤鱼跃龙门。
长安右门,又叫白虎门。每年皇帝诏令三法司在长安右门内进行秋审。霜降前,将刑部大牢里在押的死囚,带入长安右门朝审。验明正身后到菜市口砍头。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之外约五百米,有东、西三座门,它们分别位于南池子和南长街南口靠外,横跨长安街,于1950年拆除。《日下旧闻考》载:“乾隆十九年,于东西长安门外增筑围墙,各设三座门”。1913年为开通长安街,将此东西三座门改建为红墙、黄琉璃瓦歇山小式顶之三孔券门,仍称东西三座门。
⛩️ 东三座门 |网图,三座门比左右门瘦溜
⛩️ 长安左门 |网图,右为天安门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的南北边,皆连一段皇城墙。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于1952年底被拆除,其北侧相连的皇城墙,于1959年分别向东、西平移了六十多米,应该是当年配合外侧观礼台的建设所做的调整。
从老照片看,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的彩绘同大清门一样,是一字枋心雅伍墨旋子彩画,清末北京城的彩画很奇怪,按道理天安门为龙草和玺彩画,其前的大清门、长安左右门应该是降一等,采用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或者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比较合理,但是这几个门的彩画,用的却是等级最低的、不贴金雅伍墨旋子彩画,可能与它们的砖石材质有关,贴金易剥落。
中华门以内沿着东西墙,本来有两排长廊,约略同午门前的廊子相似,但长得多。这两排廊子正式的名称叫做“千步廊”,是皇宫前很美丽整肃的一种附属建筑。这两列千步廊在庚子年毁于侵略军队八国联军之手,后来重修的,工程恶劣,已于民国初年拆掉,所以只余现在的两道墙。《林徽因集·建筑卷》
⛩️ 天安门城楼(北向南)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可见拆除千步廊后两侧的红墙
如果条件成熟,将来我们整理广场东西两面建筑之时,或者还可以恢复千步廊,增建美好的两条长长的画廊,以供人民游息。廊屋内中便可布置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短期变换的展览。《林徽因集·建筑卷》
据我们所知道的汉、唐的两京,长安和洛阳,都没有这千步廊的形制。但是至少在唐末与五代城市中商业性质的市廊却是很发展的。长列廊屋既便于存贮来往货物,前檐又可以遮蔽风雨以便行人,购售的活动便都可以得到方便。商业性质的廊屋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它的普遍应用是由于实际作用而来。至今地名以廊为名而表示商区性质的如南京的估衣廊等等是很多的。实际上以廊为一列店肆的习惯,则在今天各县城中还可以到处看到。《林徽因集·建筑卷》
⛩️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 | 林徽因
到了元的大都记载上正式的说,南门内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桥三座名周桥。《林徽因集·建筑卷》
明清两代继续用千步廊作为宫前的附属建筑。不但午门前有千步廊到了端门,端门前东西还有千步廊两节,中间开门,通社稷坛和太庙。当一四一九年将北京城向南展拓,南面城墻由现在长安街一线南移到现在的正阳门一线上,端门之前又有天安门,它的前面才再产生规模更大而开展的两列千步廊到了中华门。《林徽因集·建筑卷》
我们日后是可能有足够条件和力量来考虑恢复并发展我们传统中所有美好的体型的。广场的两旁也是可以建造很美丽的长廊的。当这种建筑环绕不被统治者所独占时,它便是市中最可要的建筑型类之一,有益于人民的精神生活。《林徽因集·建筑卷》
1954年,天安门广场扩建时,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等建筑被拆除。
⛩️ 梁林在讨论国徽设计 | 1950年
⛩️ 林徽因与清华营建系首届毕业生 | 1950年,左起:张德沛、钟炯垣、虞锦文、林徽因、丁培良、杨秋华、黄畸民、朱自煊
⛩️ 林徽因等设计的国徽方案 | 上:1949年林徽因等设计的国徽,中:1950年清华提交的营建系设计的国徽,下:国徽
⛩️ 在北海白塔上拍摄的团城及金鳌玉蝀桥(北向南)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
金鳌玉桥,原名金海桥,又名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位于北海和中海之间。北海大桥起始于团城脚下,两端原有明嘉靖帝所建牌坊,桥西牌坊的匾额为“金鳌”,桥东牌坊为“玉”,故称“金鳌玉桥”。
⛩️ 金鳌牌坊(西向东)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远处可见角楼
⛩️ 玉蝀牌坊(西向东)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可见团城及故宫角楼
此桥长150米,宽8米,是石砌九孔拱券式桥梁,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原栏板都是平顶方形覆莲柱头望柱。桥身如同一条玉带,是中国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
⛩️ 金鳌玉蝀桥(西向东)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
林徽因和梁思成建议古桥及附属牌坊等保留,只走行人,在南侧的中海里造新堤通汽车,两道并行,一高一低,人车分流,既保证安全,又保护古迹。
⛩️ 周总理和梁思成| 1956年
1954年6月,周恩来到北海视察后,决定仅把团城予以保留,然后拆掉古桥和“金鳌”、“玉”两个牌坊及三座门等。拆掉后的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园(那里还有历代帝王庙前的景德牌坊)。
⛩️ 团城与金鳌玉蝀桥是北京的重要文物,这里的交通问题怎样解决,虚线所画是一种可能的办法 | 梁思成绘
北海琼华岛是今日北京城的基础,在元建都以前那里是金的离宫,而元代将它作为宫城的中心,称做万寿山。北海和中海为太液池。《林徽因集·建筑卷》
⛩️ 从中海看金鳌玉蝀桥 | 1879年与2005年
团城是一个岛,在北海与中海之间。岛的北面一桥通琼华岛(今天仍然如此),东面一桥同当时的“大内”连络,西面是木桥,长四百七十尺,通兴圣宫,中间辟一段,立柱架梁在两条船上才将两端连接起来,所以称吊桥。《林徽因集·建筑卷》
⛩️ 金鳌牌坊(西向东) | 1879年
当皇帝去上都时,留守官则移舟断桥,以禁往来。明以后这桥已为美丽的石造的金鳌玉蝀桥所代替,而团城东边已与东岸相连,成为今日北海公园门前三座门一带地方。所以团城本是北京城内最特殊、最秀丽的一个地点。现今的委曲地位使人不易感觉到它所曾处过的中心地位。在我们今后改善道路系统时是必须加以注意的。《林徽因集·建筑卷》
⛩️ 金鳌玉埬桥三座门(东向西)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三座门后为玉蝀牌坊
团城之西,今日的金鳌玉蝀桥是一条美丽的石桥,正对团城,两头各立一牌楼,桥身宽度不大,横跨北海与中海之间,玲珑如画,还保有当时这地方的气氛。但团城以东,北海公园的前门与三座门间,曲折迫隘,必须加宽,给团城更好的布置,才能恢复它周围应有的衬托。《林徽因集·建筑卷》
到了条件更好的时候,北海公园的前门与围墙,根本可以拆除,团城与琼华岛间的原来关系,将得以更好地呈现出来。《林徽因集·建筑卷》
⛩️ 金鳌玉埬桥三座门(西向东)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
过了三座门,转北转东,到了三座门大街的路旁,北面隈小庞杂的小店面和南面的筒子河太不相称;转南至北长街北头的路东也有小型房子阻挡风景,尤其是没有道理,今后一一都应加以改善。《林徽因集·建筑卷》
⛩️ 航拍故宫 | Dmitri Kessel(1940-1956期间),下方可见西长安街及民宅
尤其重要的,金鳖玉蝀桥虽美,它是东西城间重要交通孔道之一,桥身宽度不足以适应现代运输工具的需要条件,将来必须在桥南适当地点加一道横堤来担任车辆通行的任务,保留桥本身为行人缓步之用。《林徽因集·建筑卷》
⛩️ 林徽因手绘边饰图样 |
⛩️ 莫宗江设计的景泰蓝烟灰缸 | 指导教师:林徽因
⛩️ 林徽因设计之舞台 | 1927年
堤的型式绝不能同桥梁重复,以削弱金鳖玉蝀桥驾凌湖心之感,所以必须低平和河岸略同。将来由桥上俯瞰堤面的“车马如织”,由堤上仰望桥上行人则“有如神仙中人”,也是一种奇景。我相信很多办法都可以考虑周密计划得出来的。《林徽因集·建筑卷》
⛩️ 玉埬牌楼 | 网图
⛩️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 | 林徽因
⛩️ 晚年林徽因 | 1950年
⛩️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经过》手稿 | 1953年,梁思成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刻样 | 1953年,林徽因
⛩️ 梁思成将纪念碑刻样嵌在林徽因墓碑上 | 1955年,梁思成设计
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亲手设计了墓碑,又请莫宗江用营造学社特有的字体写下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并经过纪念碑建筑委员会的允许,把林徽因设计的试刻汉白玉纹样放在了她的墓前,文革期间墓碑文字被破坏。
扩展:
凯瑟尔的中国摄影集.By Dmitri Kessel.美国生活杂志.约1940s至1956年
⛩️ Dmitri Kessel | 1902-1995
这位俄国出生的犹太人,后来移民美国,供职于《生活杂志》,以拍摄和报道战争前线闻名,二战后来到中国,游历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地。
在北京时拍摄了故宫、天坛、北海、景山、长安街、前门、玉泉山、黄寺等处。
可能扫描时拆书页导致顺序错乱,摄影集的英文书签记载也相当糊弄而语焉不详,很多场景需要靠周围参照物来猜。
凯瑟尔的拍摄手法以不惜胶片为代价,他在同机位按快门时和现在人用手机拍照类似,二话不说就是一通按,有歪的、有虚的、有黑的不一而足,主打一个不怕花钱,,出版时也不筛选一股脑都放出来了。
近百年后,这些照片的价值不再是拍摄技术与艺术性,而是历史价值:这些资料不可多得和不可再得性,弥足珍贵。
文字来源:
林徽因集·建筑卷·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李哲·明清长安街上的门与牌楼
图片来源:
凯瑟尔的中国摄影集.By Dmitri Kessel.美国生活杂志.约1940s至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