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字到底怎么读?很多人搞不懂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5-19 08:28:24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句诗经常出现在语文课本和影视节目的台词中,然而,“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的读音,很少有读对的。

读错了字音,字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因此诗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无从把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豪门贵族之家酒肉瓢香,而路上却有冻饿致死的穷苦百姓”。

这里的“臭”字应读“xiù”,解释为“气味”(这里指酒肉散发出的香味儿),不能读成“chòu”。

从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来看,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也是安史之乱前夕。

杜甫到奉先探望妻儿,沿途看到成群结队的穷苦百姓流浪乞讨、流离失所,饿死、病死的人遍布荒野,而官府的权贵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一边是有钱人家花天酒地,一边是穷人挨饿受冻;

一边是富人酒肉臭了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一边是得不到衣食的穷人被活活冻死饿死。

杜甫的心中无比悲愤,于是写下了这篇长诗。

他一方面以讽喻的态度揭露了现实的阶级矛盾,一方面从自身的贫困和不幸,联想到比自己更困苦不幸的老百姓,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但他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中的“贤士”、“仁士”,对皇帝表示无限忠诚。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综观杜甫一生的思想,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社会富贵与贫穷的严重对立。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运用讽刺的手法。

这一点从作者的思想和全诗的中心思想可以得知。

作者通过自己的见闻,揭示了贵族官僚同穷苦百姓之间的矛盾对立,抒发了无限感慨悲伤之情。

因此,诗句中的“臭”字不是贬辞,没有讽刺意味,不能读成“chòu”。

从“臭”字的义项来看,“臭”字共有如下几个义项:

1.气味的总称。

如《广韵》:“凡气之总名”。

2.闻(用鼻子辨别气味,同“嗅”)。

如《荀子·礼论》:“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

3.气味。

比较特殊的是,它既可以指香气,如如《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

还可以指秽恶的气味(与香气相对),如《孔子家语·六本》:

“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4.形容令人厌恶的贬辞。

如《儒林外史》:“从早上到此时,一碗饭也不给人吃,偏生有这些臭(chòu)排场!”

从以上的四种解释来看,诗句“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字,运用的正是第三个义项中的“香气”这一意义。

又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的“乳臭未干”中的“臭”字不能读成“chòu”,而应读成“xiù”,解释为“奶腥气”。

还有成语词典中的成语:“口尚乳臭”中的“臭”字也不能读成“chòu”,而应读成“xiù”。

另外,从情理上看,在寒冷的冬季里,穷苦百姓冻死路旁,可见当时的天气是多么地冷。

在这种冻死人的天气下,“朱门”的酒肉再多也不至于腐烂变质而散发出臭(chòu)味儿的。

由此可见,杜甫的用字是非常精妙的。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16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