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被索取贿赂,是《西游记》的1大讽刺吗?不,这涉及“开悟”的1大难点

文娱史记 2023-09-18 09:25:07

01阿傩和迦叶向唐僧索取贿赂,是《西游记》的一大讽刺吗?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灵山,拜见如来后便往珍楼求取真经,谁想负责传经的阿傩、迦叶二位尊者问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于你。”这大大出乎唐僧的预料,谁想灵山境界也有人向他索取贿赂。唐僧只说没有。

阿傩和迦叶于是把无字经传给他们。如来早就看透一切,忙命燃灯古佛施展神威夺了无字经,令他们师徒回来重新求取有字经。孙悟空是性急的人,质问如来为何放纵阿傩和迦叶索取贿赂。

如来解释道:

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家与他诵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回来,我还说他们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这就很清楚了,原来阿傩和迦叶向唐僧索取贿赂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如来允许的。最终唐僧把紫金钵盂给了阿傩才取得真经。也就是说,孙悟空向如来告状没用,给了“人事”后才取得真经。

作为一个单纯的人,我相信唐僧的三观会刷新,而读者也会疑惑:真经传布到东土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如来应该无条件送给唐僧才是,毕竟四人经历千辛万苦,为何必须拿“人事”来换?

有朋友在解读这个情节时,认为这是《西游记》里出现的一个“莫大讽刺”:作者吴承恩在讥讽佛学的虚伪。这个解读有一定道理。作为儒生,吴承恩不但对佛学有讽刺,对道家也颇有怨言,比如《西游记》里出现的很多道士都是坏的:鹿力大仙、羊力大仙、虎力大仙等等。

但我认为,这个情节除了有一定讽刺意义外,其实更大的原因是涉及佛学开悟的一个很大难点:

就是“悟后起修”的问题!

02关于佛学的“开悟”

在梵语里,“佛”是“觉悟者”的意思,“成佛”就是成为“觉悟者”。那么,什么是“觉悟者”?“觉悟者”觉悟到的是什么?

“觉悟者”就是“智者”,就是“开悟”。所谓的开悟就是:看透宇宙人生的“实相”。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依赖于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等,比如我们看到太阳、月亮,以及所有能感知的事物,就认为是“真实”的,其实不然,这只是客观外界映射进人类内心的一个“幻想”、“表象”,真实的客观外界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只有透过“幻像”、“语言”才能认识“实相”。明白客观外界的“意像”是“内心”作用的结果。

当然,“开悟”这个话题非常复杂,我们只是通过一般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开悟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实证”,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他自然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对于没有开悟的人,就算你给他解说地再明白,他也不明白所以然。所以,实证——自己得到才是重要的。

追求开悟很不容易。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求取真经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作为一部神话,《西游记》用的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民间故事,那些阻止唐僧取经的妖魔鬼怪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一种“心魔”,象征唐僧成为“开悟者”的艰难。笔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英国女孩为了追求开悟,在西藏一座山洞里生活了15年时间,最后终于开悟了。由此可见,追求开悟是很艰难的,需要经历很多心灵上的困苦,甚至需要很多年时间的磨炼。

但是,假如你一朝开悟,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会焕然一新,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开悟者会经历这样3个心理状态:

第一,开悟的一刹那你会得到极大喜悦,因为你苦苦追求的这种状态忽然一下得到,所以充满喜悦。

第二,喜悦的过程很短暂,继而你会感到害怕甚至绝望,为何?因为你已经看透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三,这个害怕和绝望的过程会困扰你,所以需要慢慢适应这个过程。

毫无疑问,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图例来表示:

开悟的人站在思维金字塔的顶端,不开悟的人处于金字塔的不同层面。人的思维维度越高,眼界越广阔,智慧也越高。由于你已经看透一切,所以你不会再盲目希望,因为所有的结局都已注定。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忧虑。换言之,就算有忧虑,也会从极高的思维维度很快治愈自己。

这就是开悟给人带来的“好处”。

当然,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开悟这么好,那么我问你,开悟之后你还要吃饭吗?还需要工作吗?还需要还房贷吗?还需要结婚吗?开悟之后人的智慧很高,那么你一定会发财吗?”

确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笔者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开悟”的文章,评论区里经常遇到此类提问。

其实,这涉及开悟后的另一个情况,就是“悟后起修”。我们知道开悟很难,但更难的也许是“悟后起修”!

03关于悟后起修

顾名思义,所谓的“悟后起修”,就是开悟之后的“修身养性”。

这就涉及我们上面提到的问题:开悟之后你不需要吃饭吗?不需要还房贷吗?回答都是否定的,开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那紧随其后的问题是,既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开悟又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必须明白,开悟不是什么“玄虚”的东西,对于很多不了解开悟的人,可能认为“开悟”是一种“玄虚”,甚至认为一旦开悟就会得到什么“神通”,我想说的是,这是完全不存在的!

所谓的“开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升级、通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

开悟很难。

悟后起修更难。

以唐僧为例。

唐僧师徒到达灵山后,意味着经历众多磨难后突破到开悟境界。《西游记》用非常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这种状态:孙悟空领着唐僧攀登灵山,忽然看到一条大河,波涛汹涌,河上只有一条独木桥,唐僧觉得心惊胆战,不敢从桥上通过,此时忽然从河中划过一艘船来,呼唤唐僧上船,唐僧正高兴间,忽然发现那是一艘无底船,便说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如何渡人?”

唐僧不敢上船,孙悟空一下把唐僧推上船,落进水里,被划船人救上来。就见从河里流下来一具尸体,唐僧害怕,谁想孙悟空说道:“师傅不要怕,那就是原来的你!”这是非常形象化的语言,象征唐僧突破开悟境界的艰难,一条大河分开了此岸与彼岸,唐僧终于在众人帮助下渡过去了,尸体顺水流下,表明原来的自己已经不存在,渡过去的自己已经是新的自己。

也就是说,唐僧成佛了。

开悟了!

唐僧终于抵达西方极乐世界,拜见如来后便往珍楼取经,遇到阿傩和迦叶向他索取贿赂,应该说,这刷新了唐僧的价值观,他不明白,为何佛祖的西方结论世界,跟凡间一样,还有索取贿赂的呢?不给他们送礼,还得不到经!唐僧不惯他们的毛病,于是阿傩和迦叶欺骗了唐僧师徒,给了他们一些白纸本子!当白雄尊者把唐僧的无字经抢夺摔破后,唐僧又大发感慨道:

徒弟啊,这个极乐世界,为什么也有凶魔欺害?

取经被阿傩和迦叶索取贿赂,离开灵山后被抢夺经卷,唐僧的价值观被不断刷新。当他们回到如来面前时,孙悟空向如来告状阿傩和迦叶索取贿赂,如来却说给点“人事”是应该的,“经不可轻传,也不可轻取”。毫无疑问,这又刷新了唐僧的三观,只得把紫金钵盂给阿傩才取得真经。

有人说,这是《西游记》的一个莫大讽刺,但我想说的是,这是用象征笔法说明“悟后起修”的艰难。

唐僧渡过大河后,象征从此岸渡到彼岸,尸体漂下来,说明他已经开悟。进入极乐世界后,唐僧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谁想遇到阿傩和迦叶索贿,白雄尊者摔破了他的无字经,而如来佛也向他解释应该拿点“人事”才能取经,原来:所谓的极乐世界与人间没有什么两样!

可以说,《西游记》这个情节,非常形象地说明开悟前与开悟后的状态,除了思维方式不一样外,其他方面是没有区别的!就像禅宗阐述的那样:“开悟前,砍柴、挑水;开悟后,挑水、砍柴。”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了:开悟之后你所谓的从此岸渡到彼岸,就是从这种思维方式过渡到另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升级到一种更高的思维方式,目的是让我们的智慧更通透、潇洒。但其实,你无论怎样升级自己的思维,还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吃喝拉撒,需要成家立业,需要工作、赚钱养家,需要还房贷,需要解决自己和家人的养老问题!

而这也就意味着,开悟之后你在滚滚红尘中生存,需要坦然接受红尘中的一切,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就像唐僧一样:该给阿傩和迦叶送礼就送礼,惟其如此才能得到真经。否则就会失望!

总结

悟后起修,就是在开悟之后面对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依赖“开悟”无法解决,你只能与现实搭成一片。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纷繁芜杂,烦恼无穷无尽,需要你一点一点地接受现实:不执着,不钻牛角尖,遇到问题和烦恼积极解决,不断地治愈自己。

有一个典型事例:北大才子柳智宇出家12年后还俗,他自称,寺庙里的人际关系更复杂。从才子到出家人,再到打工人,柳智宇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至于他有没有开悟就不得而知了。

但有一个事实是,“净土”只在自己的内心,而非外在。就像那首禅诗所说的那样: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本在汝心头。

人人都有灵山塔,

何必灵山塔下修?

“悟后起修”就是隐入滚滚红尘,和其光,同其尘,出淤泥而不染,潇洒智慧地度过这一生。

0 阅读:25

文娱史记

简介:有趣有料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