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记住一切,一切也终将消亡于时间。
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有着曾经的轰轰烈烈,随着大时代的迈进,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历史的尘埃或许会遗忘,也或许会记取她的过往。
有一段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荣耀——那便是水城县商业车队。它见证了六盘水从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六盘水人奋斗的足迹。在地方支持三线建设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六盘水商业车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六盘水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逐渐崭露头角。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一支由当时毕节地区水城商业局成立的运输队伍——水城县商业局商业车队应运而生。
1964年5月15日-6月17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会议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三线建设的根本目的,用最简要的话来概括就是毛主席说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所谓“三线”指的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个战略构想,毛泽东主席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所谓一、二、三线,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
三线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山高、林密、洞多,能源、矿藏丰富,而地处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六盘水丰富的矿藏就已引起众多地质学家的关注。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以开创性的踏勘调查,让人们初识六盘水这块宝地的“庐山真面目”。于是,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上必须的日程。
三线建设开始之前,六盘水的公路仅有过境的滇黔公路(320国道)、贵烟(贵州贵阳至云南昭通烟堆山)公路和郎黄(郎岱至滇黔公路的黄果树)公路、毕水(毕节至水城)公路,以及一些断头公路。除滇黔公路稍好,其余公路多级别低、路面狭窄损毁严重,常因塌方滑坡而中断。当时铁路未通,大批建设队伍、器材和物资的运输全部压在公路上。1965年月盘兴公路建成,打开南下广西的通道。此时,盘县境内沟通各煤矿并延至水城接通贵昆铁路的两水(从滇黔公路上的两头河至水城)公路和水城县境内沟通各煤矿的水煤(从水城至黔滇两省交界处的煤炭包)公路,一南一北,成为六盘水矿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1966年6月15日,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和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联合召开盘水公路施工会议,决定先修坪地(洒基)至杨梅段76公里新线,要求1966年年底初步打通盘水公路,达到土路通车。7月30日,煤炭部同意修建盘水公路杨梅至洒基段。交通部公路三局第五工程处的施工队伍随即到位开工。怀揣“头可断,血可流,不修好路不回头”的誓言,17000余名民工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筑路会战中。
为解决突如其来的数万铁路建设大军和随行家属的吃饭、住宿和生活日用品供应,地方政府在铁路沿线每隔6公里左右设一个综合供应点。水城县境内共设10个供应点,有500多人参与供应服务。供应点多系临时搭建的工棚,透风、漏雨、潮湿,服务人员毫无怨言。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地方政府共组织供应粮食1000万公斤,肉食100万公斤、食油62.5万公斤,劳保用布10000多米,食糖、糕点、白酒敞开供应,为增加蔬菜供应新辟菜地约14公顷。
因为要供养这样一直庞大的建设队伍,运力非常紧张,当时的水城县商业局选址场坝成立了“商业车队”,只有5辆车。今天有人质疑:一个商业局车队不可能只有5辆车吧?事实上,60年代初期,“商业车队”只有1辆车,政府抽调年青精干的干部和职工、驾驶员20余人,凭借着勤劳和智慧,硬是自己动手购买配件组装了一辆“商业局车队3号车”,人们称之为“猪架车”;从贵阳买来“美国大道7”底盘,解放牌的发动机,加上自己加工的货箱,自己加工的驾驶室,水城自己的“3号车”诞生了。
这样,整个商业车队共有运输汽车5辆,它们担负着将各区的食品站采购收集的食品运到食品公司,有食品公司分配运松到供应点,以解决三线建设的施工点上建设者们的温饱问题。在安顺到水城,纳雍到水城都没有通车的情况下,顺场段和都格端率先通车,县政府举行了当时算是最为隆重的通车典礼,抽调了“商业局3号车”和购买来的“5号车”以及一辆组装车,一共三辆车参加了顺场通车典礼和都格的通车典礼,见证了这一段艰苦创业的岁月。1981年1月,特区商业、副食品、蔬菜水产三局合并为商业局,车队还是主要担负当时的糖酒、百货、纺织品、盐业、五交化、石油、食品、蔬菜水产、服务“九大公司”从贵阳采购供应物资的运输工作。
水城特区和水城县合并后,商业车队改名”水城特区双定厂”,即定点维修,定点运输,属于商业局下属,这时已经成立了六盘水地区,脱离了毕节地区的管理。更名后的车队已从原来的场坝迁到了现六盘水的地盘上。在发展的过程中,商业车队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异常激烈,车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982年,商业局车队合并给”蔬菜水产局”,商业局成立了“储运公司”,车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与更迭,使得这个曾经肩负重任,做出贡献的车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于已经销声匿迹。
如今的六盘水众多的物流公司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管理水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六盘水商业车队的辉煌历程,不禁为那些曾经奋斗在一线的先辈们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永革,男,贵州省六盘水市人,六盘水市法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六盘水市文联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六盘水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六盘水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办公室主任)、钟山区作家协会会员、钟山文学沙龙理事。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钟山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