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药店摔倒无人扶,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身亡,药店老板遭非议

摇光的娱乐 2024-11-08 03:36:12

“见死不救”这四个字,本不该出现在一家药店里。

然而近日,一段监控视频却让这个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一位老人在药店内突然倒地,店主选择报警却迟迟不敢上前施救,最终导致老人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这起事件不仅暴露出当前社会“扶人难”的困境,更折射出公众对于救助行为的普遍焦虑。

11月5日,某药店的监控画面记录下了这一幕令人心痛的场景。

一位看起来精神尚可的老人,在完成购药付款后突然身体不适,当场倒地。

监控显示,老人倒地后出现明显的抽搐症状,而在场的药店工作人员虽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却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没有一个人上前查看老人的状况。

“那十分钟,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度日如年。”事后,药店店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了解,从老人倒地到救护车到达,整整经过了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即便有其他顾客进店,看到地上躺着的老人,也都选择了绕道而行。

这位不幸离世的老人育有五个女儿。

其中一位女儿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父亲就这样走了,连句话都没留下。

如果当时有人及时施救,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这句话道出了家属的悲痛与无奈,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见死不救”现象的深思。

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舆论场上很快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药店店主违背职业道德,作为医药从业者却见死不救;另一方则为店主辩护,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报警是最稳妥的选择。

“这不是简单的扶不扶的问题。”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表示,“在突发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的急救知识,贸然施救确实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但基本的人道主义援助,比如观察呼吸、保持气道通畅等,这些都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

法律界人士则指出,虽然我国《民法典》中有“好人法”的相关条款,但具体到实践中,仍存在着执行难、认定难等问题。“救助者往往会面临’救了倒霉,不救平安’的困境,这确实需要通过更细致的法律规范来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的事件并非个案。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因担心被讹诈而不敢施救的案例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和道德风险的积累。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古训,在当下似乎变成了一个难解的方程式。如何在保护救助者权益的也能确保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救助?这需要法律的完善,更需要社会道德的重建。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的不仅是这起个案,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扶不扶”成为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选择题时,我们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关怀?

面对躺在地上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旁观者,也都可能成为需要帮助的人。在法律与道德的天平上,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所有人深思。

这起事件虽然已经结束,但留给社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0

摇光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