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看,河南裴李岗、贾湖、庙底沟文化分别比同时期陕西的更先进

朴木说过去 2024-07-02 16:58:36

了解过分子人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汉族父系基因包含O1、O2。其中,O2的比例更大一些。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同时也证实了炎黄同出于少典氏(河南新郑裴李岗),而蚩尤部族出于炎帝支系的历史记载。

根据李辉和金力的研究显示,Y染色体类型O3a5—M134的支系M117(姜姓在M117下游里面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支系),而后岗类型的群体则是M134的另一个支系F444,而郑州西山的人骨标本Y染色体则属于M117和F444的下游支系,表明庙底沟人群(黄帝)的确是以后起之秀的身份反噬了半坡人群(炎帝)和后岗人群(蚩尤)。

需要指出:M117和F444以及他们的下游支系染色体只代表炎帝、黄帝、蚩尤三个族群主体同出一脉,并不代表统治阶层也就是君主的血缘也是如此。比如历史上的越国,主体是百越族群,他们的Y染色体类型为O1a-M119,但越王却是大禹(华夏族群)后裔,也就是属于M117、F444及其下游支系。

不仅如此,按照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古苗民的Y染色体是M7,直到今天,这一染色体单倍群都是苗族同胞的典型特征,但并未发现M117甚至其上游M134单倍群,这表明从三苗时代直到现如今的苗族,都是自成一体连续发展的,没有华夏族群支系的影子。

古籍上大量至今存在的黄帝地名所代表的黄帝文化在河南新郑、巩义和密县的环嵩山区域。

9000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有了农业生产,裴李岗人从北方红山人学来的种植小米,他们又从裴李岗人那里学来。也有了制陶生产。贾湖人已经有文字(刻符),有艺术(骨笛),有酿制工艺(葡萄萄酒)。有了男尊女卑意识。所以说贾湖文化已经经比较先进,但是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阶级分化、生产分工、家庭建立的三个基本标志去衡量,显然还未完全俱备。贾湖文化是文明曙光出现前的一刻钟,贾湖历史的天空已出现一片鱼肚白。

贾湖遗址是黄帝O2流传,华南是神農氏O1十几世炎帝遗传。

值得提醒的是:受样本量的限制,最新的分子人类学也修正原来的错误认识。例如,原来O-M175下游分为O1-M119、O2-M268、O3-M122三支。由于后来发现O1和O2共享有更近的共同祖先,所以原O1和O2重新命名为O1a和O1b;原O3重新命名为O2。

例如,古夷族是人类文明最早掌握文字的,是人类文明的源头。O2父系单倍体古人存在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九千年前龟壳古彝文就是目前所见的最早最确凿证据。贾湖墓葬中的龟壳签筒和骨制箭筒,都可以确定是古夷族毕摩的法器。贾湖古人属于来自于东海古大陆架稻作人群。哦滴哦滴都四哦滴陕西既不是稻作起源地的浙江上山,也不是栗作起源地的北京东胡林。

裴李岗文化与彭头山文化有很高的相似性,基因测序为o-122或o-m134,为o-m117的上游。

大地湾文化基因测序为D系。若华夏由大地湾文化兴起,其主流当以D系为主,而不是O2a。

现存纯D系人群肤色较深,属于矮黑人。

日本人的父系基因O和D分别对应了“弥生人”和“绳文人”。其中,D系可能占40%左右,说明来自日本列岛的绳文人对日本人的基因贡献小。但是,D系基因占比高,是因为他们后来出了贵族,至于天皇家族是否是D,日本禁止验证。

D系主要是向西部发展,偏离了中原这个中心。D系的主要支系是D1a1-M15,他们主要在西部、西南发展,是藏缅语人群的祖先。

Q系的主力叫Q-M120,约在1.2万年前Q-M120诞生于南西伯利亚,他们在五千多年前进入中国,在仰韶时期迅猛爆发,成为了仰韶早期的主要父系。Q-M120,距今五千年左右被O系替代。

O1两大支系便是O1a、O1b1。

O1b的一些支系成为了日韩的主要父系,而M95至今还是苗瑶语、南亚语人群的主要父系。

O1a-M119的后裔在三千多年前大爆发,取代了O1b1的人口优势。学者推测与楚国、越国的崛起有关。

O1a的O1a-M119支系,原先生活在华南地区,后来向中国东部沿海、东南亚扩散,O1a-M119现在高频于中国东南沿海,也是南岛族群的标志。O1a-M119是良渚文化的主要成员,也是侗台语人群的祖先。

O2三大支分别为M117、F444(F46)、002611(F11),都源于O2-M122。其中,M117不但占了中国的主体,在东亚、东南亚的多个国家也占主流。

父系基因O2(当时叫O3)是汉族的标志性Y染单倍群。O2在古代是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江汉地区,是介于南北之间的人群。新石器文化代表华夏农耕文明起源地、位于黄淮平原与嵩山余脉交界处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古人的父系单倍体就是O2-M122+。O2单倍群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河南中原龙山文化时期才逆袭的,很可能对应的是夏王朝建立,某几位上古大能得了权柄,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从此多子多孙。

但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古人的父系有N1。芬兰人所属的乌拉尔语系确实起源于东亚,其最主流的父系N1(占比超过一半),也是中国古代北方主流父系之一,只不过是不同的下游支系。

N1系今天主要分布在北亚,在汉族中不超过10%。需要指出:假冒华夏奠基者的姬周王室,其父系单倍群极有可能是源自西伯利亚的N-F1998,而不是普遍推测的O2。看来周天子的诸侯们不行啊,繁衍子孙不如人家嬴姜之类。

2024年5月,在著名的《Cell》杂志,中国学者Bai Fan等发表的论文指出:文65个来自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古人DNA研究,属于汉藏语人群。样本均来自象泉河流域距今3500-300年,其中Gebusailu的19个样本距今3500-2300年前。在36个实测父系Y染色体类型的个体中,有O、D、N和J四个类型,其中O个体16个,占比44.4%,是最大类型,其次是D有11个,其次N有8个,其次J有1个。其中最为古老的Gebusailu遗址,十个男性个体中,D的比例高达80%,显示D类型在青藏高原扩散的年代更早,这一类型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的大地湾、宗日、马家窑遗址都有发现。这些65个古人DNA显示,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老人群,至少自3500年起,就是由汉藏语人群占据的,它们的远祖是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仰韶人群和原始青藏高原土著的融合,其中父系N和O是典型的仰韶文化人群,其迁徙伴随着彩陶文化的扩散和西迁,而D类型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上游地区本来就有相当比例的存在。

众所周知,东夷文化早期是母系氏族文化,黄帝的妻子是嫘祖,嫘祖是母系氏族首领,后来嫁给父系氏族的黄帝,此后母系社会正式过渡到父系社会。

东夷的夷是象形字,高大的人持大弓奔跑。

在北方的古文化遗址,从父系单倍体基因来看,C、D、“N南”基因更久远,是东南方黄种人北上江苏、山东、河南驱逐了C、D、“N南”系,后C、N又不断打进来。

目前,O2系(淮夷O- M122,9000年前从末次冰期东海大陆架稻作人群西迁到西迁到河南贾湖遗址的古人父系基因)占比最多。

N系姬周,源自北狄。

O系是东夷(O2)南蛮(O1)。

需要指出:华夏芬兰父系N谱系—全球最北父系祖源类型,N谱系的中国各省占比天梯排位图、N单倍群由M231定义。N单倍群和O单倍群是兄弟支系,很可能产生于东亚,4万年前左右分开,后经历了长期强烈瓶颈,到约2万年前分为N1-F2130和N2-F2930两大支,分离地很可能在中国境内。部分在6000年以内向北、西迁至东欧,在部分阿尔泰语人群(如雅库特人)、乌拉尔语系人群(如芬兰)、印欧语系的俄罗斯、波罗的语等人群中都有30%以上频率。

需要指出:新的划分方法把老O3画成了O2,老O2合并到O1,比如韩国基因以前叫O2b(2B基因)如今叫O1b2。

这样,O系基因是汉人基因特性。C系D系是游牧狩猎民族基因特性。

古福建人是南方人祖先。

古山东人是北方人祖先。

现代山东人含古北方人(东夷人)血统比例最高,几乎没有替换过。

#西安头条

0 阅读:0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