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984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焦虑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02、哪些药物对焦虑症患者有效果?03、患者不宜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抱有太高期望04、焦虑症患者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康复?
此图为AI生成
01、焦虑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过去,临床精神科有一个诊断叫“神经官能症”,又叫做“神经症”,其中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等。
“神经症”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解,以为这个病是大脑神经异常引起的,是生理层面的疾病。
可其实,在这个诊断还没有被取消之前,部分精神科大夫就已经觉察到,“神经症”的起病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患者内心长期矛盾、紧张,而且生物学层面往往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还有不少大夫发现,很多“神经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异常,比如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异常,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异常等。而人格异常主要是后天经历导致的。
应该说,精神科大夫能意识到“神经症”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甚至对这类病症更侧重于心理治疗,这是非常难得的。
1980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出现了很多大变化,其中一个就是把“神经症”取消了,并按照不同的症状,拆解成了不同的障碍,并沿用至今。
所以,现在国际上最权威的精神科诊断指南之一“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也没有神经症,而是分成了焦虑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分离障碍、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等等。
受到上面诊断变化的影响,国际上另一个权威的精神科诊断指南——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ICD-10,也取消了“神经症”,把它的症状拆解成不同的精神障碍。
我国的精神科曾经发展得比较慢,在上面两个权威取消“神经症”之后,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保留了这个诊断。
现在,随着不断与国际接轨,“神经症”已经基本从我国的临床精神科中销声匿迹了。不过,有一小部分还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的精神科大夫或者其他科室的大夫,仍有可能会下这个诊断。
所以如果从“神经症”的角度来看的话,无论是焦虑障碍、还是强迫症、疑病症,它们的病因都有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平时大众所说的“焦虑症”就属于焦虑障碍中的一种,全名叫做“广泛性焦虑障碍”。
可是,自从焦虑障碍被拆解出来之后,国内外主流精神科认为它病因不明,除了跟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之外,还跟遗传因素、神经递质浓度等生物学层面因素有关,有很多精神科大夫甚至认为后者的占比更大。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实践发现,焦虑症的主要病因非常明确——是后天经历中的病理性记忆,以及患者有轻到中度的自我否定,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掌控感共同导致的。
而在这些病理性记忆中,大部分是患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来自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校园生活中的一些打击和挫折,来自于互联网或社会上的一些事件和信息等等。
而且,患者经历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时,体验到的负性情绪主要是着急、彷徨,非常担心会出现灾难化的后果,一想到就感到难以承受,进而感到更加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有的患者还经历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他们因为表现优秀,反复受到外界的过度夸奖,感到非常兴奋、高兴,逐渐变得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很怕失去外界的认可和表扬。所以,他们也容易出现病理性焦虑,不断自我施压。
有的读者可能发现,我们的文章里多次分享过,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患者不断地自我否定。这看起来跟焦虑症的病因很像,既然病因很相似,那为什么有的患者会发展为抑郁症,有的则发展为焦虑症?
这跟叠加性心理创伤发生时,患者的负性情绪性质、认知内容有关。
上面提及了,焦虑症患者的负性情绪主要是着急、彷徨的,非常害怕有严重的事情发生,有一定的自我否定。而抑郁症患者经历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时,内心的负性情绪往往是失落的、悲伤的,在认知上往往是自卑、自责,极力否定自己。
不过,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因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焦虑症患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增多,严重的病理性焦虑无法缓解,他们会逐渐陷入绝望、悲伤,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严重地自我否定,出现持续的抑郁症状。
临床中,有很多焦虑症患者伴有轻中度的抑郁症,也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伴有轻中度焦虑症,这2个诊断会出现在同一个患者身上,有的大夫甚至会下一个相对模糊的诊断,比如“焦虑抑郁状态”等。
02、哪些药物对焦虑症患者有效果呢?
在主流精神科中,大夫往往会给焦虑症患者开具精神科药物,包括抗焦虑药、镇定安眠药、抗抑郁药、以及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和镇静安眠药的作用比较好理解,主要就是降低焦虑情绪,并且帮助患者睡个好觉,令情绪进一步改善。
但令很多患者感到不理解的是:我得的不是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为什么要吃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
其实,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只是一类药品的名字,并不是只能用来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
比如,有的焦虑症患者对常见的药物不太敏感,吃了也没啥效果,医生就会尝试使用一些有强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比如喹硫平,希望能解决严重的失眠问题。
还有,有的焦虑症患者在病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此时也要服用抗精神病药来快速缓解精神病性症状。
至于抗抑郁药的使用,是因为部分抗抑郁药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较大的帮助,最典型的就是“赛乐特”,即盐酸帕罗西汀片。
而且,会给焦虑症患者开抗抑郁药的精神科医生,很可能反而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他们很可能意识到,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常出现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会相互影响。比如当焦虑症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时,这会导致患者产生更严重的灾难化思维,有可能引发悲剧。
而服用抗抑郁药后,他们的抑郁情绪能有所改善。人的思维内容与情绪性质是一致的,情绪改善了,思维内容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正性,从而缓解病情。
所以,希望焦虑症患者要理性地对待大夫开的药,不要认为医生开的药不对症就擅自调药、停药。如果确实有疑问,可以跟大夫积极沟通。
03、患者不宜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抱有太高期望
焦虑症的主流治疗手段,还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其中,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最为常见。
从整体上来讲,认知行为疗法是有一定效果的。当焦虑症患者有意识地调整出积极、理性的认知,又或者经过一些行为治疗之后,焦虑情绪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不过,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对于性格固执、认知固化严重的成年人焦虑症患者,还有涉猎广泛、非常有主见的青少年患者,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效果并不理想。
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即便他们一开始愿意接受认知行为疗法,但时间久了以后,他们很可能不愿意去了,甚至会跟父母吐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总是在讲大道理,他们懂的还没我多,我都听烦了。”
这些孩子从小见多识广,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极强,他们不断反驳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的观点,陷入诡辩中,甚至怼得对方说不出话来,他们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的认可和信任完全崩塌,甚至可能鄙视他们。
在国内,精神分析疗法也比较常见。不过,这种方法在整体上也不适合青少年患者,他们很可能会觉得精神分析对于疾病的解释故弄玄虚、过于牵强。而且,精神分析疗法还有一个风险,它容易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所以,如果得了焦虑症,现实条件也允许的话,患者们可以尝试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以免失望太大产生二次心理伤害。主流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方式仍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难以触及疾病的真正根源,对于疾病的康复是相对比较低效的。
当然,如果患者能找到一位投契的、认可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能够舒缓病理性焦虑情绪,这也是非常幸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完全是因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使用了某个高明的技术或者流派,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这个原因。而是他们和患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持续地令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支持,及时释放负性情绪,认知也自然变得更理性、积极了一些,从而缓解了病情。
只不过,即使如此,患者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是难以得到深入的修复。如果患者遇到一些较大的负性事件,激活了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病情有可能再次恶化。
04、焦虑症患者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康复呢?
那焦虑症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走向康复?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下面4个基础:
第一,患者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要得到大幅度的修复,尤其是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的、他们平时意识不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相当于消除病灶。
第二,在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后,引导患者提升认知,培养出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
焦虑症患者也有轻中度的自我否定,遇到事情容易过度内归因。虽然还不是十分严重,但如果发展下去,患者很可能会往抑郁症的方向发展,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希望患者要学会综合性归因模式——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后,不是自责,而是想办法及时提升。这种归因模式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持续陷入负性情绪中。
第三,很多焦虑症患者的家庭氛围是不良的,患者的家人需要接受深入的家庭治疗。
对于已婚的焦虑症患者,如果他们与另一半的感情不好,这往往是他们罹患焦虑症、或者焦虑症加重的原因之一。要通过深入的家庭治疗,让他们的另一半更理性地看清婚姻的本质、焦虑症的根源,知道如何跟患者相处,才能令自己与患者都更加幸福。
对于未能独立的青少年、年轻群体患者而言,要引导他们的父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避免对患者持续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免病情恶化。
另外,还要引导这些患者更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并发挥自己后天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调整,而不是把康复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父母的改变。
第四,焦虑症患者常常对未来感到担忧,所以,要帮助他们拥有更好的工作能力或学习能力,还要拓宽他们的认知边界,引导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当他们对未来恢复一定的掌控感了,自然就没那么焦虑了。
尤其是处于求学阶段的患者,他们往往会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滑,他们变得更加焦虑,对前途感到迷茫。所以,消除他们的学习障碍,帮助其建立高效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把学习学好,这非常关键。
网上有不少文章、视频分享一些高效学习的方法,比如费曼学习法等等,有需要的患者们可以借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调整学习状态。
至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患者,或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患者,选择正确的“赛道”比单纯的努力更加重要。
如今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很多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非常容易被AI取代。能够作出创新、能解决现实问题的领域,才是更值得深耕的赛道。
那怎样才能选对赛道呢?这要求每个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拓宽认知边界,看清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在这个时代下把握住自己可触及的机会。
其实,很多焦虑往往来源于未知,当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向前走,认知层次到了新的高度时,甚至到了另一个人生阶段时,很多担忧就不复存在了。而在努力、和奋斗的过程中如果还能获得一些成绩的话,这更加能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心里有了底气,也就不再容易过度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