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有人曾说,真正的热爱是爱到骨子里的,是哪怕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还依然舍不得,忘不了的。
对于78岁的赵亦军老人来说,他很庆幸自己有着这样深沉的一份热爱,哪怕他曾经为了这份热爱而进医院,在鬼门关前历经九死一生,也从不后悔。
实在让人难以想象,究竟是怎样的热爱,能让一位古稀老人甘愿将生死置之度外呢?
一根绣花针,几乎占据了赵亦军的一生,这位杭绣大师的故事,并非始于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而是在尘土飞扬的街头巷尾。
在大多数人眼中,刺绣是属于女性的领域,男绣工少之又少,更别提大师级别的存在。
可偏偏是赵亦军,一位男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门精细的艺术,最终成就了价值连城的巨作,并将其牢牢地钉在了杭绣历史的坐标上。
故事的开端,或许要从他耗时17年完成的巨幅杭绣《观经图》说起。
这幅作品不仅在浙江美术博览会上斩获特等奖,还被专家估价千万,可赵亦军却拒绝了所有收购的请求。
在他看来,作品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金钱的范畴,它承载的是他对杭绣的热爱,以及对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使命。
时间倒回至上世纪40年代,赵亦军出生在杭州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艰辛,家徒四壁这些词,说的就是他。
小学毕业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无力支撑他继续求学,年仅13岁的赵亦军,不得不踏上谋生的道路。
可他年纪小又没本事,尽管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却是屡屡碰壁,生活的压力并没有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反而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憧憬。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60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的成立,为赵亦军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所学校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这对于家境贫寒的赵亦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然而,造化弄人,学校并没有开设绘画专业。
他选择了与绘画略微相关的木雕作为第一志愿,并随意地将刺绣填在了第二志愿。
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的杭州,正大力推广本地的传统技艺“杭绣”。
所以学校在成立之初这段时间,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只要报了刺绣,就一定会被录取到刺绣班。
就这样,赵亦军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刺绣的世界,开启了他与针线的漫长缘分。
杭绣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宋代,又称宫廷绣,虽未入“四大名绣”之列,但也同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与普通刺绣不同的是,杭绣的绣工历来都是男性,他们绣出的作品,不仅柔美细腻,更兼具阳刚之气,颇有皇家风范。
也正因如此,杭绣形成了“传男不传女”的独特传统。
赵亦军的刺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刺绣班里,三十多名学生中只有六名男生,而他是其中之一。
他们的老师,是杭绣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神针”的张金发,也是当时宫廷绣的唯一传人。
张金发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对不合格的作品毫不留情,直接把学生劈头盖脸痛批一顿,然后让他们剪掉重绣。
而杭绣技法繁复,包括平绣、乱针绣、叠绣等五十多种,想要绣出一副合格的作品谈何容易,许多学生因为难以掌握而中途放弃,选择退学。
然而,赵亦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尽管手上被针扎得伤痕累累,他仍然坚持练习,并逐渐展现出对刺绣的热爱和天赋。
最终,他成为了班里唯一留下来的学生,也成为了张金发的关门弟子。
这段师徒情谊,不仅传授了技艺,更塑造了赵亦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994年,49岁的赵亦军正值壮年,他决心创作一幅足以传世的杭绣巨作——《观经图》。
从构思到下针,他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了追求完美,他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甚至熬夜修改设计图,研究作品背后的故事。
画稿、配色、上绷、描稿、劈丝、盘金、盘银……每一道工序,他都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赵亦军的健康亮起了红灯,他患上了胆囊炎,并最终发展为坏死性重症胰腺炎。
经历了八次手术,切除了大部分坏死器官后,他终于捡回了一条命,在手术过程中医生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告知他只有5%的生存希望。
劫后余生的赵亦军,并没有放弃对刺绣的热爱。
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每天坐在绣架前八个小时,继续创作《观经图》。他的执着和毅力,感动了所有人。
17年的光阴荏苒,赵亦军终于完成了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巨作,《观经图》高184厘米,宽167厘米,采用正反双面绣的技法。
正面描绘了佛祖讲经,众生听经的恢弘场面,共有532个人物;背面则绣有7221个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
这幅作品,无论是规模还是技艺,都堪称杭绣史上的巅峰之作。
随着作品的完成,赵亦军的名字也响彻了杭绣界,等后来恩师张金发去世后,他更是成为了宫廷绣的唯一传人,肩负着手艺传承的重任。
他深知杭绣传承的艰难,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他拒绝了所有高价收购《观经图》的请求,因为他明白,这幅作品的意义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杭绣“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让赵亦军倍感焦虑。
他担心这门古老的艺术会在自己手中失传,随着时代的发展,杭绣需要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在历史的洪流中。
赵亦军也开始反思传统的局限性,最终他毅然选择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收了一名女弟子,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赵亦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热爱和传承的故事,他用一根绣花针,绣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也绣出了杭绣的未来。
他的一生,都在与针线为伴,在方寸之间,展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也诠释着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行业里的后来者,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赵亦军的人生,就像他亲手绣出的《观经图》一样,充满了细节和故事,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艺术的价值,也诠释了传承的意义。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是中国传统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参考资料
人民政协网:《宫廷杭绣惟一传人赵亦军:71岁56年问心无愧》
北晚新视觉:《抖音发布系列非遗纪录片:他深知杭绣传承之苦,自己却坚持60年》
中国新闻网:《宫廷绣传男不传女 唯一传承人盼技艺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