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国家级非遗听湖南隆回花瑶姑娘讲述“花瑶挑花”千年传承故事

纳兰小鱼的行走笔记 2018-12-05 22:06:08

有这样一个民族,以花为名,以花为衣,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峰山的崇山峻岭中,象花儿一样花枝招展,骄艳欲滴,火辣抢眼。这就是花瑶,瑶族大家庭中小小的一个分支,因女子衣服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

花瑶挑花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朝以前就已兴起。

东汉时,著名学者应劭先生在《风俗通义》中就对花瑶有记载: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今天花瑶姑娘的服饰正好相同: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

花瑶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湖南雪峰山腹地的隆回县虎形山乡、小沙江镇以及溆浦县葛竹坪镇。“花瑶挑花”是花瑶姑娘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活,曾被沈从文赞誉为“天下第一挑花”。“花瑶挑花”究竟有着怎样的美艳,又隐藏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挑花是所有花瑶姑娘一生的必修之课(男人不用挑花),人们常以挑花水平来衡量一个女子的才智,据说心灵手巧的姑娘才嫁得好,不会挑花的姑娘很难找到男人。

因此,花瑶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下学习挑花,需花上好几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的挑花技艺。出嫁时便可为自己准备四五套挑花服饰,步入中年则需张罗娶媳的挑花衣物。花瑶姑娘一生都在挑花,一代传一代,耳濡目染,传承延续。

花瑶没有文字,她们用挑花表达美好的心愿。

花瑶挑花在工艺上独具一格,与机绣、湘绣截然不同,挑花不用设计、打稿、描图和放样,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看似随意,实则有板有眼。

据说在以前,走进虎形山的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经常可以看到姑娘挑花。有人曾统计过,一件花瑶筒裙挑花约有30多万针,姑娘们累计需半年之久才能完成。

花瑶挑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常见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等。

在生活中,她们见什么便绣什么,绣什么就像什么,构图生动有趣,疏密有致,动静相济,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每件作品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让人赞不绝口。

如今,花瑶挑花早已经走出大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我们见到了花瑶挑花的传承人奉堂妹老师。

奉老师是花瑶挑花手艺最好的,她从11岁开始,就开始学挑花,如今已有47年。

奉老师一边向我们展示着她的作品,一边告诉我们:花瑶挑花裙对于花瑶姑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以前,过节日的时候,每个姑娘都要穿挑花裙来庆祝节日的到来,没穿挑花裙就像没过节一样。

花瑶新娘出嫁时所穿的挑花嫁衣也是她们亲手绣成的,新娘头戴的橙红色大盘,象征太阳;大盘中间的头带象征月亮;周围是饰物象征星辰。

奉老师说,随着社会的变化,古老的挑花在备受赞赏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因为花瑶挑花技艺全靠“口传身授”,挑花手艺工艺繁复,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

随着熟悉技艺的老一代挑花妇女相继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年轻的花瑶姑娘大都没有去潜心学习,所学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技艺。

花瑶挑花中的精品多为花瑶姑娘的嫁妆裙,只有出嫁和盛大节日时才穿一下。女子去逝时,嫁裙要随葬,导致了挑花精品的失传,是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表现花瑶独特风情的挑花,已难得一见。

花瑶挑花主要用于瑶族妇女服饰,花瑶服饰向汉族服饰同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花瑶姑娘向往都市社会的流行时尚,除在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外,不少花瑶姑娘已不再穿花瑶服饰,对挑花更是缺乏热情。

政府非常重视对“花瑶挑花”的保护,虎形山乡政府从保护、传承花瑶传统文化出发,组织留守花瑶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互相切磋学习,组织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习,使花瑶挑花技艺得以传承发展。

2006年5月20日,“花瑶挑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奉堂妹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文/图 纳兰小鱼

0 阅读:35

纳兰小鱼的行走笔记

简介:旅游体验师,酒店体验师,旅行视频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