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戎马一生,在战场上敢打敢拼、作战勇猛,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写诗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一生无亲生子女,但对两个烈士弟弟的孩子视如己出,将他们培养成才,并以身作则,彭家形成了爱党爱国、清正廉洁、低调谦虚的良好家风。
▲彭德怀
▲彭梅魁
彭梅魁是彭德怀元帅的侄女,同时也是一名烈士子女,她的父亲彭金华、叔父彭荣华均献身革命。作为彭德怀元帅最亲近的家属之一,她曾长时间陪护、照料彭德怀元帅,和伯父感情深厚。近日,红船融媒编辑部专访了彭德怀元帅的侄外孙、彭梅魁的儿子张峰,他倾情讲述了母亲和外公相处的故事。
▲张峰
母亲很小的时候,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张峰介绍,1929年,母亲彭梅魁出生于老家湖南省湘潭市。她出生时,正值伯父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不久,所以从她一出生开始,就被当作“匪属”通缉。当时,为了逼迫彭德怀放弃革命,国民党经常去他的家里骚扰、抓人,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彭梅魁上学也是整天东躲西藏。
张峰说:“我母亲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培养了她刚毅的性格。”
据张峰介绍,他的亲外公彭金华在1937年底前往延安,在抗大学习。1938年4月毕业后,本来组织上安排他留在延安继续学习、工作。结果大外公彭德怀听说这件事后,考虑到湖南的白色恐怖比较严重,地下党组织基础薄弱,就劝说弟弟回到老家去发展党组织,为建立党的政权做准备。外公把最危险的工作交给了最亲的人去做。
不幸的是,1940年,彭德怀的两个弟弟都壮烈牺牲了。当时,彭梅魁年仅12岁,她的母亲由于受到亲人去世的巨大打击而变得精神恍惚,生活不能自理,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嗷嗷待哺。
“于是,我母亲把整个家里的重担都挑起来了,既要背着两岁的弟弟干活、照顾我外婆,砍柴、做饭、烧水做各种家务,还得联系地下党,参与革命工作。”张峰如是说。
张峰说:“到了1945年,王震将军率兵南下回来的路上,派人去了我们家,想把大一点的孩子能带走的尽量带走。当时,我三外公的儿子彭启超个子高,身体强壮,我母亲正生病发烧,综合考量了一下,就劝说母亲先留在老家,便把彭启超舅舅带走了。”
“不过,母亲一直觉得很遗憾,所以在1947年的时候,她给外公写了一封信,诉说了两年前没能走成的遗憾以及她希望走出去,参加革命和学习的心愿。等到1948年的时候,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吴德峰派人到乌石,把我亲外公和三外公的后代都接到了武汉上学,1949年他们又被接到了北京上学。我母亲也终于在这时和大外公相聚了。”
1950年,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彭德怀把当时在北京的侄子侄女们都接到了北京饭店,和孩子们见了一面。此前,孩子们都没见过这位驰骋战场的英雄伯父,心里是既紧张又期待,但骨肉亲情割舍不断,他们对伯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毕竟伯父是他们最为亲近的亲人之一了。
彭德怀见到侄子侄女们时,也十分动容,他和蔼地问候每一个孩子的状况。
看到伯父如此亲切,孩子们都渐渐放松下来,围在伯父身边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欢乐的氛围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到了休息的时候,大家都不舍得回去。为了节省开支,彭德怀只开了一间房,一家人就在房间里打地铺。虽然地方不算大,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温馨,事后还留下了一张大合影。彭德怀元帅亲切地站在中间,两旁是青涩的孩子们。
▲彭德怀
政治上和外公划清界限,亲情上应尽孝道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错误地划分为反党集团。当时,彭梅魁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的一名医务人员,她一开始并不知道庐山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厂里传达文件,要求学习八届八中全会的内容,她才得知这一消息。
张峰说:“母亲听说这事以后,担心得一夜未睡。母亲从小就拿外公当‘偶像’,认为他是一个大英雄。因为国民党一直在追捕外公的亲属,小时候母亲不懂为什么,慢慢地懂事了以后,才知道外公是在跟着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干革命,是在为了劳苦大众而战斗,所以她就更加敬佩外公了。”
“母亲想,外公这么好的人,跟着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干了一辈子的革命,怎么可能会‘反党’呢?她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就找到当时的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的党委书记冯克,主动向冯克爷爷坦白了身份。在此之前,厂子里没有人知道母亲和外公之间的关系。”
“母亲说,我是彭德怀的侄女,昨天看到了下达的文件,我心里也很不平衡,想向组织如实地汇报。另外,我作为侄女,能不能去看看伯父。冯克说,外公还是政治局委员,当然可以去看,但是外出要请假。”
张峰说:“经过批准之后,母亲前往中南海看望外公。在这之前,外公已经和杨尚昆打了招呼,说要搬出中南海。九月底,外公将这个消息告知母亲,说以后可能要搬出去住了,可能要搬到颐和园那边。但没想到,外公搬得很快,母亲扑了空。”
“在1959年国庆节时,母亲踏上了寻找伯父的道路。她坐一站车,走一段路,边走边问警察,最后走到101中学附近时,碰到一个老警察,在警察的指引下,母亲才成功找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经过八九个小时的奔波,母亲的脚上都磨出了泡,鞋和袜子都磨破了,嗓子直冒烟。”
彭德怀见到侄女去看望他,虽然心里很开心,但考虑到自己当时“名声不好”,埋怨侄女道:“不是说了不让你来,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彭梅魁笑着说:“我是一路问着找过来的,您是我的亲伯父,我在政治上跟您划清界限,但作为您的亲人、您的侄女,我应该来看望您,这是我应尽的孝道。”
此后,在彭德怀生病期间,彭梅魁更是不遗余力地照料,多次前往医院照看伯父,使伯父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
▲彭德怀元帅
外公说母亲是他的侄女,女儿,更是同志
庐山会议时,彭德怀遭到了错误批判,国防部长的职务也被免去。1965年,他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期间,兢兢业业地工作,但不久即受到了批斗。在彭德怀蒙冤时,作为侄女的彭梅魁,始终坚持看望伯父,带给伯父精神上的安慰。
张峰讲道:“1966年,外公被红卫兵从成都押回到北京,因为回来得匆忙,没有带随身用品。专案组问外公,有没有亲人能给他送点生活用品,外公告诉他们有个侄女叫彭梅魁,可以让她给我送。从那以后,外公有什么需要的东西,专案组就直接通知我母亲。”
“那时,母亲也见不到外公的人,但好歹知道外公在哪里,知道东西该往哪送,心里也算有个念想。”
“我母亲从小给党组织送信,参加革命活动,养成了认真做事的习惯,所以每次给外公送东西时都要求有一张收条,这样她心里就明白外公还健在,心里能得到安慰。但后来,有几次收了东西却没给收条,母亲也没办法。想着只要让送东西就行,说明人是健在的。”
“没想到,1973年的时候,基本用品也不让送了,那时,外公已经被查出了直肠癌,我母亲一看当时的形势,还以为外公不在人世了。但是,消息被封锁了,母亲干着急,没办法,她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明情况。不久,专案组的人找到了厂子里,告诉母亲说她写的信总理已经收到了,外公依然健在,目前在301医院住院,可以继续送东西。”
张峰说:“听到这一消息,母亲才稍微安心。”
之后,彭德怀因为治疗直肠癌要做手术,但是,他坚持要在手术之前见毛泽东主席一面,不见就不答应做手术。由于彭德怀不配合医院治疗,专案组的人专门再次找到彭梅魁,让她去做伯父的思想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彭梅魁终于得以和伯父再相见。
医生为了观察彭德怀的精神状态是否清醒,特意指着彭梅魁问道:“你看看这是谁来了?认识她吗?”彭德怀坚定地回答说:“这是我的大侄女,是我的女儿,更是我的同志。”一层层关系的递进,正是彭德怀对侄女的认可。
▲张峰和母亲彭梅魁在八宝山祭奠彭德怀
2005年,彭梅魁去世后,家人选择将其安葬在了湖南老家,与彭德怀元帅一同长眠在故乡。
母亲保存的外公手稿,有力推动了他的平反
1959年8月2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会上,彭德怀着重指出了大跃进以来党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错误。后来,会议批判了所谓的右倾错误,将彭德怀错误地定性为以彭德怀为首的“彭、黄、张、周反党集团”。
“在1962年召开的党的七千人大会上,外公不仅未被平反,甚至处境变得越发艰难。”张峰补充道。
1962年6月16日,彭德怀向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递交了一封长信,人们后来称之为“八万言书”,在信中,彭德怀详细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是非曲直,对身上的罪名进行了申辩。遗憾的是,这份材料却被当成“翻案书”,使得彭德怀又遭受了批判。
那时,彭德怀短暂地失去了申辩的权利,为保证材料的完好无损,他将材料交给了自己的侄女保管。
▲彭德怀
张峰讲道:“60年代初,外公觉得他的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于是将庐山会议以后的手稿都交给了母亲,希望她能够妥善保管。我母亲拿到手稿后,觉得事关重大,要寻找一个牢靠的地方保存,不能放在身边。正好,我母亲要把两个姐姐送回老家去,她便和外公商量,借此机会将手稿放到老家保存。外公听后,也欣然同意了这一建议。”
“到了老家之后,母亲在家中的灶台旁边寻了一个隐蔽的位置,在地下挖了个坑,把手稿放在了一个罐子里,放好后用蜡将罐子密封起来埋在了地下。但母亲总是不放心,过了几年后又将手稿取了回来,重新找了地方保存。因为母亲知道,这份手稿对外公而言意味着什么,里面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外公的赤胆忠心,是他坚持真理、为国为民的证明,更是洗刷他身上冤屈的力证。”
据张峰介绍,1978年之后,不断有老同志复出,中央发表了新的讲话精神,尤其是彭德怀的老战友黄克诚大将也得以平反。
这时,彭梅魁觉得时机成熟了,她几经周折找到了黄克诚,向他讲述了伯伯晚年的遭遇以及希望平反的心愿,继而又找到了萧劲光大将,合力推动了彭德怀的平反进程。彭梅魁将保存的手稿材料,经由黄克诚交给了当时的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在上交之前,彭梅魁特意发动家人及黄克诚大将的小女儿和女婿将材料抄写、翻拍保存,确认材料有备份之后才安心上交。
“长久以来,我母亲习惯了送东西要个收条,原来给我外公送用品的时候即使见不到人,也要有一个收条。所以,在手稿交上去之后,母亲说没别的要求,给个收条就行,事后,胡耀邦同志亲自给母亲写了收条。”
1978年12月24日,中央为彭德怀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其平反昭雪,并对他做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恢复了这位南征北战、英勇无畏的元帅的名誉。
▲彭德怀墓
至此,彭梅魁的努力看到了结果,她没有辜负伯父的期望,终于可以告慰伯父的在天之灵。
母亲低调行事,从不刻意宣扬自己的身份
张峰介绍,彭德怀的两个弟弟均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生活安定后,彭德怀将几个年幼的侄子侄女都接到了自己身边。在伯父的关怀下,彭梅魁兄妹几人都刻苦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彭梅魁想要从事医务工作,彭德怀也大力支持侄女的想法。
▲彭金华、彭荣华烈士墓
彭梅魁1956年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北京汽车制造厂(原北京东方红汽车制造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厂医。走上工作岗位后,她工作勤勉,待人和善,从不刻意向厂里的同事宣扬自己的身份,而是以平常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到了恋爱结婚的年纪时,母亲和我父亲张春一相识相恋,母亲依然没有透露自己是彭德怀侄女的这层身份。直到两人结婚后,外公提出要见一见父亲,母亲才如实告知父亲伯父的身份,父亲听完也吓一跳。”张峰笑着说道。
“两人前往外公家拜访时,外公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新婚礼物,还送给父亲了一个公文包。”
不仅如此,彭梅魁在家中也不刻意对孩子们宣扬身份。张峰称,直到1974年他们一家人从城里搬到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职工宿舍以后,他才知道彭德怀是他的外公,当时他已经13岁,上初中二年级了。
▲张峰与外公彭德怀一张特殊的合影
“文革”期间,彭梅魁在厂子里遭受批斗,同事们才知道,原来彭梅魁是彭德怀的侄女,之后街坊邻居的孩子们向张峰姐弟打听彭德怀的事迹和消息,他们总是要回家向母亲求证。由于孩子们还小,不能理解当时的局势,彭梅魁就经常给他们讲外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故事,告诉他们外公是个好人,等他们长大了就能明白,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不一样的话,也不要辩驳,要学会包容。
张峰讲述称:“母亲退休后,中央有关部门找到了她,希望她再出来工作,我母亲推荐了年龄更小一些的小姨,让她出面工作。”
“因为我母亲一直想澄清关于外公身上的不实传言,尤其‘文革’期间社会上传说的一些东西都是颠倒黑白的。母亲曾对我说,‘其实你外公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他确实有脾气,但他只是在别人违反了党纪国法或在战场上严肃战场纪律时才会发脾气,平时根本看不到他发脾气。’母亲希望通过家属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外公形象。”
▲彭德怀元帅
2018年是彭德怀元帅诞辰120周年,为了缅怀和纪念他,各级组织纷纷举行了纪念活动。此时,有多家权威杂志社找到张峰约稿,希望从他所掌握的史料入手,写出更贴近历史现实的文章,在查找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张峰真正感受到了身上承担的责任,因为这些材料关乎外公的声誉,一定要审慎对待。
回首彭德怀的一生,是横刀立马、血性正直的一生,他骁勇善战、心系祖国和人民。与家人相处时的彭德怀则尽显温和的一面,他虽然没有亲生子女,但对两个烈士弟弟的后代有着深切的舐犊之情。侄子侄女们也不负他的期望,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彭梅魁作为彭德怀晚年照料、陪伴他的亲属,一直在为洗刷伯父身上的冤屈、恢复他的名誉而努力。她去世后,身为儿子的张峰拿起了这根接力棒,继承母亲的事业,讲述着外公的故事。
▲彭德怀故居
▲彭德怀同志铜像广场
▲彭德怀纪念馆
张峰现任彭德怀红军小学名誉校长,同时也是乌石村(彭德怀元帅故乡)荣誉村民,在他心中,外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传承好外公身上的革命精神,是身为革命后代应尽的责任。
撰文:候雪柔 张喜斌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