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范我曾去过几次,但都是看扮玩,没有好好转转,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
三德范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之南,风光秀丽的锦屏山下。山村历史悠久,是齐鲁古道上重要的商贾聚集地。据资料介绍,其历史文化甚至可以上溯至西周,在战国时期就有“三推饭庄”之名。
雪后的山村无疑是最美的,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三德范尤甚。
雪下得不大,我来的时候房屋、道路等向阳一面的雪有些已经融化,但古村的小巷,硬山式建筑的民居屋顶上依然挂满了银色,显得那么安静、那么闲适,群山环绕的山村韵味更浓了。
三德范之所以名声在外,盖因它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千年的传承,古建筑林立,太平门、玄帝阁、禹王庙、山神庙、瓮城等古建筑各具特色,青砖黛瓦的四合院明清古民居古朴而沧桑,层次分明地记录着历史的嬗变,传统民俗扮玩和芯子则是山村不朽的荣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三德范收获了“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等诸多荣誉。
依偎着巴漏河,三德范村共有东、南、西、北四个村组成,古建筑主要聚集在太平门和玄帝阁周边。
齐鲁古道上的三德范是古代自齐国到鲁国的重要商贸市集,它的不远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清朝同治年间,为了防捻军和土匪,在村里建起南北西三道圩子墙。
锦阳关
村中心桥东有一阁门太平门,门额上镶嵌有“太平”,门东侧有“四涵通曦”的泄水孔,这种建筑形式非常少见。太平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蹲坐两旁,亦有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通,以及悬挂该村荣誉称号的众多牌匾。除此门外,村中古巷还有“人和门”“艮门”等古迹。
穿过拱形门,则是玄帝阁。顾名思义这是一座阁楼式高台建筑,上面大殿,下面拱形阁门,青石堆砌,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上层大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前廊后厦,飞檐翘角,楹柱梁枋,脊顶青砖上二龙戏珠,栩栩如生。登上阁楼,可以俯瞰整个村庄,山环水绕,炊烟袅袅,平添几许乡愁。
太平门与玄帝阁合围,形成了一座瓮城,在济南地区是唯一的乡村瓮城,也是山东省仅有。
两座阁门下就是曾经穿越千年沧桑岁月的齐鲁古道,清幽的石板不知沉淀了多少故事,道路两侧就是青砖黛瓦的民居,当然也有土坯红瓦、青石黛瓦,那是时代留下的一层层印记。
距离阁门不远有一三岔路口,中央是一高高的迎门墙,中间曾是毛主席的画像,如今只有模糊的痕迹了。这里曾是村中最大的舞台,三三两两的村民或蹲或坐,在此演绎着七大姑八大姨的风流韵事,传播着家事国事天下事……
三岔口向东,有一高岗,许多民居依山而建,逶迤的石阶蜿蜒,拾级而上,不少民居已经崩塌,残垣枯树,积雪长巷,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从悠长的历史中挑担而来,这是久远的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的新居大多大多靠近新修的公路两侧,远离了老村中心,生活也变得更加的方便。
三德范古巷悠悠,至今依然保留有齐家巷、东沟巷、陈家巷、太平巷、张家巷、辛庄巷、单家巷、东道巷、西道巷、金家巷等十条主要巷子。行走其中,脚下是历史的厚重,眼中是乡愁的绵延。
村庄南部的高台上有一座禹王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建筑形式为硬山式。他与玄帝阁同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山门和大殿,大殿内至今保存有清朝时期的彩绘,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山门外立两通重修碑,分别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禹王庙。其中道光年间石碑上是第一次出现三德范之名。
玄帝阁内向东一侧有条巷子,这里不仅保存了较为完好的传统古村落的四合院建筑,还建立了三德范芯子博物馆、三德范古民居博物馆、三德范村史馆等,在这里可以一睹千年古村发展的历程,可以了解乡村古朴的民风民俗。
三德范的大扮玩(尤其是中的扛芯子)可谓是独树一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德范村的民俗活动——“三德范大扮玩”,是章丘地区民俗活动的亮丽名片。它包括了秧歌、舞狮、芯子、特色高跷等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六以后,村民们就开始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鼓声中,秧歌扭了起来,狮子舞了起了来,高跷踩起来,芯子扛起来……乡村就成了舞台,浓浓的年味,在大街小巷中洋溢,正月十四到了最高峰,四面八乡的都来凑热闹。
三德范,齐鲁古道上的千年古村,雪后更是别有一番韵味,犹如一部史书一页页翻开,仿若千年的历史都沉淀在这青白相间的古民居里,千年的传承都融化在山村的清幽小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