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海南志
发稿时间:2022-09-17 16:44:00 来源: 海南日报
唐胄编纂完成的《琼台志》。
明正德《琼台志》的纂修者唐胄的画像。本报记者陈耿摄
■张兴吉
我国地方历史的编撰,开始于东汉,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史地内容的“志”与“记”,自隋唐到宋代,此种方志的体例逐渐成熟,在元代以下,各个行政区划的层面都有志书,而且被更广泛地使用在山川、寺院等名胜的记述中。
海南自秦汉时期纳入中国的版图后,随着内地移民的逐渐进入,地方文化也日益发展,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其中以海南地方志的发展,表现得尤为突出。
宋元——海南学人作志书大都仅存书目
据《隋书·经籍志》记述:“《珠崖传》一卷,伪燕聘晋使盖泓撰。”这表明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是东晋学人盖泓(北朝十六国燕人)所编纂的《珠崖志》。此书很早就亡佚了,散存资料保存在《初学记》《太平御览》中。隋唐两代,海南没有方志的记载。进入宋代,海南方志的编修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前后有琼州《图经》《琼管图经》(赵汝厦撰)《琼管志》《琼台志》《南宁军志》《吉阳军图经》(万安军)《图经》等地方志问世,只是至今也没有存世者,仅散见于其他史籍。
元朝一代重视地方志编纂。著名的镇、寺观、山川多有志书。但现在能够查考到元代海南编纂的方志仅有《琼海方舆志》和《临高县志》。《琼海方舆志》的编纂者为琼山人蔡微,乐会县教谕;《临高县志》作者为临高县学教谕冼雷。这二部志书皆已经散佚,《元史·艺文志》及明嘉靖《广东通志》中仅存其书目。
这些书籍是宋元时期海南人士仿效内地流行地方志而作,也是海南人文和自然开发的一种体现。这些书大都已经散佚,特别是宋代所编纂的海南岛地方志在明代已经散佚不存,没有传世,只能从《舆地纪胜》等书所引用的部分,了解其内在情况。
明代——正德《琼台志》为现今存世最早的海南地方志
进入明代后,海南地方更上一层楼,海南著名的学者王佐,可以说是撰写海南地方志书的第一人。据明代海南籍学人唐胄著明正德《琼台志》自序说:王佐曾经长年收集记录郡事,称为《琼台外记》。王佐、唐胄后来共同参与编修海南志书,但没有完成。后来唐胄自己续修完成书稿,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编纂完成《琼台志》,是现存世最早的海南地方志。
明正德《琼台志》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已经散佚,清代经学家阮元《广东通志·艺文略》曾称此书已佚。后来《海南岛史》的作者、日本学者小叶田淳也没有看到传世的明正德《琼台志》,而采用了“阮志”(《广东通志》)的记载。
直到后来才发现明正德《琼台志》还保存在浙江天一阁中,且缺卷二十二、二十三,卷四十三、四十四,合计缺四卷。后有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本影印,还有2013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此书才广泛地流传。
目前,存世最早的海南方志除明正德《琼台志》外,还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琼州府志》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儋州志》,合计三种明代海南方志存世。明万历《琼州府志》十二卷,最初也不为人所知,最后发现此书保存在日本东京国立国会图书馆里,也是孤本。此书经小叶田淳在其著作《海南岛史》中使用后为世人所知,今天已经有各种影印本流传。
明万历《儋州志》为儋州知州曾邦泰所修,儒学学正吴云鸾等人编纂,仅保存于日本尊经阁文库。199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其列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影印出版,此书才广为流传。
明代海南地方志的编纂超过以往历代,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编修得最多。据《广东通志》、明正德《琼台志》及其他文人著述中记,明代海南方志共29种。
但除了明正德《琼台志》等3部传世外,其余均佚。已佚方志书目如下:明《琼台府志》(成化十四年)12卷,明正德《琼台志》存其序文。明《珠崖录》(王佐纂),明嘉靖、清道光《广东通志》中存其书目。《琼台外纪》(王佐纂),明正德《琼台志》有征引。此外,还有钟芳所编的《崖州志略》,郑廷鹄所编的《琼志稿》等书,但是这些书全都没有保存到现在。
清代——海南方志存世最多,有最全海南方志丛书
清代是海南方志存世最多的时期,其最早编纂的海南地方志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琼州府志》,知府牛天宿在此书的序文中说:“稽琼之有志,昉自汉唐,下迄故明,司徒唐公、宪副戴公,虽尝修之,迨万历丙辰以后五十余年”。这里所说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所编纂的《琼州府志》,是最早的内容有组织、架构的著作,也就成为清代《府志》的范本。
在清代所编纂的本岛地方志中,小叶田淳依据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二《艺文略》以及其他各州县志的统计,发现本岛地方志数量众多,仅府、州县志,合计约有54种,其中《琼州府志》就有5种(4种存世)。清代海南的地方志,不仅表现在广域的琼州府的志书,而且进一步扩大为县级的志书,数量也大量增加。各县都有各自的志书。
海南现存最古的县志是清康熙八年的《乐会县志》,该书由林子兰修、陈宗琛纂,不分卷。岛内县志共44种,其中琼山县6种;文昌县5种;会同县4种;澄迈县5种;定安县4种;崖县3种,陵水县3种;乐会县4种,儋县2种;昌化县2种;万州志2种;临高县2种;感恩县2种。此外还有4种表明“已佚”者。当时的海南十三州县都有各自的志书,并多次修订,反映了清代海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情况。
清康熙到清光绪年间时期,都是中国全国性的地方志编纂高潮时期,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各地都在编纂各自的地方志,作为地方官员地方政绩的具体体现。上述的统计数字,应该还有脱漏,未来还可进一步挖掘清代海南地方志的修撰情况。
民国时期因海南社会动荡,修志的工作较前代有所减缓。民国时期,共有6个县7部县志问世,而且都是在抗战之前完成的。民国早期的海南地方志还是承袭了旧方志的传统与体例,比如民国《琼山县志》、民国《儋县志》,只是内容上记述到了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海南史志的编写,是伴随着该时期人们对海南岛的关注而形成转型的。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分别是《海南岛志》和《海南岛新志》。这两部地方志是新方志的代表,如《海南岛志》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前的方志所没有的内容,特别是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变化情况。此书的影响很大,在民国时期就出现了多个日文译本。
据《海南地方志丛刊》(2004年海南出版社版)目录所记载,丛书收录海南方志(含南海诸岛)约有78种(包括8种《广东通志》),包括了府志、州志、县志和乡土志等56种,以排印本问世,可以说是目前最全的海南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海南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收录海南方志17种,影印出版。
因地处偏远、保存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海南地方志印数不多,导致在世间少有传本,相信今后通过艰苦细致的挖掘工作,还会有更多存世海南方志重见天日,为绚烂的海南文化涂上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张兴吉,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