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庭农场养殖户面临诸多挑战,如“禁限养”政策、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以及市场的超级周期等,导致大量养殖户退出市场。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介绍,预计到2023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将超过68%,比2022年提升了约3个百分点。
天风证券在其研报《规模化“跃进”中的周期矛盾与成长机遇》中指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规模养殖主体具有独特的抗风险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和政策倾向性等属性。这些因素使得规模化养殖在行业危机中更具有脱困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养殖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
正是由于市场过度吹捧规模化,导致行业总是讨论“家庭农场是否应该存在”。很多养殖户认为提出这些议题的“所谓专家”并非身处农村,对农村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仅仅是凭空建议,导致了农村农民赖以生计的职业逐渐受到侵蚀。
当前,依然有很多专家坚持美国的“大规模化”养殖模式,然而我们必须直面我国农村日益突出的问题。据数据显示,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1269万人,而新增退出城镇就业人数达到767万人;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206万人,而新增退出城镇就业人数高达2048万人;2023年新增城镇就业1244万人,而新增退出城镇就业人数为143万人。这些数据凸显了城乡就业结构失衡的严重性。
从养猪规模化发展的脚步来看,2017年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仅为46.9%,但仅仅过了7年,养猪规模化率就达到了68%,提升比例超过21%!这意味着失去了21%的市场份额,可能导致数百上千万家庭农场退出市场。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将生猪规模化率提高到65%以上的目标。而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将“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这两个65%的目标并非巧合,这表明城镇化进程必须与生猪规模化的进程一致。理想情况下,农民自愿进入城镇生活,农业自然实现规模化。这种协调能够使得农村人口顺利转移到城市,从而实现双赢局面。
然而,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理想。我们就以生猪行业为例,2023年,生猪规模化已经达到了68%,而城镇化率仅为66.16%,相差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2%的农民既无法回到城市工作,也无法在农村生活中找到合适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以往,传统家庭养猪模式之所以主动退出,主要是因为机会成本的考量。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如果养猪收入无法与之竞争,养殖户就会选择退出。然而,当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城市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给农民,这导致许多农民不得不返乡参与农业生产,而养猪业是农村为数不多的重要产业之一,这导致了2023年很多农民进入养猪行业,这也是导致2023年猪价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不反对规模化,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规模化证明了一个国家发展的程度。想象一下,如果许多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其他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我反对的是过度规模化。当前城市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体面的工作岗位,而大企业却利用资本、政策等优势抢夺农民的饭碗,导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我们需要在推动规模化的同时,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避免过度规模化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