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100多年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青少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花朵和希望,国家的未来全靠他们来建设。
当然,让青少年成为栋梁之才的根本,无非就是受到优良的教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常见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外,通过文艺作品来熏陶和启迪青少年,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古往今来,人们都很看重文学作品对思想人格与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位优秀的老师,一盏明亮的灯塔,体现出来的价值不可估量,能引领阅读者走向人生的光明,思想道德得到极大的升华。
因此,作家,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家一定要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伟大的人格修养,笔下的文字要有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及人性的光辉和温度,才可以肩负起创作儿童文学的使命,否则,他即使名气再大,创作颇丰,也没有实际意义,相反,还会腐蚀和毒害许多青少年的思想,成为历史的罪人。
最近,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遭人诟病恰恰就是因为他主编的儿童读物里边,出现了多篇少儿不宜的文章。
1954年出生的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并且是中国唯一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儿童文学作家,此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如此多的头衔和职位让他一直在圈内备受瞩目。
曹文轩曾参与主编了《七色花》和《大语文》两套书,它们都是辅导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教材。
儿童文学的体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儿歌、寓言、童话、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等等,不管哪类体裁,在价值取向上,向来以通俗易懂,思想积极健康,内容活泼有趣,集教育性、趣味性、故事性、形象性、知识性为一体,是提升少儿在德育、智育、美育上的根本保证。
然而,曹文轩写进《七色花》和《大语文》里边的有些内容,非常粗俗露骨,并含有性暗示,硬生生把儿童文学写成了“小黄文”,完全是“少儿不宜”的文化垃圾。
《大语文》是一套系列教材,一共10本,在《像鹰学会飞翔》第36页里,有一首儿歌这样写道:
“姐儿生得漂漂的,
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怕怕的。”
在另一首儿歌里,曹文轩如此写道:
“小姑娘,快快长;长大了,跟连长;
有得吃,有得穿,还有花不完的现大洋……”
这样的儿歌,即使成年人看到也会感到耳红面赤,更不要说青少年看到它们的感触。
曹文轩啊曹文轩,你是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想必你的孙子已经读小学或者初中,不知道你的孙子会不会看到这首儿歌?
如果看到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会不会问:爷爷,你是在教育我自小要以“色眼”看世界,学做流氓吗?要自小学会等价交换、攀龙附凤,崇尚拜金主义吗?
如果真是这样,这是多么可耻、可悲、可恨。中华民族历来看重知书达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而曹文轩的这篇作品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教唆青少年自小数典忘祖,这又是什么居心?
如果初衷不是这样,曹文轩你能不能站出来给一个合理的解释。
作为文化名人,曹文轩不可能不知道“文化垃圾”的危害性,既然知道,为什么又要把这些堂而皇之地写进小学语文教材,不知多少青少年读到这首儿歌后,纯真的思想要受到多少玷污和毒害?
更要命的是,这样严重不符要求的儿童文学是怎么混进课本的,里边存在着怎样龌龊的勾当?希望有关部门一定要严查到底,还大家一个真相。
曹文轩的短篇小说《芦花鞋》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外读物里,这是一篇表达父亲对女儿疼爱之情的小说,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他的叙述和描写方式却很难让人接受,暴露出某些病态的倾向,甚至能感到他有刻意引导读者的嫌疑。
小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心里不知作何感想?
除了生产粗俗露骨的儿童文学之外,曹文轩还编造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外国人发明的。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被称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发明于战国时期,造纸术发明于东汉时期,火药发明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时期。它们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知道这个历史常识,然而,在曹文轩的笔下,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却成了外国人的创造。
在一本讲述四大发明的的课外书里,里边有这样的文字:
有一种说法,说火药是伯托尔德·施瓦茨发明的;印刷术是约翰·古登堡发明的;瓷器是约翰·伯特格尔发明的。
伯特格尔是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的宫廷炼金术士。
……
这样的文字完全是明目张胆地胡编乱造,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让人看后很恶心。
令人纳闷的是,曹文轩的文章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不由得让人对他的写作动机产生质疑,不少网友直言:这完全是一种文化渗透,意在让学生从小接受错误的历史,扭曲他们的三观。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太可怕了!
如今,关于人们列举的曹文轩的种种罪行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希望他能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等着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