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家族为东晋皇族,却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断北迁,使其舍弃皇族身份,进入北魏,甘为人臣,其中缘由值得探寻;而北迁途中所遭遇的种种,也是促进这个家族进入北魏并成为北魏大族的重要原因。
西晋末年,官员腐败不堪,酒池肉林,权臣相互倾轧,政局混乱;皇族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吞噬,导致八王之乱,使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混乱的中原形势,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趁虚而入,大肆掠夺,西晋皇族得以在南方延续。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在南北世族的拥护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史称东晋。
但东晋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南渡的侨姓士族与南方本土士族之间争权夺利;皇族内部的矛盾;皇族与士族、寒族的矛盾;使得东晋同样处于混乱之中。
东晋末年,司马氏家族甘愿放弃皇族身份北奔,由君变臣,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因素,要了解这一因素,就不得不分析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
司马氏家族内部矛盾在孝武帝即位之前,东晋的社会经济在王导的“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之下平稳发展,并陆续实行了土断制、度田收租制和禁止豪强霸占山泽等措施,百姓安居乐业,几乎能够做到家给人足。
后来的桓温、谢安继续了王导的经济措施,兴宁二年(364),桓温“大阅人户,严法禁”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由此,东晋前中期的经济在这样的经济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又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于是百姓安居乐业,“便自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同时,统治阶层无心收复北方领土,甘心苟安于南方,社会渐趋稳定。
东晋末年,这份和平繁荣并没有延续下去,反而催生了上层阶级的惰性。门阀制度下,世家大族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特权,其他阶层难以对其构成威胁,他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极尽奢华,聚敛无度;世族子弟在门荫制度下入仕,身居高位却“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
高门子弟不学无术,即使没有相匹配的能力,也能高官厚禄,例如:谢安明知谢万没有军事才能,但依然让他担任北府兵将领;面对其他有政治军事才能的门第低微的子弟,他们非但不惜其才,反而因其门第极尽排挤、打压,例如范宁、徐邈。
孝武帝即位后,为了抓住世族人才凋零,势力渐弱这一契机,打破门阀政治的格局加强司马氏皇室权利,于是将朝政委托于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使其取代谢安的地位,以巩固司马氏的皇权,同时,还提携其他依附于皇权的社会阶层与势力。
太元五年(380)任命时为骠骑将军、琅玡王的司马道子为司徒,三年后,“九月,诏司徒、琅玡王道子录尚书六条事。”
又两年后,任道子为“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卫府文武,一以配骠骑府”。至此,司马道子完全取代谢安地位,一时风头无两,权倾朝野。
随着司马道子手握权利增大,其专权野心日渐显露,弄权也愈加严重;他亲近小人,如:王国宝、赵牙、茹千秋等人,赵牙、茹千秋都是一介寒人,但二人却极尽贿赂谄媚之能而受到司马道子的重用。
他们“用度奢侈,下不堪命”,司马道子及其党羽如此专权乱政,上使朝廷政刑谬乱,下致人民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司马道子的行为,引起其他官员的不满,中书郎范宁向孝武帝上书陈述司马道子所为,并要求贬黜他。
另外,司马道子常在酒后做出失礼之事,如此种种,“帝益不平,而逼于太妃,无所废黜”,孝武帝虽对司马道子心生不满,但也并未对他有所惩罚,原因在于,二人一母同胞,同为皇太妃李陵容所生,孝武帝因太妃之故没有废黜他。
虽然兄弟二人的矛盾有太妃出面调和、规劝,但司马道子仍然不思悔改,一次,孝武帝去到司马道子府中,看到他府上修建豪华的山林水池,不禁出言规劝:“修饰太过,非示天下以俭”,司马道子听后并未有所收敛,甚至变本加厉。
孝武帝不能直接废黜司马道子,便只能借助其他势力来制约道子的权利,“出王恭为兗州,殷仲堪为荆州,王珣为仆射,王雅为太子少傅”,司马道子也不甘示弱,他起用王国宝堂弟王绪为心腹,升王国宝为中书令、中领军,“由是朋党竞扇,友爱道尽”。
二人之间的矛盾,是兄弟君臣之间的主相之争,他们之间的争斗,具体体现在太原王氏之中。
帝党一派的王恭与相党一派的王国宝同为太原王氏一族,属于不同的分支,“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王恭是孝武定王皇后的兄长,光禄大夫王蕴的儿子;王国宝则是司马道子妃家王坦之之子,“从妹为会稽王道子妃”。
帝相之间的矛盾,通过后妃,衍生为王氏家族内部的争斗,其代表人物为帝党王恭、相党王忱。
太元十四年(389)六月,荆州刺史桓石民死,次年二月,青、兖二州刺史谯王司马恬死,这两个空缺的重要位置成为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的争夺目标。
司马氏家族与世族的斗争孝武帝死后,晋安帝继位,晋安帝智力残疾,司马道子父子掌权;原帝党众人对司马道子愈加不满,由于没有了孝武帝的制约,这种不满终究演变为军事行为。
司马道子执政,宠信王国宝等弄权之人,这引起青兖二州刺史王恭的不满,遂在王国宝劝司马道子削弱方镇势力之时,在桓玄的挑拨下,联合殷仲堪,出兵讨伐王国宝,王恭带领的京口北府军团实力强劲,司马道子一派处于劣势,遂杀王国宝、王绪兄弟平息此事。
此后,司马道子因畏惧王恭的势力,便重用司马尚之、司马休之兄弟,并接受了司马尚之的建议“藩伯强盛,宰相权轻,宜密树置,以自藩卫。”
但却因此损害了豫州刺史庾楷的利益,庾楷遂劝说王恭再次起兵,于是隆安二年(398),王恭联合桓玄、殷仲堪、庾楷、杨佺期起兵讨伐司马尚之,但由于王恭部下刘牢之被司马元显说服而叛变,并率军支援京师,此次起兵以王恭被杀,桓玄、杨佺期退居蔡洲告终。
为了瓦解桓玄、殷仲堪、杨佺期的同盟,司马道子任命桓玄与杨佺期分别担任江州雍州刺史,殷仲堪却被贬为广州刺史,此举非但没有使三方势力自相残杀,反而三方联合起来不接受诏令,并请求“申理王恭,求诛刘牢之、谯王尚之等”,这让司马道子十分忌惮,只得下令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
三人虽然在对抗朝廷时结为同盟,但三人之间也存在着斗争,并以桓玄的胜出结束;荆州、雍州尽归桓玄的统辖之下。
桓玄势力坐大,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愈加不安,遂免奴为客,以充兵役,以强大自己的兵力,由此引起农民起义,桓玄趁孙恩集团叛乱之时,“树用腹心,兵马日盛”,并多次请求起兵镇压起义,但是司马元显担心其起兵后不受控制遂拒绝。
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以北府兵统帅刘牢之为先锋,但刘牢之在桓玄的劝说下,背叛了司马元显,桓玄一路东下进入京城,杀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及其心腹司马尚之等人。
司马氏家族与次等士族的斗争孝武帝为了强化皇权,削弱门阀士族力量,除了启用宗室成员外,还大量任用门第低的次等士族以及出生低微的寒人。
这个群体对门阀士族具有天生的敌意,然而自身实力又较弱,所以对皇权非常依赖,利于皇室掌控。
并且由于出生低微,一旦得到出头的机会便会不遗余力地展示其才能,以求得到重用,所以,相比于门阀士族人才凋零的现状,这个群体中能人辈出,其能力不容小觑。
为了压制门阀士族,孝武帝与司马道子会给予他们一定的官职、权利以作牵制之用,他们对皇室的忠诚度也极高,因而深受皇室信任。
例如徐邈,出身次等士族,得到孝武帝的拔擢,对皇权非常忠诚,还常从中调和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的关系,因而司马道子也非常敬重他。
孝武帝信任徐邈,甚至让他参与政治决策,晋书中形容他:“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虽然他们是皇权对付世家大族的工具,与皇权立场一致,但是随着桓玄颠覆司马氏政权后,他们的立场逐渐有了变化,其中代表便是刘裕。
刘裕的在掌握了东晋政府实际大权后,便开始清除异己,首当其冲的便是跟他同样具有威望的刘毅及其亲信,以及有谋反之心的诸葛长民兄弟三人。
此后,对刘裕具有威胁的就是司马氏了,许多司马氏宗室有名望之人被刘裕杀害,一部分为了免于杀身之祸而逃往他地,刘裕对司马氏一族的驱逐详见下文“北迁人员”部分。
司马氏宗室中对刘裕构成威胁之人或被杀或被驱逐,东晋司马氏已经没有人可以担当大任,东晋王朝只剩一个空壳。
终于,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司马德文被降封为零陵王,东晋就此灭亡。
东晋末,皇族与世家大族腐败奢靡;并且,在司马氏皇族与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各家族之间的混战中,各方势力对士兵的需求以及军费的开支随着战争的爆发而逐渐扩大,这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需求,终将转移到广大百姓身上,使人民的生活愈加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