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零八将里,综合武艺最高强的或许不是武松,但论实战能力,武松能排进前五,就因为他在景阳冈缔造了徒手打虎的神迹。
也正因为作者赋予了武松最多的笔墨,以至于这个角色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武松剧照)
这描述如何不是“主角”?书中就没有哪位好汉的赞诗比得过武松,足见作者对他的偏爱。
可为何就连武松这般英雄汉最终也落得断臂之后郁郁而终的结局?
一、武松打虎
说武松是英雄汉,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武松的英雄之名从来都不是单独出现的,一定要加上“打虎”二字,才成立。
比如武松初登场时,他就亲口提到过这么一段经历:“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今已一年有馀。后来打听得那厮却不曾死,救得活了。”
说白了,曾经的他就是个混混一般的角色,仗着自己有些本领就耀武扬威,还失手“打死”了人,这才不得已逃离老家,投奔柴进。
不过无论如何,他打虎的经历确实堪称传奇。
书中只道是:“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去迎虎如岩倾。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爬处成泥坑。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鲜血染。秽污腥风满松林,散乱毛须坠山奄。近看千均势未休,远观八面威风敛。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何况武松还是在醉酒的前提下,人家是酒壮怂人胆,武松却向来不怂,此时那猛虎在他面前,反倒像是猎物一般。
着实是英勇,不过他可不是梁山之上唯一的“打虎英雄”。
二、李逵打虎
原著第四十三回中,李逵接老母亲上梁山,途径沂岭,其母口渴难耐,于是李逵便去寻水,哪料归来之时,其母已命丧虎口。
见母亲被吃,李逵瞬间暴怒,直奔那虎穴,誓要杀了那几条大虫。
接着书中只道:“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勾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李逵剧照)
尽管李逵杀虎用了兵器,比起武松徒手打虎还是稍显逊色了一些,但道理很简单,若是给你两把刀,你敢面对猛虎吗?何况李逵面对的是四只虎,哪怕其中两只是幼虎,那反倒容易激起母老虎的保护欲。
所以李逵此战的含金量也不低。
三、二解打虎
除了武松和李逵之外,其实梁山之上还有两位打虎英雄,他们就是“两头蛇”解珍以及“双尾蝎”解宝这对兄弟。
书中只道:“两个到第三日夜,伏至四更时分,不觉身体困倦,两个背厮靠着且睡。未曾合眼,忽听得窝弓发响。两个跳将起来,拿了钢叉,四下里看时,只见一个大虫,中了药箭,在那地上滚。两个拈着钢叉向前来。那大虫见了人来,带着箭便走。两个追将向前去,不到半山里时,药力透来,那大虫当不住,吼了一声,骨渌渌滚将下山去了。”
(解珍、解宝剧照)
与李逵一样,他们打虎的过程也是用了兵器的,作为猎户,他们对抗猛兽的经验是比李逵、武松要多的,所以打虎的过程十分顺利,看起来波澜不惊。
所以李逵、解珍、解宝的经历与武松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你看这四位打虎英雄都是被谁救下来的就懂了。
四、打虎英雄被虎救
武松在当初落难之时,被押送到了孟州,结果被那孟州小管营施恩给保下。
施恩待武松不薄,当然,他也不是纯粹的热心肠,他是有心让武松替自己教训那蒋门神,抢回他的快活林酒家,而这施恩的外号叫“金眼彪”,所谓的“彪”其实就是幼虎。
(施恩剧照)
接着看李逵,后来的他也一度落难,被“青眼虎”李云押送,而此时那朱富却凭借自己与李云的师徒关系而救下了李逵,那朱富的外号是“笑面虎”。
再看解珍、解宝两兄弟,他们打虎之后被陷害入囚,于是顾大嫂联合丈夫孙新、弟弟乐和等人救出了解家兄弟,而那顾大嫂的外号恰好又叫“母大虫”,所谓的“大虫”,也就是老虎的意思。
你说一次没什么,两次是巧合,三次呢?那多半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了吧?
四位打虎英雄都有被“虎”救下的经历,作者为何要这写这样的“巧合”?
其实你细品原著就不难发现,他们打的虎,不是真正的祸害,真正的祸害,其实是他们自己。
(顾大嫂剧照)
这帮所谓的梁山好汉哪一个不是身负罪孽之人?李逵就不用多说了,那顾大嫂后来还杀了善待她的祝家庄女眷呢,简直就是蛇蝎妇人。
至于武松,他在蜈蚣岭杀那无辜道童的时候可算是“英雄”?
说白了,他们都不过是一帮生存于乱世的狠人罢了,甚至可以说他们才是祸害天下的“虎”,因此作者赋予他们凄凉的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可以说他让武松只是断了一臂,都算是对这位“主角”的优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