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15年了,但"鸟巢"依然是北京最引人注目的地标之一。
这个耗资34亿元建造的庞然大物,每年仅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元。
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样一个"吞金兽",真的值得吗?它到底回本了没有?
其实,鸟巢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场,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一个国家的名片。
但是,符号化的意义能否抵消高昂的成本?
要真正理解鸟巢的意义,我们需要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1年。
那一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刻,整个中国沸腾了。
街头巷尾,人们欢呼雀跃;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的举办权,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
要知道,彼时的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处于融入国际社会的关键时期。
奥运会的举办权,无疑是一张闪亮的名片,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现代化、开放的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应运而生:建造一个世界级的体育场,作为奥运会的主会场。
这个体育场的要求可不低,它不仅要功能齐全,能够满足奥运会的各项需求,还要有独特的设计,能够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新地标。
换句话说,它要成为中国实力和创新的象征。
2003年,经过激烈的国际设计竞赛,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的方案最终胜出。
他们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交错的钢结构像一个巨大的鸟巢,既现代又充满东方韵味,这个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理念与现代建筑技术,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鸟巢"这个昵称也随之不胫而走,最终成为了这座体育场的代名词。
然而,创新往往伴随着挑战,鸟巢的建设过程并不像它的外表那样光鲜亮丽,复杂的结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难题。
那些交错的钢梁,每一根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根是完全相同的,这不仅增加了设计和制造的难度,也大大提高了建造成本。
最初鸟巢的预计造价是20亿元,但随着工程的推进,这个数字不断攀升,最终当尘埃落定时,实际花费达到了惊人的34亿元。
这个数字一出,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有人担心这样的投入能否得到回报。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成本,还要看到价值。
鸟巢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一届奥运会,更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和雄心。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鸟巢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软实力提升,它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象征,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国际媒体报道北京时,鸟巢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背景,从这个角度来看,34亿元的投入似乎也并非那么难以接受了。
然而,问题并未就此解决。奥运会的火炬熄灭后,鸟巢该何去何从?这笔巨额投资能否得到持续的回报?
奥运会结束后,鸟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避免成为"白象"——那种耗资巨大但使用率低下的建筑。
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面临这个问题,比如雅典和里约热内卢,他们的奥运场馆在赛后很快就变成了废墟。
但北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重新对外开放的头几年,鸟巢就迎来了超过1300万的参观者,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咋舌!
想想看,这相当于每天都有上万人踏入鸟巢,感受它的魅力,门票收入自然也是相当可观,为鸟巢的运营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但鸟巢的管理者们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深知,要让这个"巨人"真正活起来,还得发挥它作为顶级体育场馆的优势。
于是,我们看到鸟巢频繁出现在各种重大赛事的新闻中。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到中国足球超级杯,鸟巢的草坪上总是星光熠熠,这些赛事不仅为鸟巢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们让鸟巢保持了作为世界级体育场馆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鸟巢的创新并未止步于此,2017年,它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尝试 - 电子竞技。
那一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在鸟巢举行,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
要知道,电竞在很多人眼中还是"小众"运动,能否撑得起鸟巢这个大场面,很多人心里都打鼓。
然而,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多么明智。
这场比赛吸引了全球数亿观众的关注,鸟巢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更重要的是,这次尝试让鸟巢在年轻人中重新焕发了活力。
它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奥运遗产",而是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圣地"。
然而,真正让鸟巢"活"起来的,是它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大胆尝试,2009年,鸟巢开始涉足演唱会市场,这一决定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想象一下,在这个可容纳近10万人的巨型"鸟巢"中欣赏演唱会,那种震撼感是其他场地难以比拟的。
据悉,鸟巢每次承办大型演唱会,都能收取高达300万元的场地租金,这笔收入,可以说是为鸟巢的经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回顾鸟巢的这些年,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成功离不开管理者们的开放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他们没有固守传统,而是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那么,经过这些年的运营,鸟巢到底回本了没有?让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
据公开数据显示,鸟巢每年的经营收入超过3.2亿元。
即使扣除8000万元的年度维护费用,每年仍有2.4亿元左右的净收入。
按这个速度,理论上10-15年就可以收回34亿元的建设成本。
事实上,截至2023年,鸟巢的累计收入已经超过了50亿元,这意味着,从纯经济角度来看,鸟巢不仅已经收回了成本,还实现了盈利。
鸟巢的成功运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其他大型场馆的管理者来说。
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体育场馆,对于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运营也有借鉴意义。
比如,我们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是否也可以借鉴鸟巢的经验,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运营模式?
回顾鸟巢的16年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简单的体育场馆的定位,它是中国现代化的象征,是北京城市形象的名片,更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运营案例。
34亿元的投资,8000万元的年度维护费,这些数字曾经让人望而生畏。
但今天的鸟巢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和持续的创新,即使是超大型场馆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鸟巢还将继续面临挑战。
但我相信,只要保持开放创新的态度,继续平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鸟巢就能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成为中国软实力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参考来源:
海外网:《鸟巢投资35亿奥运后空置一年 维护费近2亿》
北京日报客户端:《奥运场馆各自探索赛后运营之道,鸟巢很忙,档期已拍到2021年》
新京报:《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鸟巢一天租金300万》
多一点黄国伦大哥这样的有梦想的大哥去包场,不要几年,赚的钱又能修一座鸟巢了。
你扯这个话题想表达什么?
运营不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