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地区,有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它的名字叫做塔克拉玛干,在维语中意为"进得去,出不来"。这片沙漠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江苏省的大小,是中国最大,也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这里地表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至3400毫米。夏季酷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冬季寒冷,夜间气温有时会降到零下。
沙漠中沙丘绵延起伏,风起时黄沙漫天,沙丘高度可达200至300米。正所谓"不到塔克拉玛干,不知中国之大",这片沙漠以其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
然而,就在这片"死亡之海"的腹地,却坐落着一座名为塔中的小城。塔中地处沙漠中心,东西距离均约30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城在沙漠心"。
2015年,塔中镇由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析置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一座常住人口近2万的现代化城镇,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在沙漠深处的城市。
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建立一座城镇呢?原来,塔中的建立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全面展开,塔中油田的发现让这片沙漠腹地一跃成为石油工人的聚集地。一代代石油人来到这里,从零开始,艰苦创业,塔中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塔中镇的城市面貌与生活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塔中,你会发现这座沙漠中的城市虽然不大,但却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这里有中国唯一一座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加油站,不远处就是几家简陋却温馨的小旅馆,专门接待过往的货车司机和偶尔到访的游客。
街上有几家川菜馆和东北饺子馆,让远道而来的石油工人也能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镇子边上还有几家汽车修理店,随时为来往的车辆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
塔中镇上常住的近2万人中,90%以上都是石油系统的职工及其家属。他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怀揣着石油人的使命和责任,来到这片沙漠深处工作和生活。
这里的石油工人每年都要向祖国奉献上百万吨的石油,而塔中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塔中地处干旱的沙漠腹地,水源极为宝贵,生活用水的供给是一大难题。然而,当地人却巧妙地利用了沙漠下的地下水资源。沿着530公里长的沙漠公路,每隔3到4公里就有一口水井。
这些水井不仅为公路两旁的防护林提供灌溉,也为塔中镇的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正所谓"沙漠水窖天上来",塔中人就是凭借着这些水井,在茫茫沙海中开创出一片绿洲。
塔中的意义和启示塔中的存在,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实力的一个缩影。在这片"死亡之海"中建立起一座现代化城镇,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更需要前无古人的勇气和魄力。
从修建沙漠公路到铺设输油管线,从钻探油井到建设城镇,塔中的每一寸土地都凝结着中国建设者的心血。
这座沙漠之城的崛起,见证了我国基建能力的日益增强,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塔中也是人类战胜自然挑战的一个象征。沙漠环境恶劣,高温缺水,风沙肆虐,但塔中人却能够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扎根生存,建立家园。
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绿洲,用智慧和勇气开创出一座城市,昭示了人类掌控自然、改造环境的无穷力量。塔中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此外,塔中还是石油工人奉献精神的一个缩影。数十年来,无数石油人远离家乡,来到这片沙海深处工作和生活。
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塔中的辉煌。他们是新时代的"铁人",是祖国能源事业的开拓者和守护者。塔中精神,已经成为石油行业的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而不懈奋斗。
尽管塔中地处偏僻,鲜为人知,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和启示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领悟。
这座城市见证了人们同沙漠抗争的不屈斗志,展现了现代文明在恶劣环境中扎根发芽的勃勃生机,也诠释了石油工人"宝镜烂,终不悔"的献身情怀。
走进塔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塔克拉玛干的雄奇壮美,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奋斗的价值。这片"死亡之海"中的生命绿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去探寻,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