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古建筑,那这四个朝代的木建筑,一定要去看看!

虫洞看文化 2024-03-19 20:39:26

一位建筑史专家说:

“中国古建筑,精华全在唐宋辽金建筑。”

1931~1937年,梁思成第一次去山西,便在惊叹中无法自拔。

站在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辽代华严寺、善化寺前,他无数次感到穿越回千年。

建筑的巨大体量,让他感到自我的渺小,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在应县木塔,为了画一幅建筑图,他在没有任何保护下,顶着风,独自爬上67米高的塔顶。

北京也有很多古建筑,天坛、故宫、颐和园,个个都是皇家建筑,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可梁思成却独赞山西古建筑。

除了要找到中国最古老木建筑的夙愿,山西的唐宋辽金建筑,到底为何深深吸引着梁思成?

1.从文化上看

看古建筑,一看历史文化艺术,二看技术。

历史文化艺术,可以算一类,都属文化。

从中国角度看,它属于“道”。《道德经》里说:

“道可道,非常道”。

究竟什么是道,玄而又玄,在术之上。

从西方角度看,它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教养、文化、智慧等有关。

但不管东西方如何看,有一点相同,那就都属于精神层面的。

直到今天,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也比比皆是,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去谈精神,的确有些空中楼阁。

古时玩得起诗词歌赋、书写作画的,基本都是达官显贵,而非老百姓。

文化与科技不同,越是悠久,越是价值高。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而经济与科技都很发达的美国,有个他们一直想恶补的,就是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一种缩影,它很特殊。

从建房子(制作上)看,它包含了很多技术,高校里“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专门讲建房子的技术。这在其他设计门类里是独一例。

可从外观(造型)来看,它又与艺术、审美、历史、文化等有关。高校里“建筑学”专业,更侧重于艺术与文化。

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如何去欣赏历朝历代的古建筑?

要想看到最精彩的木建筑,那一定要到文化发展的顶峰时代去找。

中国文化发展有几个巅峰时期。

汉代是一个,汉字、汉服、汉语、汉族,汉朝已经将中国文化推至一个高峰。

可惜,之后分分合合,各种战乱,如今存留下的木建筑,已经没有汉代的了。

到了唐代,唐代的大气恢宏、雄伟气势,同样反映在木建筑里。

而现存的三个半唐代建筑,尤其是五台山佛光寺,去过的人无不惊叹。大唐盛世的恢宏,仅是一座建筑,就显露无疑。

到了宋代,又是一次文化巅峰。

宋代GDP占了世界的60%,大唐盛世积累下的财富,使宋代国库里有了钱。宋代的陶瓷,书画,都发展到了巅峰。

而建筑,也是同样。

宋代建筑延续了唐风的大气,又加入了宋代的秀美,宋代建筑可说在各方面都已成熟。

南宋时期,与南宋对峙的北方辽金时期,南宋建筑沿用唐风、吸收宋风的同时,又融入了辽金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文化碰撞后,融入在建筑中,极有特色。

只可惜,而到了元代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曾经中国的世界领先地位,在西方工业革命、大航海发展后,迅速被超越。

文化同社会步调一致。

这让明清的古建筑,纵使留下的数量,远超元代之前的,可精彩程度,却大打折扣。

从文化层面看,看唐宋辽金的木建筑,便能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

2.从技术层面上看

技术与文化很不一样。文化恋旧,技术喜新。

从技术上看,宋代已经将建造技术发展到了顶峰。

北宋时,中国建筑第一书《营造法式》正式出版。这本书相当于当时的建筑施工标准手册。

到了明清时期,建房子一直沿用《营造法式》的规范,只可惜更多的是效仿,是沿用,是各种限制的增多,而非创新。

技术就像牙牙学语的婴儿,如春天的草木,发展成长,欣欣向荣。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技术总会将旧技术拍在沙滩上。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人人都不愿意再用以前的普通手机了。

建筑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样。人们从搭建茅草屋为居,到用土坯等材料盖房子,再到发展出木结构,不用一个钉子,便能搭建起木头房子。

榫卯技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里,就已经发现。随后不断发展。

一直到能用木头搭建出几十米高的建筑,这些都是一代代技术更替的结果。

但建筑技术的顶峰,就在宋代。

如今保存下的宋代建筑,如正定隆兴寺、宁波保国寺,都是《营造法式》的活标本,都可以看到与《营造法式》吻合的做法。

在与南宋相对的辽金时期,辽代发明了“减柱法”建造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大殿内的柱子,使室内空间更宽敞。

可惜在这之后,尤其到了明清,一些建造技术,并没有更多创新,反而日渐失传。

直到今天,面对应县木塔,塔身已经倾斜明显的状况,专家们只能频频摇头。

因为落架大修是不可能了,50多种斗拱做法,零件一旦拆下来,基本是装不上去,因为已经找不到精通工艺的木匠了。

从技术层面看,看唐宋辽金木建筑的技艺,便能看到中国古代木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

3.从审美上看

审美这事非常主观,有人喜欢唐代的恢宏大气,有人喜欢宋代的秀美纤细,有人喜欢清代的镶金贴银;有人喜欢简洁现代,有人喜欢繁琐复古。

但有一点,自古至今,没有变过。那就是国家重视的,领导重视的,就会大发展。

1000年前的宋代,宋代审美达到巅峰,与一位皇帝分不开。

那就是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赵佶。他被称为“被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

虽然宋徽宗治国实在不擅长,可对书画、音乐等艺术,样样精通,从小就酷爱。

他的瘦金体书法,在书法史上无可复制;他的绘画,同样也是艺术家级别。

国家没治理好,可却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这不得不说,就凭这一点,在古代皇帝里,他绝对也是一位贡献极大者。

艺术都是'烧钱"的。

当了皇帝,宋徽宗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好,不惜人力、物力与财力。

为了玩“石”,他找人专门在南方找奇石,运到北京,这才有了“花石纲”事件,惹怒民愤。

为了玩“书画”,他专门成立了宣和画院(国家画院),网罗天下人才,培养宫廷画师,他兼任院长。

在重文轻理的古代,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国家画院的画师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两院院士,绝对代表着专业权威,地位很高。

张择端、王希孟,都是国家画院的画师。宋徽宗天天与他们“切磋技艺”,这才促成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种高份量级的传世作品。

宋徽宗的艺术品味,至今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

皇帝“以身作则”,整个国家的艺术品味能差吗?

估计在宋代,不懂艺术,没有艺术品味,想走仕途路线,都选不上。

就算到了清代乾隆时期,乾隆也很喜欢艺术,大力收藏各种书画作品,还是“盖章狂魔”,盖各种收藏章。可他的艺术造诣,远不及宋徽宗。

再加上清朝打击文人,比如不允许文人创作壁画、陶瓷等,只允许工匠来制作。

这让清代的艺术,少了一些审美,多了很多匠气,也因此一直被后人说“色彩艳俗、匠气有余”,总体就是格调不高。

建筑也是一样。如今,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明清建筑,它们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价值。

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远比不上唐宋辽金时期。那种繁复、装饰堆砌、品味不高的格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土豪。

从审美层面看,看唐宋辽金木建筑,便能看到中国古建筑的审美巅峰。

总结

中国元代以前的古建筑,72.6%都在山西。

也因此,山西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唐宋辽金古建筑,即便是一座不大的小庙,如今也是千年瑰宝。

它们不只是年代久远,历史价值高,更在于它们代表着中国古建筑的审美巅峰。

在审美上,唐宋辽金古建筑与现代审美更接近,简洁、抽象、大气、秀美,远非明清建筑的雕梁画栋,过度装修所能及。

喜欢古建筑的朋友,想看中国古建筑的精华,那唐宋辽金的古建筑,一定要去看看!

0 阅读:0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