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昔日的“猪茅”,牧原股份在经历了漫长的猪周期的低谷后,似乎终于迎来了它的曙光。不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行业中,牧原股份的未来,就像戈多一样,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盼望已久的猪企们终于等来了一场上行周期。
7月10日晚间,昔日“猪茅”牧原股份披露了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上半年可实现归母净利润7亿至9亿元,同比增长125.19%至132.38%。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归母净利润亏损了23.79亿元,若以此计算,牧原股份第二季度至少实现了约3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牧原股份表示,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生猪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上升,且生猪养殖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
春江水暖,市场先知。今年以来,牧原股份涨幅已达6.67%,最高涨幅一度超18%,远超市场平均表现。
不过,经过这一漫长的猪周期,牧原股份已经伤痕累累,即使二季度盈利超30亿元,也无法充分治愈内伤。
从2020年起,公司就开始大量借钱,并分别在2020年4月、2021年9月、2024年1月分别发布关于累计新增借款超过上年末净资产20%的公告。
受此影响,牧原股份面临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这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总计达到556亿元,而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4亿元。在这194亿元中,有57亿元是受限资金。
这或说明,尽管生猪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但牧原股份能否重新成为市场追捧的“猪茅”,尚需时间的检验。
剩者为王
自2006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4个猪周期,每一轮猪周期分为上涨期和下跌期,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大约要经历3到4年。
时间来到2018年,彼时,非洲猪瘟导致的猪价疯涨促使各路人马纷纷杀入养猪业,而养猪行业的二三线企业们,更是快速融资上杠杆,拼命扩产能……无序扩张之下,养猪业又一次进入寒冬。
从2021年开始,猪肉价格急转直下,虽然2022年5月生猪价格见底回升,但在2022年10月后,猪肉价格再次开始下跌,生猪销售价格一路降至14元/公斤左右,已经低破了养殖成本线。
这也导致生猪养殖企业陷入严重亏损境地,2022年,正邦集团突发债务暴雷,随后被债权人申请重整,拉开了本轮猪周期“高危”猪企排队进ICU的序幕。2023年天邦食品和傲农生物也发生债务危机,前者主动向法院申请重整,而后者被债权人申请重整。
据公开财报统计数据,2023年26家上市猪企共实现营收6573.16亿元,同比降2.89%;合计净利润-149.15亿元,同比降242.94%。
然而,随着猪肉价格的逐步回升,似乎预示着“史上最长亏损年”即将画上句号。此外,如果猪价的下行周期真的出现了逆转,那么在这场波动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可能会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增长潜力。
从价格上看,国内生猪价格从4月初的15元/公斤,一度涨至6月12日的19.1元/公斤,据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6月猪肉价格相比5月上涨11.4%。进入七月,猪价仍保持上升趋势,截至7月10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4.34元/公斤。
受此影响,养猪企业也在加速回血。
7月10日晚间,猪企“龙头”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公司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预计为7亿元至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7.79亿元。
事实上,2024年一季度,牧原股份亏损达23.79亿元,结合上半年公司实现扭亏可以计算,二季度该公司盈利预计可达30亿元以上。
具体来看,6月份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7.73元/公斤,环比上升14.24%,同比上升28.29%。整个2024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累计销售生猪3238.8万头,累计销售收入分别为560.22亿元,两项数据均有所增长。
此外,养殖成本的下降也是牧原股份扭亏为盈的重要原因。据该公司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2024年6月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为14元/kg,相比5月下降了0.3元/kg左右,其中料价下降与生产成绩改善对成本下降的影响各占一半,并且牧原股份表示,到2024年底,公司有信心实现13元/kg的成本目标。
除了牧原股份外,当前已有多家猪企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
就在牧原股份披露数据的同一日,唐人神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万元-600万元,同比扭亏,一季度亏损1.98亿元,二季度单季盈利或超2亿元。
此外,上半年实现盈利的还有京基智农、ST天邦、神农集团和唐人神。神农集团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至1.28亿元,同比扭亏。
与此同时,即使那些上半年没有实现盈利的猪企,其业绩也同比大幅减亏。比如,新希望、新五丰、巨星农牧、大北农等猪企。其中,新希望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2亿元,同比减亏59.77%,二季度单季盈利预计约7.5亿元。
对此,国金证券指出,目前行业内有能力大量补充产能的主体较少,所以随着周期的持续上行,成本端控制优秀且能持续扩张的优质企业将实现较好盈利。
资本“加注”反转预期
在有效市场假设下,股价像是“晴雨表”往往提前反映业绩情况。
随着生猪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迎来业绩“拐点”的牧原股份也受到了资本的再度“追捧”。今年以来,牧原股份涨幅已达6.67%,最高涨幅一度超过18%(年初至5月中旬),远超市场平均表现。
那么谁吃到了牧原股份这次的涨幅呢?
据牧原股份公告显示,在底部区间,该公司董事、监事等管理人员频频增持。其中,其他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管理、技术、业务人员委托设立的信托计划共增持牧原股份3041.39万股,均价约为39.39元/股,截至7月10日,该信托计划增持部分已获得了约1.44亿元的“浮盈”。
此外,公司实控人秦牧原也耗资3.5亿元增持了906.41万股,均价约为38.61元/股,同样是截至7月10日,秦牧原增持的这部分股票已获得了约4985万元的“浮盈”。
除了公司管理层外,外部的资本也开始“加注”牧原股份。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持股机构数量达到了261家,较2023年一季度增加了128家,持股总量也较去年一季度增加了1.32亿股。其中,代表“北向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在一季度增持股份最多,为1290.66万股。
当然,在众多加仓牧原股份的资本中,被誉为“超级牛散”的孙惠刚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
从其加注牧原股份的过程来看,孙惠刚第一次被披露持有牧原股份股权是在2021年牧原股份的年报中,21年末其持有约5012.12万股,占总股本1.41%的比例,新晋成为牧原股份的第六大股东。
之后孙惠刚在2022年前三季度持续增持,持股数来到6274.37万股,期间股价并无较大波动。
不过,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下跌,2022年10月牧原股份的股价也持续下探,跌超15%后股价才逐渐企稳,在此期间,孙惠刚减持约30万股。
随着今年一季度牧原股份股价进入盘整期,孙惠刚又开始了大幅加仓,2023年第一个季度增持约2129.27万股,持股数上升至8373.64万股。
此后的三个季度,孙惠刚继续加仓51.79万股、100.80万股、42.12万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孙惠刚共持有牧原股份8568.3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2.34%,已经成为牧原股份第四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牧原股份,生猪行业其他龙头公司也获得了资金加注。
比如,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神农集团,在2024第一季度获得了招商景气优选股票、嘉实农业产业股票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零零五组合的加仓。
此外,上半年同样扭亏的唐人神更是获得了摩根健康品质生活混合、富国消费主题混合等6家基金的加仓。
猪周期迎来曙光?
虽然第二季度牧原股份已经实现了超30亿元的净利润,但这并不代表牧原股份已经回到了过去的“好日子”。
从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经过这一次漫长的下行周期,当前的牧原股份已经“伤痕累累”。
与科技企业轻资产运营方式不同,生猪养殖是重资产行业,所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必然要投入更多的资本。2018年,牧原股份固定资产仅为135.4亿元,而2023年底,公司固定资产已飙升至1122亿元。
为了维持规模优势,从2020年起,牧原股份就开始大量借钱,并分别在2020年4月、2021年9月分别发布关于累计新增借款超过上年末净资产20%的公告。
在猪价上行周期,这种生产方式将会带来规模效应,但当猪价转而向下,重资产无疑会给公司造成更重的负担。
时间来到2023年末,牧原股份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310.7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2.11%,较上一年末增加 7.75个百分点。
以牧原股份综合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以及其他应付款中借款本息来计算,牧原股份期末带息负债金额达到765.5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超过170亿元。而牧原股份为高额债务支付了32.39亿元的利息费用。
更为关键的是,牧原股份的“流动性风险”更加凸显。2023年末,牧原股份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合计556亿,而期末现金只有194亿。这货币资金194亿,其中还有受限资金57亿,远不够未来一年需要偿还的债务。
事实上,秦英林此前就曾提出过一个经典理论:“猪就是企业的现金流”。认为牧原股份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无论是猪肉存货还是饲料等生产性物资,必要时可作为公司短期偿债的资金来源。
不过,当前的生猪养殖行业仍在缓慢复苏当中,是否能反弹犹未可知。
有观点认为,短期内猪肉消费处于淡季,消费需求不支撑价格过快持续上涨,从供给基本面来看,猪肉供给充裕特征没有改变,因此猪价上涨空间不大。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也表示:“在今年能繁母猪不断恢复的情况下,四季度生猪供应量或陆续增加,对行情有利空影响。虽然需求旺季来临,但养殖户传统出栏时间较为集中,供应增加或较集中,需求增加则相对分散,因此猪价有下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