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德国第6集团军的作战日志,根据这份文件的记录,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的该集团军总人数为23万余人。其中有13000名罗马尼亚官兵和19000名辅助人员(苏军俘虏和哥萨克骑兵等),因此纯粹的德军官兵的准确数量是20万人左右。
德军机枪手
在这20万人当中,有42000名伤员先后用飞机被运离包围圈,而从1942年1月10日起的战斗中,苏军共抓获16800名德国俘虏,连同最后投降的91000名官兵在内,德军在战场上共死亡50200人左右,粗略计算一下,阵亡比例大致在25%左右,而俘虏比例高达53%!
然而在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岛战役日本陆海军伤亡41000余人,被俘只有2000人,占比4.6%;硫磺岛战役日军阵亡22703人,被俘只有1083人,占比4.5%;冲绳战役日军伤亡110000人,被俘也只有9000人,占比7.5%,跟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相对比,很容易发现日本士兵的顽强和疯狂程度,其实远远超过德军。
日军士兵剧照
所谓单兵战斗力是一种综合指标,包括身体素质、训练程度、战术素养、武器装备、文化程度和战斗意志等几个方面。前述战例完全说明,在战斗意志层面上,日军士兵要远高于德军,这是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日军被“武士道精神”所荼毒造成的,不过这个指标确实难以量化,个人给分德2日8。
一、身体素质
这个确实是德国兵占优,日尔曼民族的人高马大以及饮食结构,绝不是吃大米的日本兵可以比拟的。二战日本兵的普遍身高不超过160厘米,而德国士兵如果低于170厘米那都算“二等残废”了,许多军迷认为德国军装帅气,其实与士兵的身形也很有关系,让日本兵穿上国防军军装戴上M35钢盔,也肯定是“买家秀”,如果打个分,个人感觉是7:3。
德军士兵
二、训练程度
在军事训练的疯狂程度上,日军仍然要大于德军,新兵稍微做得不好大嘴巴子就上来了。尤其是日军崇尚“白兵战术”,对于拼刺刀和精准射击训练非常严格,这两点德国兵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一方面是肉搏战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弹药充足讲究火力密度,并不依靠白刃战制敌。
但是这不代表德国士兵就训练不精,事实上由于两国战术理念的不同,德军士兵更侧重的是火力压制、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尤其是德军步兵班的基本战术,是围绕机枪展开的,讲究的是协同而不是单兵表现,精准射击则有专门的狙击手。因此,在训练方式和训练水平上各有千秋,打个分的话,德4日6。
日军战斗队形
三、武器装备
在单兵武器和单兵装备上,当然是德军更高一筹,毛瑟98K肯定好过三八大盖,MG34和MG42则完全碾压九二重机和歪把子,尤其是德军装备的MP38和40,干脆是日本步兵所没有的。如果对二战时期各国军队的单兵装备研究的够深,也会发现德军的系统化、复杂化都大于日军,最简单最直白的是:德军的军装、军衔、勋章和兵种标志,想完全弄清楚非常困难。
实际上日本的军制就是先仿法再仿德,只是因为亚欧不同、工业化水平不同,所以在细节上有一定区别。也正是因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进而造成了军事科技和军工生产的差距,当然,对手的水平也不一样,英法军队虽然被打得丢盔弃甲,其所拥有的坦克、火炮和飞机数量也不是民国军队能够比肩的,总体而言,这一项分值在6.5:3.5左右,日本的单兵装备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水。
德军炮手
四、战术素养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守纪律,所以在组成军队后,其组织的严密程度和执行命令的坚决性,确实要优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德国人同时还有特别守时的习惯,所以在现代化军队的团队作战中,这两国军队能够在二战中横行一时,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班组和单兵战术素养方面,个人感觉德军稍好于日军,主要表现在火力搭配和战术动作的配合上面,而不是一味的猛冲,也只有火力不足的日军才会搞什么板载冲锋,所以德军伤亡大大少于日军,打分6:4应该差不许多。
日军士兵剧照
五、文化程度
许多人忽略了士兵受教育程度对作战的影响,在现代战争中,士兵看懂地图、看懂文件和命令、传达上级指示、操纵技术兵器(比如汽车、坦克、火炮)甚至射击测距,那都是需要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而由一支文盲组成的军队战斗力是不可想象的。
抗日时期中国军队表现不佳,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部分壮丁都是文盲,从思想上到军事技能上都非常落后,所以后来驻印军才广泛使用了青年学生兵。
日本士兵普遍具备小学文化,少部分是中学文化,战争后期由于兵源不足,大量高中生也被推上了前线,所以整体受教育程度高于抗日军队。
但他们与德国人比起来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德国毕竟是欧洲最早一批的工业化国家,士兵不用说了,许多军官甚至拥有博士学位,所以在这个指标上,德日得分至少也是7:3。
综上,把这六项指标的得分相加,德日两国士兵在二战中的得分大约是32.5比27.5,可以看见相差无几,各有优势和劣势,结论是日本军人的单兵作战能力是完全可以跟德军比上一番的,尽管总体上略逊几分。
日军步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