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历经诸多战役,有胜仗亦有败仗。其中,1946 年 7 月的大同集宁战役以及同年 9 月的张家口战役,乃是极具代表性的两次失利。这两场战役,非但未达成既定战略目标,反倒致使三个地区的丧失,对整个华北战场乃至全国战场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曾担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的郑维山中将,在其晚年回忆时提及,大同、集宁乃至张家口等战役的失利,早在 1945 年的绥远战役时,便已埋下隐患。那么,郑维山将军此言论究竟因何而起?1945 年发生的绥远战役,与后续大同集宁、张家口的失利,又存在何种关联?1945 年 8 月 16 日,即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的次日,蒋介石向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傅作义发送密电。
密电内容简明扼要,令其迅速沿平绥线东进,竭力剿灭我军,同时快速接收包头、归绥、集宁、大同以及张家口等城市。接到命令后的傅作义,率领第 35 军、67 军以及暂编第三军等约 5.1 万人,并在阎锡山部队的协同下,至当年 9 月 11 日,便占领了包括包头、归绥、集宁等地。同时,傅作义除留部分军队于归绥、包头外,大部主力集中在平绥线丰镇至卓资一带,意在掌控平绥线,以待国民党主力部队到来,再合力夺取张家口。面对蒋介石对华北地区的觊觎,毛主席紧急将聂荣臻调至晋察冀解放区。
在此之前,聂荣臻虽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但他两年前已前往延安,期间由萧克代理其工作。之所以紧急召回聂荣臻,实因晋察冀解放区的位置至关重要。晋察冀解放区横跨晋、察、冀、热、辽五省,还与山东解放区、晋察鲁豫解放区以及晋绥解放区相连,境内涵盖平汉、平绥、平承、津浦等多条铁路线路,乃连接华北各解放区的中心枢纽。更为关键的是,晋察冀解放区的北部即为东北,这对于发展和掌控东北意义非凡。
正因如此,日本刚投降,蒋介石便计划重兵进犯华北,妄图将此地从我军手中夺走。而这显然不能让蒋介石得逞,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均是如此。故而,毛主席将聂荣臻紧急从延安调回晋察冀,旨在粉碎蒋介石对华北的进攻,以推动和平谈判的顺利开展。对于这一战略意图,聂荣臻了然于心,但当时他面临的难题众多。
其一,按照当时中央军委的指示,要求晋察冀军区组织几场有力战役,最好能歼灭傅作义部,以压制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问题在于,当时已是农历八月,若此时开战,待部队集结完毕并进入绥远与傅作义交锋,已至天寒地冻之时,毕竟像绥远这类地区,冬季来得较早。在此气候条件下,对我军作战极为不利。其次,当时晋察冀军区的部队状况,正处于由游击战向正规战的转变期,组建野战军的工作刚刚起步,大家对游击战颇为熟悉,对于运动战、攻坚战等战役形式,尚缺乏一定经验。
诚然,困难重重,但仗仍需开打。为做好战前准备,聂荣臻召开晋察冀中央局干部会议以统一思想,同时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对晋察冀的部队进行整编。整编的最终方案,是将 20 余万主力部队编成 8 个纵队,并派出 3 个主力纵队(即郭天民率领的晋察纵队、杨成武率领的晋中纵队以及陈正湘率领的冀晋纵队),前往绥远执行战斗任务。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向晋绥野战军下达指示,命贺龙率领主力部队赶赴绥远,协助晋察冀军区共同打击傅作义。部队集结完毕后,当年 9 月底,聂荣臻经过审慎思考,最终制定出一份战役计划,并上报中央军委。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先歼灭傅作义的外围部队,攻占陶林,而后切断卓资至丰镇之间的铁路,最终达成对傅作义包围的战略目标。最终,绥远战役于当年 10 月 18 日正式打响。率先出击的,是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部队,他们对距集宁近百里的隆盛庄发起攻击,此地东通集宁,西接丰镇,属战略要地。当时驻扎于此的敌方部队,为傅作义的骑兵新编第 4 师以及新编 31 师第 91 团,虽战力不俗,但在我晋察冀三个主力纵队的协同作战下,敌军溃败,当月 20 日,隆盛庄被我军攻克。
与此同时,贺龙率领的晋绥部队进展顺利,他们先是攻克凉城、陶林,之后于当月 21 日攻克丰镇、古店等地,实现了切断傅作义部队与阎锡山军队联系的战略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当月 24 日,贺龙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对战略要地卓资发起进攻,当时驻守此地的正是何文鼎,得知此消息后,贺老总颇为兴奋,经其部署,晋绥部队成功拿下卓资,并歼敌 4700 余人。唯一遗憾的是,让何文鼎逃脱了。就在贺龙的晋绥部队攻克卓资不久,聂荣臻的晋察冀部队再度传来捷报,经过作战,集宁被攻克。
总之,在当年 10 月底之前,战役整体较为顺利,也均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推进,但自 11 月初,情况出现转变。变化的根源,在于聂荣臻与贺龙对毛主席的战役指示执行出现偏差。在 10 月 27 日毛主席发来的电报中指出,下一步的行动,是全力歼灭傅作义主力,同时,军委还给出了具体方案,要求晋察冀和晋绥的部队主力,“运动到傅作义背后,由西往东打”。当时,傅作义的主力在归绥重兵防守,毛主席的意图,是让聂荣臻与贺龙将主力部队运动至归绥后方,并着重强调自西往东开打,最终达成歼灭傅作义主力的目标。
但对此,聂荣臻与贺龙在执行时,却存在很大问题。他们的部署,是以夺取归绥城为重点,而非以歼灭傅作义主力为核心,因而在部署时,仅派遣一小部分兵力至傅作义背后,大部分主力部队,则在为攻城做准备。按理说,若能迅速顺利夺取归绥,同样能实现歼灭傅作义主力的目标,但问题在于,归绥城并非轻易能够拿下。首先,在先前的卓资、集宁等一系列失利后,傅作义开始收缩兵力,主要屯集于归绥、包头两地,以归绥为主,兵力多达 5 个师。
其次,蒋介石为支援傅作义,特意从重庆空运来一个重迫击炮营。再者,傅作义对归绥的城防进行了全方位强化,各类工事完备,更为重要的是,归绥城内的弹药、粮食储备充裕。城防坚固、储备充足,加之兵力众多,这无疑让傅作义能够坐守“坚城”而固守。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聂荣臻与贺龙制定战役计划后,我军便与傅作义交火,期间,仅在傅作义部企图突出包围圈时取得部分战果,歼灭敌人约 3000 余人。
之后,傅作义见突围困难较大,干脆不再主动出击,转为凭坚固守。而我军后续的攻城进攻,一直进展不大,双方陷入僵持状态,照此情形,再结合当时渐入寒冬的季节,显然对长途远征的我军不利。下一步该如何行动?结合当时的形势,聂荣臻与贺龙经过多次商议,想出一个“孤立”归绥的计划。具体办法,是派出一部分部队,前去攻打包头,若成功,必然会使归绥的傅作义部“粮尽援绝”,届时,他便会主动突围,我军便可趁机围歼。
确定计划后,聂荣臻上报军委,并随即展开攻打包头的计划。当时镇守包头的傅作义部队,人数约为 1.2 万人,数量虽不算多,但包头同样城防坚固,致使我军虽拔除了包头附近的据点,却未能拿下包头。并且在此期间,宁夏的马鸿逵部一个骑兵师,不断逼近包头,试图增援傅作义。换言之,我军拿下包头、切断傅作义后援的打算再次落空,并且还引来了马鸿逵,形势再度陷入危急。
面对此种状况,聂荣臻再次如实上报军委,但在毛主席给出具体行动方案后,聂荣臻又一次在执行时出现问题。当时,毛主席的指示是,令晋察冀部队、晋绥部队集中主力全力攻打包头,仅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归绥。毛主席还特别提及,假设包头暂时难以攻克,就让主力部队西进,消灭马鸿逵的骑兵,同时占领五原、临河等包头与归绥之间的区域,以实现“绥、包傅顽联系”。 但对于毛主席的这一指示,聂荣臻认为不妥,具体不妥之处在于,他觉得这是一个“置归绥于不顾”的方案。
聂荣臻的担忧有两点,其一,如果主力部队离开归绥全力进攻包头,那么傅作义必然会有所行动,届时,我留守部队大概率难以抵挡。其二,一旦傅作义占据优势,又会与包头敌军联合,对我进攻包头的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届时我军将陷入被动。随后,聂荣臻将他的顾虑上报军委,就这样,打不打包头,陷入了纠结之中。严格来讲,聂荣臻的担忧确有其道理,但当时的局势是归绥久攻不下,只能在包头寻求突破,否则,这场战役将收获甚微。
结果,聂荣臻的这些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进攻包头的最佳时机,待到最终开始攻打包头时,已至当年 12 月初。此时的包头地区,已至滴水成冰的季节,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虽说我军战斗意志高昂,表现英勇,但由于缺乏攻坚装备,战士们又衣着单薄,给攻城时的土木作业造成极大困难。同时,由于中间耽搁了一段时间,包头的敌人也对自身防御进行了加强,因此,我军激战数日,未见实质性进展。换言之,包头的战斗也陷入了与归绥相同的“攻不下”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指挥进攻包头的贺龙,深知如此继续攻打,除消耗更多我军有生力量外毫无益处,于是,在当年 12 月 4 日夜里,他下令部队撤离包头。至此,攻打包头、切断傅作义后援的计划宣告失败。而归绥那边,情况相仿,我军虽又组织了数次攻城战,但均未奏效,敌人凭借坚固城防,使我军无功而返。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开始集结,有向张家口移动的趋势,鉴于此,为保住张家口,聂荣臻最终于 12 月 14 日,下令结束绥远战役。
命令下达后,贺龙率晋绥部队返回晋西北,晋察冀部队则回防张家口。至此,绥远战役结束,此役前后历时近两个月,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歼灭敌人 1.2 万余人,收复了绥远部分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民党进犯华北的势头。但是此役未达到最初计划解放绥远、收复包头、归绥的预期目标,同时,傅作义的主力部队亦未遭受重大损失。究其原因,包含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上,聂荣臻对于中央军委的指示执行存在偏差,在军委指示要其“运动到傅作义背后”,以歼灭傅作义主力为目标时,他却认为,应当以夺取归绥城为首要任务,如此一来,错失了歼灭傅作义主力的良机。还有,在军委指示全力攻打包头时,聂荣臻因担心后方被傅作义切断,导致延误了一定时间,且部队未全部投入攻打包头的战役,最终致使包头之战未能取得相应战果。客观上,导致此次绥远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当时晋察冀在整编之前,多数部队熟悉游击战,对于攻城战经验不足,又恰逢傅作义精心经营的归绥、包头这两座坚城,如此必然处于劣势。当然,我军在绥远战役中未达预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更改。
也正因此次未能歼灭傅作义的主力部队,致使一年后,傅作义在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之战中春风得意,夺走了原本已被我军占领的大同、集宁以及重镇张家口。这便是郑维山所言,若能在绥远战役中消灭傅作义的大部主力,便不会有后来张家口诸战失利的原因所在。不过,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华北战场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系列失利,使我军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并非不堪一击,从而大幅提高了对敌人的重视程度,并历经艰苦卓绝的后续战役,重新解放了整个华北,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失败有时并非全然坏事,同样,从绥远战役的失利中,也让我们后人深知,解放战争何等艰苦卓绝,更能明白胜利是何等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