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让很多人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消化系统问题困扰,比如动不动肠胃不舒服、腹部按压有痛感、大便不成形、多次出现便血便秘或腹泻,等等,到医院就诊,一些人需要在普外科、消化科进行一个常态检查——肠镜。
肠镜全称是“全结肠镜检查”,镜子能忠实和即时反映事物原本面貌,用在肠道检查上,就是用可视化仪器,做无损化探查,摸清“黑咕隆咚”的肠道健康状况,为医生诊断提供直观帮助,有“无痛肠镜”和“普通肠镜”两种。
迄今为止,肠镜检查是公认的评估肠道健康状况的“金标准”,与肠镜相比,还有其它3个肠道检查,优缺点分别是:
1、大便常规检查,无创、简便、价格便宜,但很多人觉得“比较脏污”,如果是“隐血阳性”,仍需要进一步做肠镜。
2、CT结肠造影检查,无创、耗时短,需要排空肠道,口服造影剂和肠道注气,然后用CT扫描得出结论,但有辐射风险,结果异常仍需要做肠镜。
3、胶囊内镜检查,无创无痛,无需麻醉,但会受到内置电池电量的限制,检查结果不够快捷,如果有疑似病情,仍需要做肠镜。
所以,各路检查到最后,归根结底仍需要做肠镜,由肠镜“一锤定音”。
肠镜主要能排查和发现什么肠道疾病隐患?
一是结直肠息肉,这是最常见的情况,肠息肉生长缓慢,通常以5年、10年为周期,但它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需要取样做病理检查才能辨清“真面目”。
肠道长息肉,一般出现在40岁以后,人体通常是没有感觉的,所以40岁以后人群做肠镜,能及时排除身体隐患,尤其是结直肠癌的风险。
二是结肠黑变病,正常的肠道是粉色的,但有的人肠道某一段或整段会“发黑”,这是肠黏膜出现病变的征兆,多见于长期服用药物引起,大部分是良性的,但也有致癌风险。
三是结肠炎症,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炎症,通常伴有溃疡问题,患者排便、消化受到较大影响,而且长期还会诱发癌变风险。
四是结直肠癌,近些年已攀升到我国发病率第二名的癌种,病程从萌芽到癌症晚期,通常要15年以上,所以及时做肠镜检查,能迅速排除隐患,换取长治久安。
我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有一个著名建议和论断:45岁以上人群应尽早安排一次肠镜,做一次肠镜,或可保证5年不会患结直肠癌。
肠镜检查能帮助肠道扫除至少4个“雷区”,尤其是除息肉、查癌症,是其它检查手段无法比拟的,可以称为肠道健康“护身符”。但奇怪的是,不少人是抵触做肠镜检查的,确诊结直肠癌的人群里,大部分人从来没做过肠镜。
一边是肠镜检查优势无可替代,拔除肠道隐患尽职尽责,一边是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不多,心里抵触,顾虑重重,为什么如此矛盾?
不太愿意做肠镜检查的人,主要有5个顾虑:
1、侥幸心理,一方面是认为自己生活方式没啥问题,应该不会被肠息肉、结直肠癌盯上;有的人认为肠道有问题,肯定会发出疼痛信号,没有不舒服症状就不需要大惊小怪。
2、泻药难喝,做肠镜有饮食的具体要求,有排空肠道的现实需要,在做肠镜前不能吃高纤维和难以消化的食物,更需要提前喝“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等药物排空肠道,比较遭罪。
3、心理尴尬,肠镜检查的软管,需要从肛门伸入,对检查姿势有要求,对很多思想保守的人群确实难以接受,认为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心里别扭。
4、害怕疼痛,肠镜检查虽然会提前充气防止软管刮擦肠道,或者有无痛肠镜,但不少人担心痛感过于强烈,干脆放弃做检查。
5、担心后遗症,比如担心检查戳伤肠道,没事找事,或者担心检查设备消毒不充分,重复使用引起交叉感染,等等。
这5个原因,有的是患者无中生有的紧张,有的是对检查程序的无端猜测,有的是对检查意义的一无所知,或者是对成熟检查手段无所适从的偏见,最终会贻误病情,害自己。
消化科医生建议,有6类人群的肠道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肠息肉和结直肠癌风险不低,建议从40岁开始,每隔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已经明显感觉不对劲,要尽快就诊安排肠镜检查:
第一种:肠道有过溃疡、炎症等病史。
第二种:家庭有息肉或结直肠癌家族史。
第三种:以往确诊有肠息肉或肠癌的。
第四种:有遗传类大肠疾病综合征的。
第五种:体检出现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提示。
第六种:近期频繁出现便秘腹泻便血等问题,大便性状明显改变。
肠镜检查是肠道情况的“照妖镜”、“护身符”,一定要充分重视和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应对,特别是不能到结直肠癌晚期才懊悔。同时,要积极做好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配合,确保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