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张兴
“天气预报显示,今晚到明天将有强降雨,请大家密切关注鱼塘水位及鱼群活动,确保不发生跑鱼、死鱼等意外情况。”4月15日傍晚,湘潭县石潭镇渔业养殖经营服务部女主人谭孟辉在手机微信群发完消息,又给部分年龄偏大的养鱼户主打了电话,待群里140多户养鱼主体微信回复“收到”或接通电话后,才放心地去忙自己的家务事。
谭孟辉介绍,规模化养鱼不仅要关心饲料、疫病,还要时刻留意天气变化。她和爱人周海清长期联系帮扶的养鱼户中,每年都要处置2-3起鱼塘缺氧的紧急情况。就在4月8日上午,突然降温降雨,她与往常一样通过微信或电话提醒大家,但石潭镇向韶村一名姓赵的养鱼村民电话没接、微信没回。为稳妥起见,周海清立即骑上摩托车赶往赵某家,并习惯性带着增氧粒、应激灵。不出所料,正在忙其他事情的赵某忽视了给鱼塘增氧,导致20多亩水面的鱼群出现缺氧“翻白”现象。周海清到现场进行果断处置,才化险为夷。
周海清、谭孟辉夫妇刚过知天命之年,他们家是资深养鱼专业户。2015年以前,夫妻俩在涟水河及湘潭县部分水库搞网箱养鱼,鼎盛时期有500多口网箱,以产销“四大家鱼”为主,每年收入都不菲。2016年,他们响应政府关于水库、河流禁养退养的号召,弃网箱上岸,转而投资陆地设施渔业,采用养鱼桶高密度、循环流水方式,养殖鲈鱼、石斑鱼、花骨鱼等,年产量与总产值同样可观。数年后,随着鱼类市场变化,高密度养殖方式逐渐淡出,夫妻俩又在湘潭、株洲两地的多个乡镇流转了总面积超2000亩的骨干山塘,采取与当地村民合作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养殖“四大家鱼”;还顺应消费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外观漂亮、脂肪较少、鱼肉紧实的高品质“瘦身鱼”;并且拥有先进的规模捕捞技术和装备,组建了专业捕捞队伍。每年给附近村民提供饲养、运输、捕捞等就业岗位120多个,劳务总支出超过100万元。
自2015年开始,周海清、谭孟辉夫妇在努力搞好自身产业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化服务公益事业,注册开办了渔业养殖经营服务部,无偿为周边规模养鱼大户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指导,兼顾销售鱼饲料、承揽捕捞业务等。同时,利用多年来在省内外建立的鱼苗、饲料进购渠道,以及各类鲜鱼销售渠道,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凡是养殖户不能自行销售的鲜鱼,都按保底价回收,年销售量达150万公斤左右,让他们稳定实现节约成本、增产增收目标。
这些年来,夫妻俩分工合作,周海清主外,掌管微信销售群、负责上门服务,每天对接四面八方的客户;谭孟辉主内,负责生产管理微信群,给养殖户适时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他们与广大养鱼户建立了亲密的“鱼水”关系,抱团取暖、互利共赢。
“我们历年来的服务对象是一拨接一拨相对流动的,最多时一年有200多家,其中以湘潭县农户最多,部分在外县、市。”周海清说,对于那些缺资金、缺劳力的农户,先期垫付鱼苗、饲料成本及捕捞费用,等到鱼长成上市后再还钱,或按市场价以鱼抵账。远远近近许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从渔业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许多昔日贫困户成为了产业增收致富示范户。其中,湘乡市一对肢残夫妇自2018年起被纳入他们的帮扶和服务对象,经过连续4年垫付成本、代销鲜鱼,这对夫妇流转的160亩水面累计净赚约200万元。如今,这对夫妇住进了新房,开辟了自身产销渠道,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鱼博士”。
“借”水生财创佳绩,服务乡邻抒情怀。翻阅周海清、谭孟辉夫妇的记录台账,里面分年度、分地区、分户主造册,简明扼要地记录着各家各户购买鱼苗、饲料,以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情况。夫妻俩探索实施的鱼类产销“一条龙”服务模式简朴、有效,经验成果日益凸显,他们经营的鱼类养殖合作社(公司)先后获得湘潭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湘潭市现代农业先进经营组织等荣誉称号或授牌。
周海清表示,夫妻俩将稳步发展鱼类养殖产业,努力提高鲜鱼品质,进一步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产销体系,优化完善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更多的规模养鱼户投身乡村振兴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