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里,薛姨妈带着宝钗、薛蟠,在荣府内寄居,已经安排妥当,这一回作者说不再赘述。脂砚斋的评价,很有意思。我们看一下。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脂砚斋评价此处,认为作者运笔极妙,可谓“一击两鸣”法,宝玉身份可知。黛玉来了之后,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此处文字,细致入微,脂砚斋说,细思,有多少文章?伏脉千里,正是曹公特色。
宝玉和黛玉二人,亲密友爱自与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参商,古代指参商二星,意为不相见、有距离。杜甫在诗中曾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文中作者说宝黛略无参商,可见其亲密无间。
宝钗在荣府住下,作者不提宝钗,却写黛玉,意欲为何?宝钗在荣府住下,作者却写黛玉,意欲何为?脂砚斋妙评,让我们茅塞顿开。不叙宝钗,反仍叙黛玉。盖前回只不过欲出宝钗,非实写之文耳,此回若仍续写,则将二玉高搁矣,故急转笔仍旧至黛玉,使荣府正文方不至于冷落也。今写黛玉神妙之至,何也?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写黛玉,几乎又被作者瞒过。
翻译一下,作者妙笔生花,不详细描写宝钗,反而将焦点放在黛玉身上,只因上一回不过为宝钗做铺垫,无实质性描写。这一回如果继续铺陈,那么宝玉和黛玉就要受到冷落,搁置一边了。如今写黛玉,可谓神奇绝妙,何以如此?原来,写黛玉实则是在描绘宝钗,作者并非真有意去刻画黛玉,这样的笔法几乎将读者蒙蔽。
你看,宝黛钗初相见,在作者笔下就如此难舍难分,黛玉和宝钗,同时出现的频率,太多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脂砚斋评价作者,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此处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变体。
至于钗黛对比,脂砚斋以为,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娇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脂砚斋以为,将两个行止摄总一写,实是难写,亦实系千部小说中未敢说写者。
脂砚斋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宝黛钗三人,在书中的关系。翻译一下上面的文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作者此处写宝钗,与前面不同,可见前文并非描述十二钗的正文。不从正面描写宝钗,却从宝黛二人着手,娓娓道来,而后陡然引出宝钗,使三人形成鼎足之势,作者行文之巧妙可见一斑。
至于钗黛对比,也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脂砚斋以为,世人各有所爱,黛玉与宝钗,一如娇艳的花朵,一如纤细的柳枝,各有其妙。至于钗黛二人的品性,则因其不同的经历而有所差异。
宝钗性格豁达,随遇而安,不似黛玉那般孤高自许,目中无人,因此,宝钗更得下人的喜爱。在脂砚斋看来,将钗黛二人的行止,合在一处写,实为不易之事,因为古今小说作者,未曾有人尝试过。
那些小丫头子们,也多喜和宝钗玩,黛玉因此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脂砚斋评价,这一句是今古才人通病,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此是黛玉缺处。宝钗却浑然不觉,这还是天性,后文中则是又加学力了。
这一段评论,值得品味。丫鬟们喜欢和宝钗玩,黛玉因此心中不悦。这是有才之人的通病,也是黛玉性格的瑕疵。此时的宝钗,浑然不觉,是她的天性使然。后来,她历练得越发成熟稳重,学会了掩饰,更懂得人情世故,察言观色,诗词才华也长进了。
很多人都说,作者对于钗黛,一个明褒暗贬,一个明贬暗褒,大家慢慢体会吧。书中的黛玉,很多时候都是幽默风趣,丫鬟们都喜欢去潇湘馆,因为黛玉很大方,给的小费多,经常随手抓一把,不在乎数目。再加上贾母疼爱黛玉,潇湘馆冬暖夏凉,姐妹们都爱去黛玉那儿串门。
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天性使然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对于这一句,脂砚斋评价,不要被被作者瞒过,愚拙偏僻,虽看起来不好,却是极妙。事实上,宝玉看待姊妹弟兄,皆为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如此反谓“愚痴”,正是从世人的角度来写的。
宝玉和黛玉,因为一起跟随贾母,在一处坐卧,故而比别的姊妹更为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脂砚斋的评价,发人深省。
相较其他姊妹,宝黛之间,因为更为熟稔,所以情谊深厚,亲密无间;又因亲密无间,反而有时求全责备,出现意料之外的误会。不虞,意为没有料到。隙,裂痕,文中指意外的误会。贯,是熟的意思,熟贯,非常熟悉,熟稔很贴切。
脂砚斋以为,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为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留在外边,而把最差的自己留给最亲近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对父母的关爱视若无睹,对于家人的付出,置若罔闻,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抱怨,挑剔。直到有一天,突然失去了之前的照顾,回头再看,才懂得,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这八个字,也是宝黛一生的文字之纲。也就是说,贯穿《红楼梦》全书。
这日,不知为何,宝玉和黛玉两个人,言语不合,黛玉又气得在房中独自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冒撞,意为冒失莽撞。黛玉一哭,宝玉便懊悔,一番安慰后,黛玉才渐渐好转。
很多人看到此处,都会觉得黛玉小性,事多。我倒觉得,黛玉真幸福。人有安全感,才会真情流露,不怕暴露缺点。当你的悲伤,你的绝望,无人在意,眼泪又流给谁看?当你的亲人,接连逝去,这世上,还有谁愿意听你的哭声?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哭不出来。
没有安全感的宠物,睡觉时,总会蜷缩成一团;而对主人完全信任的宠物,总会四脚朝天、肚皮朝上,呼呼大睡。好比,快四岁的大熊猫福宝,姜爷爷和宋爷爷仍然可以近身。而福宝也总会在第一时间表现自己的不满,吃醋等各种小情绪,等着爷爷去安慰它。
脂砚斋评价,作者妙笔生花,连用两个又字,如“双峰对峙”,总补二玉正文。补出近日无垂泪之事矣。此仍淡淡写来,使后文来得不突然。这是头一次生气,以后似此者甚多,故于前略付一笔,以后便不唐突,此文字一定章法也。若非脂砚斋提醒,我们怕是不能领悟曹公苦心。
正文中的感伤事,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却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其显得不突兀。这一回,宝黛生气第一次初现,以后的日子里,多着呢。作者提前预告一下剧情,使得全文布局井然有序。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黛钗三人命运被警幻仙子剧透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梦中所见,预示了书中人物的结局。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可谓作者提供的剧情预告,类似于电视剧、电影拍摄的花絮、路透。其实,脂砚斋点评石头记,不就是红楼花絮吗?
脂砚斋肯定听说过、见识过我们所不知道的红楼剧情,所以其评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再者,我无非一个业余红楼爱好者,自己欣赏的同时,分享给读者,有不同意见,还请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脂砚斋的评价也未必客观正确,也未必能完全领悟曹雪芹的本意。但至少比我们了解更多,仅此一点,足矣。
宝玉取了“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曹公是导演,无论是现实,还是宝玉的梦境,都安排林黛玉和薛宝钗同时出境,形影不离,自有他的深意。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短短十几个字,却有无限想象空间。古代的乐羊子妻,为了鼓励丈夫读书,断机杼,以此提醒他,读书若是半途而废,与此无异。
才女谢道韫,因小时候随口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被世人称为“咏絮之才”。当时,大雪纷飞,谢安询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郎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唯有谢道韫,将飞雪比喻成柳絮。别有新意。
宝钗空有停机之德,宝玉却宁肯出家,也不听劝,所以可叹;黛玉空有咏絮之才,却与宝玉缘分太浅,前世灌溉之恩,今生眼泪偿还。泪尽之后,魂归太虚,纵然与宝玉情投意合,却无机会相守,让人怜惜。
脂砚斋评价,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代指宝钗、黛玉,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宝玉看了仍不解。脂砚斋感慨,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相传是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用来推算大唐国运,被世人称为中华预言书中最著名的奇书之一。全书共有六十个图,以六十甲子和六十卦命名,用以预言后世之兴亡治乱。
煽惑,意为煽动诱惑,愚迷,意为愚昧而执迷不悟,指愚昧迷茫之人。脂砚斋之意,《推背图》绝非诱惑愚迷之人,自有它的道理。曹公借用一下,预言贾府众女子的命运。
无可以供茶酒之物,这一句值得回味。古代习俗,拜神用三茶五酒,前面三个杯子倒茶,后面五个杯子倒酒,以示对神仙之尊重。曹公运笔,既不拜神,也不干涉政事,可谓奇思妙想。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多才多艺,除了诗写的好,还酷爱戏曲,经常客串,亲自登台。曹雪芹本身也是个戏曲迷,因此他对于舞台艺术,融会贯通,用到写作上,游刃有余。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对于黛玉葬花的分析,就讲到了行为艺术。
曹雪芹很有导演兼编剧的天赋,可惜生不逢时,要不然一定可以拍一部上好的电影,在国际上获奖。你看,三百多年的他,就有如此超前的眼光。给书中每个人物量身定做台词、设定结局。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精准到位。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脂砚斋评价,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在脂砚斋看来,这不是作者又是谁?或者说也非作者,而是石头。曹公用玄幻之笔,说出不能言之事。哪里是石头体验人间?分明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石头记载的文字,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脂砚斋以为,文中“愚”字,自谦得妙!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所以才会说曹公之石头记,仅次于《庄子》、《离骚》,其才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怀金悼玉”四个字,大有深意,此处留白,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终身误,误的其实是宝黛钗三个人,三人命运如影随形[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脂砚斋评价这段文字,认为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身为双子座的曹雪芹,天马行空,多才多艺,他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诗人,才是小说家。另外,他的医术也很厉害,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
历史上的柳永、姜夔、周邦彦,都是既能作曲,又能作词的才子,但是像曹雪芹这般,综合实力如此强的人,并不多见。南唐后主李煜,词曲俱佳,人生大起大落。曹雪芹亦是如此,他从小听爷爷或者家中亲人讲述的过往,他亲眼所见、所听的事情,都是创作素材,都能从书中找到影子。
终身误,误的是宝黛钗三个人。金玉良缘虽好,宝玉却心心念念黛玉。山中高士,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山中高士原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淡泊名利,不与污浊社会同流。
文中代指宝钗,一生不得志的曹雪芹,想必也很想学陶渊明、林逋、陶弘景等人,做一个悠闲的隐士,无奈现实不允许。所以,他应该对现实生活里名不副实的所谓隐士,深恶痛绝。
有人说,这是讽刺宝钗。其实,曹公不见得是讽刺宝钗,只是借宝钗之名,讽刺那些醉心名利的人,到头来不过一场空罢了。山中高士,都是寂寞清冷的,林逋更是梅妻鹤子,一生独身,以此形容宝钗,可见作者从开始便让她的结局披上悲剧的色彩。无论过程怎样繁华热闹,结局终究是凄凉。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宝玉和黛玉,前世有缘。黛玉本是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修成绛珠仙子,为了报答灌溉之恩,来到人间。这一世,他们在大观园相遇,相知。无奈镜花水月,终究未能走到一起。黛玉的眼泪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泪尽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这一世,宝玉、黛玉和宝钗,终究无法分开。宝黛钗三人行,感情纠葛,没有对错,只有无奈和遗憾。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此处其实为作者自谦,脂砚斋评价,自批驳,妙极!作者借宝玉之口,自我解嘲,歌词散漫没有实际意义。又借宝玉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正如脂砚斋所讲,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梦中的宝玉,处于混沌状态,不能理解歌词深意,只觉得凄婉动听、销魂醉魄,因此只是随便听听,聊以释闷,不去过问来历。宝玉的态度,其实就是作者对于读者的寄语:权当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何必当真呢?
想必三百年前的曹雪芹,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在三百年之后大火,诞生了一大批红学专家,指点江山。对于文史领域的作者,红楼梦的流量依然可观。
多读书,开卷有益,何况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反复品味,每次都会有收获。
[吐舌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