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千年一遇的军事天才,他带领一帮天才将领,历经无数的艰难困苦、血雨腥风,终于建立了崭新的中国。
毛主席对元帅、将军们都有一些评价,比如,他评价朱德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他评价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评价粟裕“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
他对林彪也多有评价,正向的居多,但是,在1950年,毛主席如此评价林彪:此人打仗,谨慎有余,胆略不足,身为高级将领,如此缺乏战略眼光,临阵怯阵,实属不该!
毛主席为何这样评价林帅,要知道,林帅可是赫赫有名的战将,是百胜将军啊!
其实,毛主席如此评价林帅,是有两方面原因的。
1、锦州战役,林彪犹豫不决,差点错过绝佳的机会194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是决定国共两方趋势的重要一年。
此时,中野已经到了 大别山地区,华野也是站稳了脚跟,开始实施一些重要的战役了,而东野已经兵强马壮,到五月时已经是有百万雄兵了。
①、根据整体的态势,毛主席等人认为,大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而解放东北应该是决战开始的第一个区域。
关于解放东北,1948年上半年就提上了日日程,当时的毛主席提议:先打锦州,再图其他。
当时的林彪等人回了电,主要内容是:南下困难较多,还是先打长春。
毛主席很尊重将领们的意见,既然你们认为打长春更好,那就打长春吧!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打长春并不顺利,守城的国军很是坚韧。
②、于是,林帅等人决定南下,控制北宁线,重要目标放到了毛主席提出的“锦州”上。同时,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关内部队做策应,吸引傅作义的一部分部队向西。
看到这样的要求,毛主席及时回电,主要内容是:当初不让打长春,你们说条件更有利,将南进作战的困难说得很多。如今要南下,一定要做好政治动员和粮食准备。
为了配合东野南下,毛主席专门成立了华北军区第三兵团,负责人就是杨成武。
③、1948年8月21日,第三兵团已经开拔绥远地区,准备发动绥远战役,吸引傅作义的部队。此时,林帅等人发了电报,提出:东北野战军何时行动,一是要看杨成武啥时候开战,二是粮食等物资配备还不够。
这话说的,明显是信心不足。毛主席等军委领导还是有些不悦,因为,如果东野不行动,杨成武的行动就是白瞎了。
④、九月初,林帅等人发电,电文中表示:诚恳承认不足,决定南下,占据北宁线。
对于这个表态,领导们很高兴。
九月底,东野来电提出作战计划:先打锦州,再打锦西,如果长春、沈阳的敌军前来支援,争取阻援,并形成在东北的大决战。
领导们更高兴了。
⑤、发生变化了,支援的国军从葫芦岛登陆了。10月初,林彪等人发电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继续攻打锦州,但可能造成两头夹击。二是攻打长春,认为打长春更有利。
很明显,东野倾向于第二种方案。
方案发出去后,罗荣桓左思右想,认为不妥。他和刘亚楼商量,然后一同去说服林彪。终于说服了林帅。
赶快发出电报:坚持进攻锦州。
本来,毛主席等人看到第一封电报有些郁闷,看到第二封电报后随即释然,毛主席回电道:你们专心攻打锦州,甚好,甚慰!
锦州战役,比想象中要顺利。
锦州在1948年10月14日解放。之后,长春守将曾泽生直接起义。长春唾手可得。
后来的沈阳战役,难度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1948年11月2日,东北成功解放。
从三大战的“辽沈战役”看,善于用兵,善于精打细算的林老总,在攻打锦州上,犹豫过多。
所以,后面毛主席说林老总“谨慎有余,谋略不足”和“攻打锦州的来回犹豫”是有关系的。
2、抗美援朝前的会议,林彪反对激励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带人在仁川港成功登陆,这瞬间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战争格局。
一切,都开始向“美军”倾斜了。
很快,麦克阿瑟的人马靠近三八线了。
此时,周恩来通过印度这个渠道,告诉美国人,如果过了三八线,中国就要出兵了。
但是,麦克阿瑟何其骄傲,继续我行我素,目标直指鸭绿江畔。
1950年10月2日下午,大家汇聚中南海,开始讨论该不该“出兵朝鲜”的问题。
话题一打开,就很快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方支持出兵,另一方不支持出兵。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高岗,一个是林彪。
高岗的理由很简单,比起美国,武器代差太大,没有赢的概率,不应该出兵。
这个理由无可置疑,看起来很正确。
林帅的话,不仅有条理,还很有说服力,他说了三条:一是武器不如人家,而且没有空军和海军;二是多年的战争,导致百姓厌战,军人希望和平。三是,国内土匪多如牛毛,应该将国内问题先解决掉。
条条有理,让人不禁要竖起大拇指。
可是,毛主席不满意这样的答案,因为,在毛主席看来,除了朝鲜是同一个阵营的兄弟国,更重要的是,一旦朝鲜丢了,美国大炮就可以架在鸭绿江畔了,如此,中国毫无安全可言。
这一天,就这样散会了。
本来,在粟裕病重的情况下,林彪是开赴朝鲜的第一人选,如此一来,毛主席和周恩来知道,他已经当不了这个开赴朝鲜的主帅了。
两人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彭德怀。
这边,派人去接彭德怀,那边,10月4日继续开探讨会。
10月4日还是没有结果。
当天,彭德怀也被接了过来。毛主席和彭德怀、周恩来三人谈话时,彭德怀直言不讳:晚打不如早打!
10月5日继续开会,这一天来的人很齐,中央决策层领导基本到齐。
林继续发表不同意的看法,总之困难一大堆。毛主席越听越气。
此时,周恩来发话了:“侵略者是不会让步的,等到美军到了鸭绿江畔,又会说鸭绿江畔不是边界。”
彭德怀发话了,语出惊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被震惊了!
毛主席趁热打铁说了一番话,最后一句是: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算是一锤定音了。
10月6日,周恩来主持开会,讨论如何出兵的问题,需要做哪些准备,做何调整。
这次,毛主席没有参加,因为是安排和统筹会,不是决策会。
但是,林彪再一次发言了,还是那一套,无非就是人心厌战,美国实力太强,还有原子弹,国内土匪太多等等。
这一次,周恩来没有给任何面子,直接怼道:“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么办、怎么落实和理解毛主席的决定!”
听闻此言,林彪一时间无法对答。想了想说道:“去了不打,做做样子行不行?”
周恩来和现场众人都被气笑了,周恩来说道:“别人是隔岸观火,你是过江观火,行得通吗?”
到这里,林彪再也说不出话了。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去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听到会议的情况,听到林彪的态度,一时之间,毛泽东真的怒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他说道:
“此人打仗,谨慎有余,胆略不足,身为高级将领,如此缺乏战略眼光,临阵怯阵,实属不该!他有他的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道理,那就是我国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
可以这样说,林彪是个出众的将领,善于精算,一生一直发挥出色。只是,在打锦州的问题上,和抗美援朝的事情上,确实有犹豫、有不足、不坚决。
因此,毛主席在1950年10月评价林帅“谨慎有余,胆略不足”是有一定道理的。
粟裕谨慎,更有胆略
胡言乱语,歪曲历史
这文章为了博人眼球,乱起标题。
幸好有毛主席
林彪坚持不出兵,可以陈兵东北修筑工事做好迎敌准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林彪一直打的都是富余仗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
胡编乱造,没有一点现实
林彪确实反对出兵朝鲜,但对美帝可能进攻东北也做了国内抗敌的准备,东北边防军也部署了。
评价中肯
如果国军能团结一致,辽沈战役不好打!
帅谋全局将谋战术!
所以最能打的还是战神粟裕
大兵团作战优势一方肯定更谨慎,主席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林帅作为执行者当然只会从战术上考虑,既然我优势这么大为什么要去冒风险,其实也没有错。
林帅可是赫赫有名的战将,是百胜将军啊!
林帅迟迟不打锦州是有他的理由的,毕竟他的一道命令牵扯了多少人的生死。而且他当时只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林帅有他自己的风格,他不打吃亏的仗,平型关战役说实在的战果一般,才1000头鬼子?但是已经是战损1:2的大捷了。
标题说的是林彪
林帅指挥战争官兵和战士牺牲人数最少
去朝鲜最合适的还是粟裕大将,可惜身体太差了。
林彪的意思是等中国强大过美国再打他
其实打仗也和个人性格有关,彭总风风火火,林总谨慎持重,不过打美国这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仗明显彭总更有胆识。毕竟从历史来看,林总基本上都是打的富裕局,单从战术的神鬼莫测来说,粟裕显然更胜一筹。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朝鲜战争真需要统帅的一往无前的信念。
林帅永垂不朽!请遵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