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不少动物也开始进入了发情期。也有一些动物是在春天或冬天进行繁殖交配的,但不管什么时候,它们都有着固定的时间来进行交配繁殖。
但是人类却不存在“发情期”,一年四季都可以履行繁衍后代的任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繁殖期间的动物们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有固定的发情期,而只有在发情期这些动物才会有繁殖行为。
而且不同地方的动物的繁殖期也不一样,大部分的动物都是在春天交配,而在热带雨林的动物是在雨季中进行交配的。
为什么动物都要有繁殖期呢?甚至不同的动物的繁殖期也不一样呢?
首先,同一种动物有固定繁殖期可以使它们避免更多的冲突。
因为大部分的雄性动物,要获得交配权就得争取雌性动物的欢心,只能靠武力打斗。毕竟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简单粗暴。
但这样的冲突必然也会带来不少损失,甚至会夺走更多的性命。可以说,如果动物一直处于发情期,那么这对于整个动物种群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有一个固定的发情期可以减少更多的冲突,以及可以有效地维护整个种群的数量。
接着,固定的发情期可以让它们为后代准备足够多的食物。
大多数的动物在春天开始交配,不仅仅是它们自己能够获得足够多的食物,不必担心自己会饿死的问题,而且这样它们的孩子在明年这时候生出来,也会有足够充分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营养。
另外,这些动物有固定且相似的发情期,可以大大延长它们后代存活的概率。这是因为越多的动物有相近的繁殖期,它们的后代在出生时,数量也就越多。而且在繁殖期的食草动物正是最脆弱的时候,很容易成为食肉动物的“盘中餐”。
这样做的话,大多数幼崽就能躲过自己最脆弱的时期,如果大部分的动物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繁殖期,反而会被自己的天敌从各方面进行击破,存活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以麋鹿为例子,它是一种食草性的野生动物,一般在每年的7、8月份进行交配繁殖。等到交配成功后,麋鹿就会开始静静等待自己的孩子的降临。
母性麋鹿怀孕的时间为7~8个月,这样它们就可以在春季生下幼崽,这样不仅能够有足够多的食物在等它们,它们也可以减少被食肉动物吃掉的概率。
在冬季交配的动物也不少,以我国东北特有的动物——交嘴雀为例,这种长得既像麻雀但又以红褐色的外观而著称的鸟儿,它们就是在冬天进行交配。这是因为它们的整个生育过程比较短暂,等过一两个月春天来了,它们的孩子也能够茁壮成长找到更多的食物了。
而且,在冬天也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在寂静寒冷的冬季繁殖,可保证雏鸟更少遭到其他动物的迫害,从而增加了成活率。
人类为何没有固定繁殖期?在动物世界中,各个动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繁殖期,但是在人类世界中,却没有固定的繁殖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人类早已经有了足够充分的食物。人类自从在石器时代可以熟练地使用工具后,就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食物的来源不再是问题,饥饿再也不成问题了。
一般情况下,繁殖期是受到食物、生理周期、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繁殖期又包含了季节性繁殖、周期性繁殖和机会主义繁殖。而这些对于人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当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后,便开始产生了文明。
懂得文明的人类,开始有了固定的配偶。他们不会像野兽那样为了获取交配权而大打出手,也不需要像野兽那样为了维持种群数量而固定自己的繁殖期。
接着,动物在繁殖期间会用各种信号,来吸引其他的雄性动物。比如我们常见的猫咪,到了发情期它们会发出尖锐而难听的声音来吸引更多的雄猫来繁殖;布谷鸟到了夏季会不停喊着“布谷~布谷~”来吸引异性前来;雌性臭鼬到了繁殖期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来吸引雄性臭鼬寻找......
而女人在繁殖期间没有任何信号传达,也就是说,人类女性隐藏了“发情期”。这就让人类对于竞争获取异性失去了动力,因为即使获胜讨得女人欢心,也不一定是女性的排卵期,这样也不会留下后代。
这样一来,就只有更牢固的关系,才能增加有后代的概率。
而且就现在的情况来说,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就算是选择在冬天生下小宝宝,也完全不担心食物和气候的问题。既然这些都不担心了,那人类还会在意繁殖期是在什么时候吗?
最重要的是,人类已经有了思想,这种思想是别的动物都没有的能力。动物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本能做事情,这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所以这也是人类没有固定的繁殖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也有一个随之而来的不利之处,那就是人类的繁殖过程也要比动物更加困难。
自从人类开始学会双足行走后,我们的骨骼也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相较于和人类相似的大猩猩,人类的盆骨更窄,而且产道更崎岖。
而且人类生孩子也要比动物繁殖的过程更加麻烦,即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头部需要调整两次方向,一旦没有调整好相应的出生姿势,将会导致人类难产。
另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大。
这与我们学会了吃肉脱离不了干系。这是因为肉类所蕴含的能量比植物要高出许多,且肉类容易消化,不需要较长的肠道,人类在适应吃肉之后肠道的长度也相应缩短了许多,这样就可以节约一部分能量,用于发展其他身体器官。大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膨大了起来。
越来越大的大脑,遇到变窄的产道后,会加剧人类的难产,导致人类生育后代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而动物的脑容量小,用四肢行走的它们盆骨自然也大,所以生育后代时更较为容易。
只能说,凡事有利也有弊吧,当我们在获得一些本领的时候,也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
自然界中不靠繁殖也能成功的动物不过,自然界的动物真的是全部都需要遵循固定的繁殖期吗?难道就没有例外吗?
以我们身边常见的老鼠为例,它们一年四季可以多次繁殖,还有我们常见的猫狗,以及天空中的大部分候鸟,都是不受繁殖期控制的。
它们能做到随时随地繁殖也很简单,原因就和人一样,它们所处的环境气候和食物等各方面条件都充足,不愁吃喝,也就能够随时随地繁殖。
除了不愁吃喝以外,自然界一些特别的动物只靠自己就能繁殖,无需伴侣即可获得孩子。
其中最著名得当属于海蛞蝓,又称“海兔子”。它们不像别的动物需要雌雄两性才能进行交配繁殖,它们可以自己和自己完成交配。
这是因为海蛞蝓体内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所以它们可以通过这个管道让精子和卵细胞直接在体内结合受精。
不过,大部分的海蛞蝓还是会用异性交配的方式来进行繁殖。但是,它们的繁殖方式也非常有意思。在交配之前,它们会先打一架,赢家可以转换为雄性,而输方成为雌性,然后再进行交配。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其实不然!在这交配完毕后,转变为雄性的海蛞蝓会丢掉雄性的生殖器官,然后角色互换为雌性,而另一只转变为雌性的海蛞蝓则转变为雄性,然后它们再继续接着交配。
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可真够奇葩的。
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它们这种方式非常奇葩。
但是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为了提高繁殖的成功率吗?两只海蛞蝓如果都能够成功受精,这样不就是可以产下更多的受精卵了吗,这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除了海底的,陆地上也有孤雌生殖的案例。
以火鸡为例子,雌性火鸡的卵不经过雄性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这是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所生出的一种繁殖方式,当火鸡群体中缺少雄性火鸡时,那么雌性火鸡产下的卵,即使没有经过受精也可以直接孵化出小火鸡。
而且更神奇的是,这些火鸡生出来的孩子都是雄性的,尽管这些孩子身体要比其他正常受精的火鸡要更加虚弱。但这种弥补群体中的雄性不足的方式也算得上是自然界中的奇迹了!
除了这些“不靠男人也能有孩子”的奇葩繁殖方式以外,在雄性和雌性的交配中也有不少非常奇葩的案例。
比如螳螂在交配完毕后,雌性螳螂会吃掉雄性螳螂;雄性海马代替“妈妈”,负责孵育后代;雄性臭虫会为了繁殖而强制在雌性臭虫的肚子上划开一个洞进行授精等等。
真的是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繁殖方式真是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的动物这么做,最重要的还是为了那一点:为了物种的繁衍与生存。
不管它们的方式有多奇葩,这也是它们被迫生存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学会尊重大自然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