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最炎热潮湿的时段,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它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其中,初伏为十日,从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开始,当天为入伏,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而关于入伏的时间,民间又有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区分,主要是看“庚日”与夏至节气的关系,以及入伏当天的农历时间。
今年(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今年三伏天,初伏为10天,中伏为20天,末伏为10天,一共是40天,又是一年“加长版”三伏天。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时间: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时间: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时间: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早入伏和晚入伏的判断方式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
第一种方式:根据农历时间来划分
入伏的时间通常在农历的五月份或六月份。如果入伏当天的时间,在农历的五月份,那么就是“早入伏”;相反,如果入伏当天时间在农历六月份,就是“晚入伏”。例如,2023年7月11日入伏,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五月二十四,因此可以判断为“早入伏”。
第二种方式:根据庚日来划分
民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如果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早,那么就是“早入伏”;反之,则为“晚入伏”。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即从夏至到入伏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小于25天算早入伏,大于25天算晚入伏(包含25天)。比如,如果某年从夏至到入伏的时间为20天,那么这一年就可以被判断为“早入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判断方式都是基于传统的历法和民间习俗,而非现代气象学的科学划分,每年入伏的具体时间可能会因为历法和节气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今年(2024年)是早入伏还是晚入伏?今年7月15日入伏,当天农历时间是六月初十,按照上述第一种方式判断,今年入伏在六月份,属于晚入伏。
再按照第二种方式判断,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入伏时间是7月15日,中间刚好间隔25天。因此,今年也属于晚入伏。
早入伏好还是晚入伏好?民间有谚语“早伏凉飕飕,晚伏热死牛”,大致意思是,如果入伏的时间比较早,那么整个三伏天期间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气候宜人,感觉凉飕飕的;而如果入伏的时间较晚,那么三伏天可能会异常炎热,气温高得让人难以忍受,甚至热到足以让牛这种大型动物都感到无法承受(带有夸张的说法)。
从人们的感官角度来说,估计大多数人都喜欢早入伏,这样的话,三伏天期间就不会感到那么炎热了。而今年是晚入伏,按照农谚的说法,或将出现过于炎热的天气,不要受人喜爱。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看,早入伏意味着三伏天期间雨水可能较多,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为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然而,过多的雨水也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甚至引发病虫害。
晚入伏则可能导致三伏天期间出现旱情,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缺乏水分,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此外,不同的农作物对水分和温度的需求也不同。例如,一些作物在较凉爽的气候下生长更好,而另一些作物则需要在较温暖的气候下才能正常生长。因此,从农业种植的角度看,判断早入伏好还是晚入伏好时,还需要考虑具体作物的生长习性。
今年是晚入伏,有哪些注意事项?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晚入伏可能意味着更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做好防旱抗旱工作,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用水安全。
另外,在干旱天气下,农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要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巡查作物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从人们的生活角度来说,晚入伏的气温可能比早入伏还要高,干旱和蒸发量大,人体更容易感到口渴和疲劳。因此,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同时也要做好防暑工作,尤其是室外工作者,更应该多加注意。
问问大家,你喜欢早入伏还是晚入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