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为自己加入中国而感到自豪。”
眼前金发碧眼的姑娘再次说起对中国的感受,眼中仍是闪烁炽热的光芒。
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对金发碧眼,炫彩夺目的美国姐妹花的一曲《咱们老百姓今个真高兴》,可谓是赢得满座观众的欢呼。
要知道,能登上央视的春晚,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誉。那么,这两名来自美国的姐妹,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做过什么样的事,竟能获此殊荣?
穆家与中国的情谊说起穆蔼仁,相信不少人会感到陌生。但若提到美国飞虎队,在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40年前后,彼时的穆蔼仁正风华正茂,本有着大好前途的他,却不远千里,从美国前往中国福州的英华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穆蔼仁(中)
在中国正经历抗日战争的时期,穆蔼仁与学生们过着艰苦的生活,甚至吃的不如学生,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穆爱仁坚持办学,给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力量。
曾有穆蔼仁的学生这样对他评价:“穆蔼仁老师身上的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二战前夕,穆蔼仁在这期间所做的一切,为中国后来抗战取得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1年七月中旬,陈纳德将军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军援华航空队”,(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飞虎队”)并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给中国各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尤其在军备方面。长时间与敌人的斗争消耗让使中国的空军与海军几乎消耗殆尽。没有空军和海军。
这场战争便很难取得胜利,此时,他们想到了美国的志愿军。
别无他法,此时的中国军方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只得请求外援的帮助,而对方是否会援助我们,成功也就在此一举。
于是,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发出请求,请求对方出手援助,并期望对方可以派出一支航空部队,以此来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好在,美国政府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派出一支队伍前来支援,而穆蔼仁便是其中的一员。
其实,“飞虎队”的成立之路也可谓是十分坎坷。
在他们出发前往中国之前,美国政府就要求他们必须退出中国军队,并以个人的身份参加战争。
这样的要求可谓是明摆着对中国的不满。
可即便如此,“飞虎队”的队员们也并未退缩,最终,他们以完全志愿的性质,来到了中国,协助我方进行抗日战争。
而这也是当时我国人民为何如此爱戴他们的原因之一。
1945年,穆蔼仁奉命执行秘密任务,在厦门前沿搜集日军情报,不料被日军发现,他慌忙乘坐运输机离开,期间被日军的飞机不断围追堵截。
但穆蔼仁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聪明机警的能力,成功摆脱了日军的追捕,并完美执行了此次的秘密任务。
战争结束后,穆蔼仁回到了美国。但此时他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代中国情结婚后的穆蔼仁也无时无刻不在向妻子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受丈夫的影响,穆蔼仁的妻子也对中国充满了向往。
就这样,对中国一直念念不忘的穆蔼仁,也一直在为移居中国做准备。
然而,此事却受到了穆蔼仁家人的极其反对。
在他们看来,此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百废俱兴,贫穷落后。可谓是什么条件都不好,此时移居中国,是一个太过愚蠢的选择。
这话被穆蔼仁听到后,他当即表达了自己的反对,并称自己一定要去中国,证明他们说的都不是事实。
其实,在当时,中国的刚刚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家的处境确也不太好,但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快速发展的景象也证实了穆蔼仁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久后,穆蔼仁带着妻子和大儿子在福建落地,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生活。
在这里,他的第二个孩子彼得也在不久后出生了。
而这个二儿子,才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土生土长的“福建人”。
从小就有福建的阿妈带大,二儿子对中国有着更深的情感,他对中国的爱,甚至已经超过了他父亲穆蔼仁对中国的爱。
穆彼得的家中有这样的一个传家宝,那是一双精致、小巧,用灯芯绒缝制的小红鞋。
之所以是传家宝,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值钱,或者是什么老古董,而是因为这是抚养他长大的福建阿妈,一针一线亲手为他缝制的。
不久后,穆彼得的妻子穆言灵,为他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而穆彼得给他们起名为“穆爱中”、“穆爱华”,这两个名字连起来便是“爱慕中华”。
对中国的情谊,从穆蔼仁那一辈,一直延续到了孙女的这一辈。
1988年,在穆爱华七岁时,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他们搬到了南京市,随后他们被送到了南京的一所小学读书,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进行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姐妹了解到学校中有一个名为“小红花艺术团”的组织,抱着试一试,锻炼自己的心理,她们参加了选拔,令她们感到惊喜的是,她们成功的入选,成为了艺术团的报幕员。
或许是因为标准的美国脸,却能说出流利的普通话,两姐妹在学校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开朗的性格更是让她们结识了许多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不看外观,你一定会觉得她们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不久后,一档名为《正大综艺》的栏目向穆爱华抛出了橄榄枝。
画面中,一位身穿博士服,一头的金黄色发,以及明亮的碧眼让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名为“茶博士”的女孩。
自此,人们开始对这个有着美国外表,却满心热爱中国的女孩逐渐有了不少的好感,而穆爱华也慢慢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初中毕业后,穆爱华姐妹回到美国,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四年的表演,这位她们日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回到中国后,凭借出色的表现,穆爱华顺利进入到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在当时,《一笑茶园》、《正大综艺》等诸如此类火爆的电视节目,均邀请到穆爱华进行主持,这也让更多观众对这个女孩有了深刻的印象。
让观众对这个女孩感到更为惊喜的是,在后来,穆爱华主动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并定居中国,她还大大方方的对外界称:“中国就是我的家!”
有人会问,这是姐姐穆爱华,那她的妹妹呢?
穆爱华的妹妹穆爱中,在姐姐从事主持行业的同时,则是前往美国继续读书,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她便和穆爱华一样,来到了中国。
在中国生活的这么多年中,穆爱华姐妹称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便是在1995年在春晚走红的事情。
这让她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她们最开心的事。
2013年,穆爱华离开了中央电视台,她去了哪里?
其实她从未远离我们,更从未离开过中国。
淡出视野,却仍在发光在很久很久之前,穆爱华就开始在公益活动上出面,作为一个深深热爱着中国的人,她看到山区的一些孩子时常没有衣服换,每天吃的也都是粗茶淡饭,她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于是,自那时,便时常前往山区,主动担任这些孩子的老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并不时的向山区捐赠钱财衣物,以及学习用品。
无论是筹建残障儿童学校,还是致力于帮助盲童的金钥匙工程,穆言灵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这里,她在公益活动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这样,在母亲去世后,穆爱华便不辜母亲的嘱托,接手这一重任。
穆爱华不仅结果了母亲的衣钵,甚至还开辟了新路。
离开央视后,穆爱华凭借自己英语方面的优势,投身于义务教育英语的项目中。
在得知孙女的这一举动后,纵然已经年过八旬,穆蔼仁毅然决然的再次来到了中国,来到了这片他此生都热爱的沃土。
2005年穆蔼仁在美国病逝,然而,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嘱托子孙将自己的骨灰撒入了闽江,就这样,穆老先生与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永永远远,彻底的融入到了一起。
纵观穆蔼仁祖孙三代,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被质疑,到后来的被尊敬,被夸赞。
纵然他们没有一个人的身上流出中国的血脉,但他们对中国的贡献,以及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却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故事是好故事,但小编的文笔实在太TM差
是美国派来的间蝶,还在自嗨,无脑
愿中美人民友谊长存!
这姐俩小时候我在南京灵谷寺的九层塔下见过。
肯定是美国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