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人要历经多少苦难,才能过好这一生

易家 2024-01-06 19:09:20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

“秋园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这是《秋园》腰封上的两句话。

那一年,作者杨本芬年六十来岁,别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她却决定写作,帮母亲秋园(真名梁秋芳)留下人生的痕迹。

于是,从未做过文字工作的她在狭小的厨房里,一写就是两年,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足足有八斤。

出版后的书册,横竖不过是巴掌大小,翻开一字一句,却像针扎一般刺在了人的心头。

在苛刻的豆瓣得到了了9.0的高分好评。

《秋园》不仅是一位老人回忆,“妈妈和我”颠沛流离、苦难不断的一生。

也讲述中国一辈又一辈的女性,如何在历代的洪流之中,像一根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

读完这本书,让人看到过去,也让人拥有重新审视磨难的勇气。

故事的开始,五岁的秋园家境殷实、天真可爱,喜欢在雨后的屋檐下光脚踩水。

父亲梁先生是个能干人,经营着一家药店,医术在当地口碑甚好,住的三进的院子,孩子上的洋学堂。

然而,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秋园也不例外。

十二岁那年,来店里看病的客人送了两张游园票,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

父亲让两位嫂子一同前去游玩,可当下午秋园从学堂回来,却听说“船沉了”。

两位嫂子都在船上,裹着她们的织锦锻袍,一起丧生在洛河里。

自责的父亲受不了打击,病倒在床,半个月后就撒手人寰。

短短半个月,秋园亲手送走了自己的三位亲人,她的童年时代也至此彻底结束。

而这只是开始。

在以后的漫长人生中,秋园嫁给了丈夫杨仁受,原以为丈夫性格仁厚,还是当时国民政府的官员,是个不错的人选。

结果因为丈夫优柔寡断的性格,不仅积蓄被堂弟骗的一干二净。

好不容易经人举荐当上了乡长,又常常自掏腰包救济穷人。

连秋园的嫁妆、首饰等也都被拿去变卖,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

在绝望之际,秋园被聘为乡里的小学老师,靠着工资微薄,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

可惜好景不长,土改时,丈夫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却又自作主张选择种田,秋园带着孩子被迫一起搬家。

而后又被邻居嫌弃身份不对等,被迫改门,甚至被当作偷鸡贼任人像皮球一样推搡……

每当秋园以为,日子终于等到盼头来临,命运又好像嘲弄般,给她不断致命的打击。

整本书里,没有刻意的苦大仇深,没有声色俱厉的控诉,却真真让人感受到人生无常的滋味。

但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因为永远没人知道,生活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如何面对无常,不止是秋园,也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需要去破解的谜题。

纵观秋园这一生,始终在时代的裹挟和命运的洪流中,无助浮沉。

刚结婚时,一心想读书没能实现,她就参加职业妇女补习班,学习缝纫、刺绣、编织。

后来又做了民办老师,拿的工分,分的粮食不够吃,她就白天教书,晚上替人做针线。

靠着当时在妇女补习班学习到的手艺,帮人做衣服,打鞋底,做袜底,靠着这些缝缝补补的伙计补贴家用。

要是日子就这样安安稳稳,哪怕清贫点也还过得去。

1953年,土改复查,丈夫的历史被翻检出来,秋园家一下子从贫农变为旧官吏。

家里的东西全被没收,邻居又借此上门威胁,让她们要交出一担谷,否则就不让她们居住。

秋园没得选,只能放下曾经的体面,只能带着女儿之骅,一人系着一个布袋子,出门讨饭。

纵使生活是苦海,她依然义无反顾,教书、缝补、讨饭……一步一步,扛过一个又一个重担。

彼时,虽然丈夫身体不好,什么都做不了,但家里有个男人仍是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秋园和这个家。

但偏偏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找苦命人。

1960年,丈夫还是没能熬过去,留下秋园和四个孩子,还有空落落的三间破瓦房。

秋园再一次被逼得背井离乡,在机缘巧合之下,跟着一个热心的湖南老乡来到了湖北王家台,做了裁缝生意。

为了多赚钱,她不分日夜替人做衣,做一天可抵别人一天半。

凭着这自己的努力,将两个儿子送进了学校。

在那个饥荒年代,秋园经受的苦难不是我们现在这一辈能够体会的。

换做其他人,在一次次的生活重压之下,早就放弃了抵抗,低入尘埃。

我想秋园大概也许也曾为自己的命运绝望过、无力过,然而当每一次低谷来临,她依然拼尽全力。

她或许不懂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坚持,但她深知,在苦难的世界里,自渡便是最好的救赎。

有人曾评价,秋园是女版的《活着》,因为她经历的苦难一点都不比福贵少。

但在我看来,福贵是在黑暗中咬着牙熬下去,而秋园却是在苦难中活出另一种韧性和不屈。

在动乱时代,她从一个家境殷实的小姐,到后来饱受贫穷和饥荒,在巨大的人生落差面前,她坚如磐石比。

一家人吃不上饭,她就用缝缝补补的生计换来谷、米、菜、柴,别人给什么,她就要什么。

后来又遇上政治运动,还要经历歧视和无望的侵蚀,她也没有一蹶不振。

寒冬来临,没有厚衣服、被子,她钻进堆放废品的棚子,找别人不要的旧棉絮、旧衣服。

虫灾造成严重的柴荒,她咬咬牙,狠心把家里仅有的一张旧竹床打烂烧了。

富也好,穷也好,日子都是照样过。

再后来,丈夫去世,秋园从湖南到了湖北,为了活下去她又一次结婚,以获得一份安稳。

直到六十六岁那年,第二任丈夫因病去世,秋园又回了老家,活到八十九岁。

回顾她这一生,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剧,全让她给摊上了。

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人生阶段,无论面对何种境遇,她总是依靠强大的心理韧性,突出重围,闯出一条生路。

而她也把这份韧性传递给几个子女。

大儿子子恒读完初中后,家里没能力再供他读书,他就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公办教师。

女儿之骅虽然12岁前在家帮妈妈干活,一起撑起这个家,但她依靠动物觅食般的本能,完成求学、落户、嫁人。

不论在哪里都竭尽全力生根、发芽,建立自己的生活。

小儿子赔三最后也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成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

鲁迅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坚韧,希望就在坚韧里。”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像秋园这样平凡普通的女性。

她们被放逐在社会的底层,在命运面前,她们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都会被揉碎。

然而她们身上的韧性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即使命运把她们推到谷底,依然能够在困境中采取行动,撑起一个家。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都会经历各种至暗时刻,有过苦恼,有过无力,有过彷徨……

但人生就是这样,越是艰难,越要努力生存。

就像竹子一样,在风雨里被击打得狼狈不堪,但是当风雨过后,依然一次又一次挺直了腰,任尔东西南北风。

没有谁的生活是不辛苦的,面对人事无常,那就坦然接受,遇到人生低谷,那就学会自渡。

当你随着生活向前走,再回头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你的脆弱和坚强,实际上都超乎了你的想象。

人生是一场持久战,当我们接受苦难的存在,并从中找到生命的力量和勇气,我们才能真正的成长,真正的强大。

与大家共勉。

1 阅读:78

易家

简介:爱生活,爱读书,分享快乐,留下您的脚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