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赛场上的学霸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四肢越发达,头脑越聪明

蓝橡树育儿 2024-08-21 11:44:54

从前我们都肤浅地认为体育生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渣”。但近些年的奥运会越来越多高学历、高智商的“学霸”涌现,让我们看到,智慧和技能的精彩对决。与其说奥运会是一场身体的比赛,不如说奥运会是一场头脑的竞技。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圆满结束,但赛场上吸引眼球的不仅仅是运动员们卓越的竞技实力,还有越来越多的“学霸军团”。

据统计,美国队选手中,就有51人来自斯坦福大学,49人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人来自耶鲁大学,13人来自哈佛大学...

中国运动员同样星光熠熠,一出场就夺得了奥运会首金的中国香港击剑运动员江旻憓,就是名校出身的女博士。

参加男子110米跨栏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徐卓一,戴着眼镜,高挑瘦弱,文质彬彬,与黑人健将比拼毫不逊色。惹得网友们纷纷调侃:“以为是搞奥数的,结果是搞奥运的!”

“拿起书本指点天下,放下书本赛场称霸!”

近些年,越来越多智慧和技能双重光环笼罩下的名校运动员,用无与伦比的风采击碎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展示了能在奥运场上大放异彩的运动员,同样也能在学术殿堂里深耕细作,取得非凡成就。

而科学也表明,运动员的脑子非同寻常,分分钟比一般人“更快、更高、更强”。

体育生也可以是“超能学霸”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叶先生曾经说过:父母嫌孩子动作慢、反应慢,其实慢的是他们的脑,而不是他们的手。每天打30~40分钟乒乓球,就可以解决问题。

因为,乒乓球是典型的需要“眼到、脑到、手到、身体到”的全方位运动。考察的不仅仅是眼、手、脑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相当敏捷的反应和当机立断的行动,对身体的整体配合、对节奏的把握、对战术的及时调整,每一项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被调侃为“不懂球的胖子”的刘国梁,在仍是运动员新秀时,每次复盘比赛,他都能从头到尾把整场比赛每一个球的发挥讲得分毫不差。甚至连双方怎样思索,怎样斗智,如何贯彻教练组的意图和发挥自己的长处,都一一道来,讲得就像是说评书一样。

当时旁听的领导立即断定——“这孩子将来是当主教练的材料。”果不其然,退役后的刘国梁成了中国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带领一众新人继续称霸世界兵乓球球坛。

奥运会的医疗专家曾说过:“乒乓球这行里,‘聪明’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兵乓球比赛时,长时间不发球,是会被裁判扣分的。所以运动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对方的作战特点、惯性思维,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设计出下一个球的赢球逻辑,争取让对方陷入自己的套路。

每次击球虽然只在秒瞬之间,但都需要经历观察分析、决策、执行三个思维过程。比起“最强大脑”的围棋比赛,乒乓球对机智果断的要求更胜一筹。

在乒乓球名将中,我们不乏看到“德育两开花”的学霸型选手。

刚取得巴黎奥运会男单冠军,完成职业生涯第一个大满贯的“小胖”樊振东,不但在赛场表现抢眼,在场外同样是孜孜不倦的“学霸”。

2015年乒超联赛期间,18岁的樊振东和所有同龄的在校高中生一样,参加了会考。因为有比赛任务,樊振东当时只能参加两门考试,所以必须全部通过才算合格。由于时间紧迫,他只复习了一天就去参加了考试,并且顺利通过。

他自己曾透露,小时候的第一笔奖金就是代表学校参加电视台的答题节目获得的,四千元奖金都上交给了父母。启蒙教练也夸过他,特别能吃苦,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先完成作业,然后去训练,除了生病几乎从未中断过训练。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下,成绩仍保持年级前三名。

出众的天赋,刻苦耐劳的训练,加上聪明好学,让樊振东不断进步,这才有了多次登顶巅峰的好机会,成就了新一代大满贯。

这次巴黎奥运会,日本选手张本智和作为樊振东的最强对手,在下了乒乓球桌后,同样是一名学业和运动两不误的学霸。

网上不乏流传着他在训练间隙,争分夺秒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课的照片。早在2022年,他就不靠体育,而是凭借优异的文化科成绩,考上了素有“日本清华”之称的早稻田大学。

更别提世界乒坛第一个女子大满贯得主、两届奥运会女单冠军邓亚萍,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最后攻读剑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不识26个英文字母到获得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邓亚萍和许许多多体坛健将一样,用实力和成绩证明了——运动员的“最强大脑”,不仅可以赢在赛场上,也能赢在考场上。

发表在《大脑研究》《Brain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就表明:

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独特的大脑活动模式和大脑结构变化,包括与运动技能相关区域的白质完整性增加。这可能与乒乓球对视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的高需求有关。

难怪有人说:“打乒乓球的人,都有个好脑子。”

一流的运动选手,

都拥有“最强大脑”

除了乒乓球,在多个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看到“文体两开花”。这些读书、拿奖两不误的“超能学霸”,不仅为奥运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也让大家注意到“运动改变大脑”的重要性。

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结弦也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而且也是凭借自己实力考进去的理工科学霸。连老师都困惑训练任务繁重的他,为何可以做到兼顾学业,并且成绩优异。

他的一句“成为一流选手,必须要有一个聪明的头脑”,让身边人为之叹服。

在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攻读荣誉理学学士学位的游泳名将麦克沃伊,比赛随身带的书是《关于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世界宝库》,涵盖了科学家从爱因斯坦到霍金,涉及黑洞、星系、人工智能和混沌理论等主题,被称为“最雄辩、最令人受启发的关于时间的科学著作”。

对此,“麦教授”表示——

我学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游泳时一些技术姿势比另一些更好,还能帮我在健身房中找到各种能让我变得更强的运动方法。

还有最大的益处在于,当我被训练搞得身心疲惫时,学术给了我一个世外桃源。

像杨倩、谷爱凌、任子威这样“文武双全”的运动员,正在不断打破公众对“成绩不好,才从事体育运动”的刻板印象,让大家认识到:兼顾好运动和学习并非难以实现。

研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的智力分布曲线较一般群体更偏向于优秀。

因为智力水平对于运动员在训练计划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与分析能力,对技术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能力,甚至是运动员在国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文化素养等,都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所以,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优势不仅仅在于身体素质,而在于脑子灵活、有悟性,善于思考和钻研。反过来,拥有“最强大脑”的运动员,也更容易在赛场上取得“更快、更高、更强”的成绩。

近些年许多国家在选拔和培养运动员时,将运动员的智力因素考虑在内。甚至有些国家为了加快运动水平的提高,确定了某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智商最低值。

可见,运动赛场上,比的不仅仅是竞技技能,更是智商的对决。每一块金牌的背后,都是一场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的非凡表现。

运动改变大脑,

越运动越聪明

我们都知道,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却很少人了解,运动可以锻炼大脑。

科学家发现,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分支间的连接点是突触。突触之间的连接越多,大脑的神经元被点亮得越多,大脑编织出来的网络就越复杂。

而当人在进行复杂运动时,大脑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BDNF),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连结。

1995年,卡尔·科特曼在一个为期4年的关于老化的研究中,设计了一个测量BDNF与运动关系的实验。参与实验的老鼠非常喜欢他设计的实验设备:不锈钢转轮,一晚上能跑几公里。而实验解剖结果表明,跑得越多的老鼠,大脑内的BDNF水平就越高。

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而在1998年由神经学家彼得·埃里克森领导的实验中,科研人员把运动和不运动的两组老鼠困在水池中,测试它们对逃生路线的记忆程度。结果,运动的老鼠每次都能更迅速地径直找到安全地带。

解剖发现,运动老鼠的海马体中,新干细胞的数量是不运动的老鼠的两倍。持续的运动和学习才能充分激活神经细胞,并建立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连接,让它们物尽其用。

科学家用神经科学的理论依据证明了——“运动能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运动会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

德国科学家在实验中也发现,和运动前相比,人们在运动之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提高了20%。原因是,运动结束之后,血液几乎立刻流回大脑,让人注意力集中,此时处理那些需要敏锐思维和复杂分析的事情,会事半功倍。仅仅是一次运动的“后劲”,就能持续1小时到1个半小时。

所以,运动完再学习!

把运动后新产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用到实处,让运动带来的益处不仅为身体做贡献,也为大脑做贡献,起到“健身”又“健脑”的效果。

其中,有氧运动是能“健脑”的一切运动的基础,通过跑步、游泳、打羽毛球等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提高大脑的血液供应,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每天晨跑后再开始一天的学习,效果远比不运动只晨读的孩子更佳。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翰·瑞迪在《运动改变大脑》这本书里,透过美国高中的体育改革计划、真实的案例与亲身经历、上百项科学研究证实——

运动不只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我们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运动能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增进学习力。

所以,推崇运动,投身运动,积极运动,从来都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事,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借以让身体更健康,让大脑更聪明,生活更美好的捷径。

而在中国,很多家长在这个将学习看得比天大,却时常忽略了运动是学习的一部分。一个长期坐在书桌前只知道学习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供血量逐渐下降,注意力也会涣散。此时,出去跑跑跳跳一圈回来,头脑会更清醒,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科学研究表明,走动8分钟左右会帮助我们恢复大脑的供血,提高注意力。这也是我们设置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意义。适时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同时,培养孩子有一项或多项的运动爱好,不仅可以改变大脑,也是帮助孩子提高抗压能力的极佳选择。

因为每个人在遇到焦虑时的最初反应,都是本能地逃避。但只要能行动起来,身体被激发起来的感觉,会让你发现世界比想象中更安全。

在调动身体的同时,你会得到一种征服感和自信心。当你逐渐意识到自己具备控制压力的能力,而不用依靠被动应对机制时,你就提高了引发应激反应的压力阈值。所以,运动不仅可以预防慢性压力,还能彻底转变它们,从微细胞到心理的各个层面。

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学校老师,都会推崇孩子多参加运动。就是因为运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克服恐惧,不仅锻炼“最强大脑”,也锻炼“最强心脏”。

如今,体育在全球的教育理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许多名牌大学中,体育特长已成为录取时参考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体育能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更因为它体现了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内核,是精英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奥运会舞台上的学霸,运动对他们来说,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荣誉而战,他们也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界,保持对运动和学习的热爱,锲而不舍地追逐,才是在漫长人生路上向阳而生的正确方式。希望更多人在看奥运会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赛场的精彩,更要读懂奥运会带给我们的育儿新启发。
0 阅读:17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