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被誉为古人的第五大发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实用意义,我国古代是农耕文明,而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对古代的农事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二十四节气也形成了一种文化,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对自然、对天体运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每一个节气,地球便在黄道轨道上运行15°,二十四节气恰巧运动一周,进入下一次轮回,如此年复一年。
今天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与端午节最为接近的节气,是“芒种”,今年芒种开始的具体时间,为6月6日0点25分37秒。
说到芒种,这一节气由来已久,早在《周礼》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顾名思义,“芒种”也称“忙种”,是古代农民进入农忙的时节,要了解芒种,则要了解芒种的气候,以及气候产生的物候。
先说物候,每一个节气,古人都会列举出三个代表性的物候,二十四节气便有所谓的“七十二候”,芒种对应的三候,分别是: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螳螂生指的是螳螂幼崽,破壳而生,“鵙”指的是伯劳鸟,是一种凶猛的小型鸟类,素有“小猛禽”之称,到了芒种时节,伯劳鸟进入繁殖期,开始鸣叫。反舌鸟也被称为“百舌鸟”,是一种体型类似八哥的鸟类,在立春之后反舌鸟会鸣叫不已,过了芒种,便不再鸣叫。
再来说说芒种时节的气候,有关芒种的气候,也体现在一句又一句的俗话当中,例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它指的是芒种是种植谷类作物的最佳时期,也是最后期限,过了芒种再种植,则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这是芒种气候所决定的,芒种的气候有以下三个特点,气温高、湿度大、水量足。非常适合谷物和水稻的播种,南方水田的中晚稻,有些是在芒种时节播种的。
芒种和端午比较接近,一些白酒的酿造,有“端午踩曲”的说法,端午踩曲,而小麦是踩曲的原料,恰巧端午和芒种时节,是北方收割小麦的时间,风吹麦浪,有诗歌唱道:“端阳(端午)好插秧(中晚稻),家家谷满仓。芒种忙忙割(北方小麦),农家乐启镰。”
说起芒种,有些人会联想到三国时期的曹操,因为芒种是青梅成熟的季节,而曹操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这两个典故的主角。
到了芒种,南方大部分地区步入雨季,且降雨量开始稳定,而江南一带,则进入梅雨季节,即“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江南雨季,无疑是一道难得的美景。
端午和芒种是非常接近的,因此,有关端午的俗话,也涉及到芒种,例如那句“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可见,到了芒种时期,天气可能乍暖还寒。因此,在芒种时节,在生产工作中,有些物品要做好防潮,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则要留意防寒。
以上,便是关于俗话“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解释,和一些与芒种的相关知识。芒种代表勤劳,祝大家端午安康,祝芒种过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