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武则天最器重的人,引为知己,再造大唐

雁芙说历史 2023-02-22 16:02:21

记得小的时候,有一部特别火的电视剧叫做《神探狄仁杰》,里面讲狄仁杰断案如神的故事,十分精彩,只要一逮着机会就会废寝忘食地看。

也因为这部剧的原因,狄仁杰在不少人印象中是个断案高手,似乎他的一生全都花在了破案这件事情上。

但真实历史上的狄仁杰绝非如此。

他不仅是个破案高手,还是一个宰相之才,是武则天最为器重的人物,没有之一。

然而,武则天最终被人逼宫赶下岗,很大程度上正是狄仁杰的推动。

武则天对他不薄,他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狄仁杰这位千古流传的大唐名相。

狄仁杰的早年经历

贞观四年(630年)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李世民派出大唐名将李靖率六路大军,一举攻灭了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

这一战,使得突厥对中原保持了上百年的军事威胁就此解除,同时替李世民洗刷了四年前的渭水之盟的耻辱。

李靖班师回朝后,整个大唐都沸腾了,连不过问朝政的李渊都亲自在宴会上弹起了琵琶,李世民甚至当堂起舞助兴。

可见此战的重要性!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使得西域诸国深受震慑,纷纷遣使来朝,并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这是大唐最为辉煌的历史瞬间。

然而此时的李世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一年距离他的帝国被人取代仅仅只剩下60年的时间。

但历史就是这么戏剧性,兴许是大唐帝国命不该绝,这一年,也同时诞生了一位将来会挽救大唐于生死存亡之中的关键人物——狄仁杰。

其实,狄仁杰的家境是比较富裕的,他出生在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因此,狄仁杰自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需要干农活,也不需要去挖煤。

不过,狄仁杰也是个天赋异禀的人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有一次,狄仁杰家中一名门客被被人杀了,当地县令闻讯后,立即带着人赶到狄仁杰家中问话。

面对县令大人的询问,在场的人都恭恭敬敬地回话,不敢造次。

谁知,旁边有个人坐在一边,认真地看着书,在他眼里,似乎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而县令大人也因此被他无视。

堂堂一个县令,竟然被人无视,县令大人显然感受到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于是当场就训斥狄仁杰不懂规矩。

可他万万没想到,狄仁杰竟然生生把他怼了回去。

只听还是孩子的狄仁杰不慌不忙地说道:

书中处处是圣贤,我在黄卷中与圣贤对话都来不及,哪有功夫搭理你们这些世俗官吏。

县令一听,顿时语塞,又考虑到狄仁杰也是官宦子弟,不能随便得罪,不一会儿便带着人离开了。

几年之后,狄仁杰已经是学富五车,也该到了检验多年学习成果的时候了,于是便来到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一次就考中了明经科。

不久,朝廷便将狄仁杰任命为汴州判佐。

就这样,狄仁杰通过读书,参加科举正途,正式开启了为官生涯。

但初入官场的狄仁杰,还是个新人,不太懂那些潜规则,因此没过多久就有人向前来视察的黜陟使举报说狄仁杰贪赃枉法。

这下可摊上大事了!

黜陟使类似于钦差大臣一类的角色,他们一般会巡查地方,监察百官,一旦发现有人违法,可以先斩后奏,随时将犯事儿的官吏处决。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情,狄仁杰作为一个职场新人,由于不懂潜规则,所以会被人赶下岗。

可谁也没想到,这原本是一件祸事,却成了狄仁杰的人生际遇。

黜陟使大人听说狄仁杰贪赃枉法之后,当即就找来狄仁杰问话,谁知一番交谈后,他深深地被眼前这个人的才识所折服。

他深信狄仁杰绝对是被诬陷的,而且此人才智卓绝,乃是不世出的栋梁之才,将来必定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黜陟使大人当场下令将狄仁杰无罪释放,临走时还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孔子说,观过知仁矣,足下可堪称沧海遗珠啊!

所谓沧海遗珠,指的是人才被埋没,或者说被埋没的人才,此话意在表达,以狄仁杰的才识,只做了一个芝麻官儿,简直就是埋没了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慧眼识金的黜陟使大人,他本人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阎立本,他的一幅画作也是青史有名,叫做《步辇图》。

《步辇图》.阎立本

不久之后,在阎立本的推荐下,朝廷将狄仁杰升职为并州都督府法曹,掌管地方司法。

阎立本果然没有看错人,自此以后,狄仁杰在司法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从并州都督府法曹一路升职到大理寺丞。

也正是在担任大理寺丞期间,狄仁杰创造了一个关于断案的传奇往事。

当时的大理寺积压了大量的案件,狄仁杰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全部处理完毕,涉及1.7万人,而且事后当事人无一人提出异议。

可见,狄仁杰在司法这个领域的造诣是很高的,到了近代,荷兰人高罗佩将狄仁杰这一年的断案事迹写成小说出版,取名为《大唐狄公案》,名噪一时。

此事传出后,狄仁杰一时间名声大噪,但真正让唐高宗李治认识到狄仁杰的能力,却是另一件事。

有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树,这事儿按照当时的律法应该免职。

但唐高宗十分愤怒,当场就要砍了这俩人。

关键时刻,狄仁杰表示反对!

可李治也表示,如果不杀这俩货,就是陷朕于不孝,所以必须杀。

谁知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引经据典一番,最终论证了这俩人不该杀,说得唐高宗根本无法反驳,最终这俩人得以免死。

也正是这一刻,李治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人简直就是个人才啊,遂将其提拔为侍御史。

别看狄仁杰断案能力很强,其实他骂人的本事也很厉害。

所谓侍御史,就是古代负责监察百官,如发现哪个官员有不轨行为,可以直接弹劾。

狄先生刚上任不久,在他严厉的风格作用下,当场就把两个违法的官员弹劾得免官治罪,于是百官肃然,朝堂风气为之一新。

就这样,狄仁杰在朝堂任职几年后,唐高宗李治病逝了,武则天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并加紧了称帝的步伐。

狄仁杰的仕途也在这期间出现了大起大落。

武则天时代的狄仁杰

李治去世后,李旦登基,由武则天掌握朝廷大权,狄仁杰的能力,武则天是知道的,按照常规操作,便将他外放为宁州刺史历练。

正是在宁州的这段经历,足以让狄仁杰名垂青史!

宁州在甘肃境内,属于陇西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并不像中原地区那么好管理。

但这一切在狄仁杰来了之后都不一样了。

狄仁杰在宁州刺史任期内,不仅把当地的民族关系处理得极好,而且在他的治理下,成绩斐然。

史载,当时有个御史叫郭翰,这个人当时要巡查陇右,监察地方官员对地方的治理情况。

而且他喜欢微服私访,通过对当地社会状态的观察以及从百姓口中了解当地官员的水平。

在陇右巡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大多数的地方官员都做得比较差,对地方的治理水平实在太次,因此弹劾了不少州县官员。

谁知,当他抵达宁州后,却发现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气息。

他知道这里民族结构很复杂,却没有发现一起民族纠纷,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祥和之气。

郭翰顿时感到十分惊讶,于是向当地百姓打听他们的刺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没想到,他打听了一路,百姓们对这位父母官那是交口称赞,竟无一人说半句刺史不好之类的话。

起初,郭翰还只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是当百姓们引着他们一行来到一块石碑前时,他完全相信了这一点。

因为这里的百姓,由于感念当地刺史对他们的恩德,自发地为刺史大人立碑勒石,将刺史在当地的功绩记载到了石碑上,称“德政碑”,以示歌颂之意。

当看到德政碑上出现“狄仁杰”三个字时,郭御史的内心深受震撼,回去之后,当即向朝廷举荐了狄仁杰。

值得注意的是,狄仁杰还曾经担任豫州刺史,这期间也有一段传奇经历。

当时武则天正加紧称帝的步伐,引起了李唐宗室的不满,越王李贞干脆扯旗谋反,试图以武力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可没想到的是,李贞起兵后没多久就被镇压,战败身亡。

然而此事牵连到很多人,大量无辜的人受到李贞的牵连,遭到武则天的严厉打击。

武则天为了排除异己,任用酷吏,这帮人专门负责咬人,凡是被他们盯上的人,往往会被罗织罪名,严刑拷打。

最终,在这些酷吏的运作下,李贞谋反案涉及六七百家,牵连5000余人。

谋反属于杀头大罪,酷吏们自然是不会放过这群无辜之人的。

谁知,当武太后下令地方官查抄这些涉案人员,并按照旨意行刑的时候,却卡在了豫州。

因为涉案人员很多人就在豫州,而豫州刺史认为判决有误,而且量刑过重,因此拒绝行刑。

朝廷的司法部门连续催了好几次,都被这位刺史大人给挡了回去。

但这事儿毕竟是朝廷的旨意,他一个刺史是压不住的,于是,刺史大人亲笔向武太后写了一封亲笔信。

狄仁杰不愧是一代人杰,那封信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那些被判刑的人大多是冤枉的,他们其实很多人对李贞谋反不知情。这种情况下,只有杀掉那些典型的,放过大多数人,才能彰显天后陛下的仁德。

最终这封信成功说服了武则天,因此武则天决定只处死其中那些知情并且有明显参与谋反的人,其他不知情或者被胁迫的则遭到流放。

但事情并未因此结束。

被流放的这波人,他们将被流放到丰州,而要到达丰州必须经过宁州。

当这波囚犯在差役的押送下,抵达宁州境内时,奇迹般的一幕发生了!

他们在宁州受到了百姓的热情接待,差役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搞得一脸懵逼,看到眼前大量的百姓,他们甚至怀疑这会不会是李贞的同党化妆成百姓,试图劫囚。

不过在多方试探下,差役们也最终放下戒心,因为从百姓口中得知,他们之所以如此热情,全是因为要报答一个人的恩情。

那个人就是当地百姓昔日的父母官——宁州刺史狄仁杰。

囚犯和差役们通过百姓之口听说了狄仁杰在宁州为官期间的事迹后,无不肃然起敬。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这批囚犯才得知,原来自己是要被杀头的,正是因为狄仁杰的施救,他们才被改判为流放。

这一刻,他们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救命恩人是狄仁杰。

那一日,囚犯们感念狄仁杰的恩德,扶老携幼,在宁州那块德政碑下跪地大哭,随即斋戒三日,方才继续前行。

抵达丰州后,这些被流放的无辜百姓,又自发地在丰州给狄仁杰立了一块碑,以歌颂狄仁杰恩德。

做官做到这种地步,能受到百姓如此爱戴,即便狄仁杰没有当上宰相,以足以名垂青史。

狄仁杰不愧为大唐著名贤臣,一代人杰耀古今,实在是令人钦佩。

然而,没过多久,狄仁杰就遭遇了为官生涯中的第一场打击。

狄仁杰在豫州期间,还担任过江南巡抚使,此时正好碰上李贞谋反事件,为了镇压这次动乱,朝廷派出了大军讨伐李贞。

在张光辅的率领下,朝廷10万大军很快平定了李贞的叛乱,但这10万大军却赖在豫州不肯走了。

理由很简单,我这么多人大老远跑来折腾这么长时间,却没捞到什么好处,就这么回去岂不尴尬?

于是,这支军队在张光辅的许可下,经常找地方上要这要那,吃拿卡要,勒索地方,搞得地方官员很难做。

但狄仁杰并不是好惹的,他当即就命令属下官员对于军队的这些要求,一律不予理睬。

这下可惹怒了张光辅,他立马就找到狄仁杰说道:

本帅奉命平定叛乱,你区区一个地方官,怎敢轻视本帅?

这时,狄仁杰却理直气壮地答道:

以往祸乱河南的仅有李贞一人,如今却生出了上万个李贞。

张光辅一听,顿时就纳闷了,李贞不是被平定了吗,怎么还有上万个李贞,难道他有同党没被清理干净?

于是问道:你这话什么意思?

这时狄仁杰才将话题引入到张光辅身上:

明公统率30万大军,正是为了诛杀李贞,为河南清除祸患,城中军民听闻朝廷王师抵达,纷纷与李贞划清界限,出城请降。

谁知,你却纵容士兵劫掠地方,杀降者以冒领军功,无辜被杀者尸横遍野,这样的行为,比一万个李贞带来的祸患还大。

我恨不得用尚方宝剑砍掉你的头颅,就算是死,我也不后悔!

狄仁杰此话一出,张光辅立马就感到害怕,不敢再多说话了。

因为李贞叛乱的规模并不大,朝廷根本没费多大力气就平定了叛乱,事后论功的话,这功劳也不大。

于是,张光辅干脆把投降的无辜之人杀掉,砍下他们头颅,用来冒充是斩首的叛军,以此来冒领军功。

此事一旦被举报,他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现在把柄落到别人手里了,他也无可奈何,只好悻悻而去,很快便班师回朝。

不过,他不准备就此放过狄仁杰。

刚一回到京城,张光辅原本的职位是宰相,所以他当即就向武太后上奏说,自己在地方平叛时,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

武则天当即就下令将狄仁杰贬官为复州刺史。

不过,这对于狄仁杰来说,并不重要,在他看来,在哪里做官都是一样的,只要心怀天下,能为百姓服务已经足矣。

但是,武则天并不是一个是非不分的人,作为一代政治家,她对敌人十分心狠手辣,但对于那些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才,她还是比较重视的。

因此,仅仅两年后,狄仁杰迎来了人生机遇。

690年,武则天称帝,要治国就必须要有人才辅佐,可她身边的那些酷吏、武家的人,都不是什么大才,真让这些人去治理国家,是干不成事的。

这时,她才想起2年前的那封信,还有那个人。

没错,正是狄仁杰,当初狄仁杰在大理寺丞任期内一年处理涉案1.7万人的积压案件,再到狄仁杰在宁州期间的政绩,再到他在豫州期间写的那封劝谏信。

这个人以往的实际,在武则天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忆起来,此刻,女皇顿时觉得此人正是自己要找的宰相之才啊。

一年后,武则天下令将狄仁杰召回,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也因此升职为宰相。

见到狄仁杰时,武则天对他昔日的政绩依旧赞许有加,不过,武则天还是试探了一把。

她随即问道:

朕知道你昔日在汝南为官期间政绩出色,但这期间却有人中伤你,你想知道是谁吗?

听完此话,狄仁杰当即回答道:

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就改正错误,如果陛下认为臣没有过错,那也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臣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朋友。

此话一出,武则天大为叹服。

因为这表明,狄仁杰不是一个结党营私的人,更不会是那种公报私仇、寻衅报复之人,此人行事光明磊落,根本不怕被人中伤,人品令人佩服。

就这样,狄仁杰第一次做了宰相。

然而,他仅仅做了一年的宰相,就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

狄仁杰谋反案

692年,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人谋反,被诬陷的这些人大多数是当时的宰相班子首脑人物。

武则天十分重视,当即命来俊臣等人严加调查。

谁知刚一盘问,狄仁杰立马就承认自己确实谋反了!

来俊臣心想,狄仁杰一介书生,肯定是害怕遭到严刑拷打,所以干脆承认谋反,不管怎么样,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

就在这时,陪审的判官王德寿立马又凑了过来在狄仁杰耳边小声说道:

狄尚书,你主动交代了自己的过错,肯定能争取宽大处理,在下负责审理此案,也想立功升官,所以想请您顺便把您的属下杨执柔也牵连进来,行吗?

很明显,这意思是让狄仁杰诬陷杨执柔也参与了谋反,有了狄仁杰的指证,他们就可以把杨执柔也拉下马。

谁知,狄仁杰听完大怒道:我狄仁杰岂能干出这等肮脏之事?

话音刚落,只见狄仁杰一头撞向旁边的柱子,顿时鲜血直流。

此举顿时吓坏了一旁的王德寿,这一刻,他才明白,原来这世间,真的有那种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愿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正人君子。

他确信,眼前的这个人,无论把他怎么样,他都是不会出卖朋友的,只好退去。

其实,狄仁杰一开始承认谋反,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严刑拷打。

另一方面其实在玩心理战,通过承认谋反,使得来俊臣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为自己求生争取机会。

果然,来俊臣达到诬陷狄仁杰谋反的目的后,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看管。

于是,狄仁杰趁机抓住机会,找到王德寿,表示自己进来时天气比较冷,穿的是棉衣,现在天气变热,穿棉衣实在太热。

所以想劳烦兄台将自己的棉衣送回自己家中,让家人把里面的棉絮取出来,改成夹衣送回来。

由于狄仁杰已经招供,所以王德寿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正好中了狄仁杰的计谋。

狄仁杰的家人在改衣服的过程中,发现衣服夹层中有一封狄仁杰亲笔写的鸣冤书。

狄仁杰之子狄光远当即明白了一切,立马就带着鸣冤书进宫面见武则天。

武则天察觉到事情不对,立马召见来俊臣询问这是咋回事。

可来俊臣还在狡辩,说狄仁杰如果没有谋反,又为什么主动承认谋反?这分明有诈。

一时半会,双方各执一词,武则天也无法分辨谁对谁错,于是再派周綝前去查明情况。

但来俊臣早有对策,他提前叫人把大牢打扫干净,给狄仁杰等人换上新衣服,看起来十分光鲜亮丽。

等周綝到达大牢时,发现狄仁杰等人衣着光鲜亮丽,而且他们也没有主动申辩,毕竟大牢不是什么好地方,周綝一个读书人也不愿多待,没怎么详查就离开了。

谁知周綝一行刚出牢门,来俊臣就塞给他一摞文件,周綝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份《谢死表》。

上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来俊臣给狄仁杰等人罗织的罪名,并冒充狄仁杰签了字,谎称说狄仁杰等人已经认罪画押。

所以想请周綝转交给皇帝批复一下,免得自己去走流程太麻烦。

周綝也没多想,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狄仁杰等人会就此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接着被砍头抄家。

但关键时刻,意外发生了。

不久之前,来俊臣诬陷了一个和狄仁杰同属一个阵营的大臣,叫乐思晦,他被来俊臣害死,家人被充入宫廷为奴。

但乐思晦有个不足10岁的儿子尚在人间,这个孩子听说来俊臣又在害人了,而且害的是当朝宰相,瞬间想起了自己父亲的遭遇。

于是,他义愤填膺,当场决定为狄仁杰等人鸣冤。

那一日,皇宫发生了这样一幕:

武则天正在批奏折时,突然有人来报说有个孩子有急事想禀报陛下。

一个孩子?找皇帝禀报紧急事件?这么离奇的事情令武则天十分惊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武则天决定召见这个孩子。

那个孩子进来后,女皇当即问道:听说你有紧急事件要向朕禀报,是什么事情呢?

不得不说,这孩子十分聪明,他不正面回答,反而一声叹气道:唉,一言难尽。

这下又进一步勾起了女皇的好奇心,于是直接说道:

你是个孩子,童言无忌,有什么话可以直接说,朕不会怪罪你的。

这时只见孩子说道:

臣的父亲已死,家已破,但臣却并不是为此叹息。

武则天又问:那是为了什么呢?

小孩答道:臣只是可惜陛下的律法被来俊臣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啊。

如果陛下不相信臣所说,那么请陛下随便找一个深受陛下信任,而且被来俊臣打击下狱的大臣询问。

他们这些人只要是被移交给来俊臣处理的,肯定都得被迫承认谋反。

此话一出,武则天顿时陷入沉思当中,这话其实言外之意就是说,来俊臣滥用刑罚,屈打成招,才会使得无罪之人,也得在极刑之下屈打成招。

沉默十几秒后,武则天似乎察觉到了异常,当即就选择召见狄仁杰。

由此可见,这一刻,在武则天的心中,狄仁杰是她认为此前自己最信任、最器重之人,所以不相信狄仁杰谋反,所以选择召见的人是狄仁杰。

不一会儿,传旨的人就引着狄仁杰来到了武则天面前。

只见武则天不解地问道:你之前为何承认谋反?

狄仁杰答道:如果不承认谋反,臣早就在严酷的拷打下命丧当场了。

武则天:那你为什么还做一个《谢死表》出来?

狄仁杰:臣没有做过那样的东西。

这下武则天更加纳闷了,于是立即让人取来谢死表给狄仁杰看。

可狄仁杰也并不慌乱,当场就拿出自己的字迹做对比,真相瞬间大白,原来这一切都是来俊臣伪造的认罪书。

但来俊臣对此并不感到惊慌,因为女皇刚刚登基不久,还需要他,要用他们这样的酷吏去咬那些反对武则天的人。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武则天暂时向酷吏一派、武家人一派妥协,将狄仁杰等一干人等贬官,而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算是一撸到底了。

这也是狄仁杰职业生涯中遭到最大的一次打击。

可武承嗣等人却不打算放过狄仁杰,他多次向武则天进言,请求诛杀狄仁杰。

但武则天每次均以诏令已行,不便更改为由拒绝将狄仁杰处死。

武则天其实是故意在给狄仁杰寻找生机,她接下来肯定会通过酷吏政治打击大量的异己,把狄仁杰贬官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做县令,正好远离权力中心,从而保全他们。

她这是在给狄仁杰的复出留下后路,因为如果真要把狄仁杰打击到无法翻身的地步,完全可以将其贬为庶民,或者流放。

现在却让他做县令,这其实是在为将来自己在朝中政局稳定后,起复狄仁杰创造机会。

果然,仅仅过了四年,狄仁杰就迎来复出的机会。

696年,契丹人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河北震动,这时武则天才想起了狄仁杰,当即任命他为魏州刺史,负责平乱事宜。

而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人,将城外的百姓驱赶入城,充当壮劳力和兵源,修缮城池和守城器具,以至于一时间田地荒芜,无人耕种。

但狄仁杰来了后,却下令让百姓全部各回各家,正常耕种,不必担心,使得生产力恢复。

而契丹人一听说狄仁杰来了,慑于狄先生的威名,不战自退。

魏州的百姓为了歌颂狄仁杰的恩德,争相为他立碑颂德。

不久后,为了进一步防备契丹,武则天将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并赐予他紫袍、龟带,还在锦袍上题写12个金字来表彰狄仁杰。

此后的日子里,狄仁杰在不久之后再度回朝担任宰相,突厥人作乱时,又奉命安抚河北,政绩斐然。

然而此时的武则天也已步入晚年,但帝国的继承人选还没有确定,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又多次请求立武家人为太子,避免帝国江山落入外姓人手里。

武则天在立儿子还是侄子的问题上开始变得犹豫不决。

这时,狄仁杰进言道:

臣请问陛下,侄子和儿子哪个亲?如果陛下立儿子为储君,那么陛下百年之后,将会被供奉于太庙,享受子孙后代绵延不绝的祭祀。

如果陛下立侄子的话,臣从未听说有哪个侄子会将自己姑姑的牌位供奉于太庙的。

原本,武则天一手创建武周帝国,现在如果给了儿子,那么等于这帝国又交还给李唐,江山也会改姓。

所以,她明显有倾向于立侄子的。

可现在狄仁杰的一番话,却触动了她的痛处,那就是侄子不如儿子亲,可儿子跟自己不是一个姓。

于是当场表现出十分不爽的表情,怒道:这是朕的家事,你就不要多嘴了。

但狄仁杰不准备就此放弃,反而硬怼了一把,说道:

陛下乃是天下之主,臣为股肱,陛下的家事也是天下大事,臣与陛下君臣一体,臣当然要进言。

武则天被这句话说得无法反驳,但她脸上又若有所思,似乎有松动的迹象。

不久之后,武则天又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只鹦鹉断了双翅,认为这是某种征兆,所以再次召见狄仁杰帮她解读一下。

狄兄不愧是聪明人,当即就说:

鹦鹉的“鹉”通“武”,而武是天下之姓,双翅则代表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能启用两个儿子,立儿子为太子,必定能振翅高飞。

狄仁杰的能力,武则天是清楚的,所以他的话,武则天是十分相信的。

自此以后,武则天坚定了要立儿子的想法,几个月后便召回李显,将其立为太子,同时启用了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家人掌握权力。

狄仁杰自从再度成为宰相后,武则天对他极其敬重和信任,恩宠冠绝当世。

甚至特别准许狄仁杰见她的时候,不需要行跪拜之礼,女皇对他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看到你跪拜的时候,朕的心里也十分不好受。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宰相班子有值夜班的制度,武则天特准狄仁杰不需要值夜班,并告诫官员们说:如果没有什么军国大事,就不要去打扰狄公了。

后来,狄仁杰于700年去世,武则天为此悲痛不已,她痛哭道:朝堂空矣。

此后的日子里,在处理朝廷政务中,每当遇到难以决断的大事时,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不禁感叹道:上天为何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可以说,武则天和狄仁杰之间的相处,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似乎有一种知己的味道。

狄仁杰去世的第二年,武则天宣布改元“长安”,同时将帝国都城还于李唐旧都长安。

种种迹象表明,武则天在为李显接手帝国江山,恢复李唐做准备。

可就在这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与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人联合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光复了李唐。

此时,狄仁杰已去世五年。

武则天被人赶下岗和狄仁杰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臣以及支持神龙政变的人,有很多都是狄仁杰举荐或者提拔上来的。

领导神龙政变的五大臣中,张柬之、桓彦范、敬晖三人都是狄仁杰的举荐,才能做到那个位置上。

另外有数十人也是李唐支持者,也是狄仁杰提拔和举荐的。

这群人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支持李唐的政治集团,对武则天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都支持传位于太子,最终迫使武则天选择立李显为储君。

而最终也是这群人领导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

可以说,武则天被人赶下岗这件事中,狄仁杰扮演了关键角色。

武则天对他如此器重,他又为何如此?

从事后来看,我相信狄仁杰一定不会想到后来会爆发神龙政变,因为他也无法预料未来的事情。

他之所以举荐这些人,一方面是这些人确实有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忠于大唐的。

狄仁杰举荐和提拔他们,就是为了加强支持李唐复辟的政治力量,以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以和平的方式迫使武则天传位于李显。

他应该是没有想过要通过武力推翻武则天的,他能预料到的结果,也仅仅是武则天去世后,权力顺利交接给李显,仅此而已,并未预料到会发生神龙政变。

烟郭说

狄仁杰一心为国为民,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廷做宰相,都有出色的政绩,令百姓自发地歌颂他的功绩。

这样的人物,古今罕见,令人钦佩。

武则天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知己。

武则天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狄仁杰也是一代人杰,自古以来,身居高位的人往往是孤独的。

因为没有人能在思想上和她处在同一个层级,自然缺少共同语言。

而狄仁杰则不一样,他和武则天一样,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君臣之间的交往,自然有很多事情能产生共鸣。

武则天虽然杀了不少人,但基本都是一些明确反对她的人,这是一种清除异己的行动。

这并不代表她会把所有人都杀掉,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且不反对自己的人,她还是愿意重用的。

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代政治家,她要治理好一个庞大帝国,靠那些只会咬人的酷吏是不行的,而武家的人也没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根本担当不起重任。

因此,她必须要重用一批有真才实干的人才,让这些人的才华为自己所用,才能真正治理好这武周帝国。

很明显,狄仁杰的才干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

狄仁杰大理寺丞任上,一年处理涉案1.7万人的案子开始,武则天早已称天后,参与朝政,所以对于狄仁杰整个职业生涯的政绩是很了解的。

而狄仁杰的种种事迹以及在与他亲自交谈中,武则天已然深信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要找的宰辅之才。

狄仁杰也不负所望,每次处理棘手的大事时,都能处置到位,令人叹服,这也是令武则天十分欣赏的。

一个才干出众,能办大事,又能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很自然地就和女皇相处成了知己。

历史上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也不过区区几人而已,而狄仁杰正是其中之一。

狄仁杰心怀百姓,为天下谋福祉,值得被万世称颂!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除注明的以外,均来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截图。

1 阅读:44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