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都靠边了,还在傻傻钓深水。
难怪钓了一晚上浮漂都不动一下?
夜钓讲究的是耐心,尽管如此,晚上是鱼儿吃食的时间段,也是鱼儿最活跃的时候。
然而水越深,鱼口越少,这可不是我们想当然认为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夜间钓深水大鱼不咬钩的问题。
钓鱼浅—钓鱼深?夜间大鱼之所以夜钓,一直以来人们所理解的原因是夜间大鱼常常捕鱼,而前往大鱼觅食的阶段恰好是晚上。
为什么不在白天抓鱼,而是在晚上抓鱼?
这与光照、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鱼儿在深水中生活的时候其实是对光敏感的。
大白天找不到食物的鱼儿,夜晚会时不时跑出来寻找食物,但很快又会返回深水区域。
因此,如果你在深度水域钓鱼,但是却又没有使用好的装备,那么你就可能获得尤其较差的效果。
但是如果你选择淹没于浅水域,那么你就会大幅度提高潜能,尤其是空气加速。
众多可能性中,浪费时间等待鱼咬钩的可能性相对而言较小。
同时,当你到达浅水区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刺激感将比之前更加强烈。
这与鱼儿归家的过程是一样的道理,回家的时候光线暗一些就好了。
请记住,没有绝对的标准,要灵活应变,在不同水域根据环境变化选择最好的探测方式。
在夜间,由于月亮的存在光亮度非常低,于是大鱼就会游进浅水区吃东西。
小鱼当然也会游到浅水区觅食,但由于它们与大鱼体型差别大,大鱼不容易发现小鱼。
但当有其他较大的掠食者靠近的时候,小鱼将会成为它们的晚餐。
但是这并不妨碍夜间大鱼前往浅水区觅食。
相反,这大大降低了它们被吃掉的几率。
然而当暗夜过去,光明到来时,阳光刺眼,它们在光线下极易发现,也极易成为其他掠食者嘴里的美味佳肴,因此它们会迅速回到阴凉处。
白天由于光线作用的环境较少导致它们前往岸边觅食,很少有人见过这些庞然大物在明面上闲逛。
深水中的鱼儿都是什么呢?
除了白天以光为主进行捕猎的各种虫子、虾子、泥鳅等底栖生物,还有阳光下游动的小鱼儿,甚至还有大鱼儿!!
在白天,由于小鱼儿全部回到阴凉处休息,因此也逐渐引起了其他掠食者的注意,它们会四处巡逻,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触碰并抓住小鱼儿。
然而这些小鱼儿并不会都前往阴凉处,只要有一些小鱼儿还呆在阳光下,就会吸引其他鲤鱼等吃这些小鱼儿的大鱼过来。
虽然到了晚上,大鱼会跑去阴凉处进行休息,但仍有一些比较活跃的大鲤鱼会仍留在阳光下游动。
这些大鲤鱼会大量捕求食物,这样小鱼儿才没法生存下来,它们要么会被吞下,要么就被迫退回到阴凉处。
钓深水还是钓浅水?我写这段文字并不是想告诉大家要钓多少米深度的水,这个是需要自己去探索,每一个地方都存在其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与此同时,不同的天气与环境刺激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因此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与天气将会出现神奇而美异的风景,所以我们面对不同水域,在选择上需要灵活,更换不同深度和地点进行尝试。
我曾经在一个地方,每天晚上每次都上岸,我选择在2米深水正在黏土上搭建一个窝,这个5米长、1米宽的小窝里不仅有非常多的红虫、蚯蚓等生物,还有一些水草,在早晨或者中午回来的时候,往往等着我的都是成堆成堆的大鲤鱼。
我每天都利用这个地方,不去其他地方。
但是,当我换了一个2米到3米深,同时面朝着那个窝点,但又靠近6米到9米深的地方,我发现鲤夫果然还是愿意待在原来的窝里,但是因为我没法直接将它们用网捞坚持着每天来。
过了几天后,最开始那些活泼得让我体验成功快感的大鲤鱼们开始变得没有鱼咬钩,即使浮漂在轻轻晃动,他们也不会咬钩了,因此最后我还是换了地方,所以说,选位、耐心缺一不可。
还有一天,我在两米深处钓了一整天,相对而言我的效果比较好,但待了太长时间,我决定换一个地方,于是我转身走向另外一个位置,此时已经三四点钟了。
然而走的时候,我开玩笑地告诉我的朋友:“给我留一点啊,我一会就回来接你。”
我开车之后过去,在另一个地方将杆收起来之后,我回到原来的地方。
我的朋友问:“你怎么现在才回来。”
说到这件事情,我才意识到原来的窝点原来才是大宝藏。
后来我又换了其他几个位置,发现原来只有这里才有很多红虫,大鲤鱼才愿意来这里觅食。
总结我们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下进行施绝才能提高成功率,我们没有理由去改变它,我们要做的是分析我们所垂钓的位置,通过长久观察来获得高效结果。
不论是什么时候,当你选择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的作钓的时候,你能得到其他的信息,并对此进行研究和思考,以应对各类复杂条件导致的数据产生变化。
我们应该从保持耐心和解决不同位置之间竞争引发问题因素出发,以此提高作战效率,同时改善自身条件,适应环境,不断进步。
我的建议是在2-4米之间作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