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嫡长子没出息,李世民怒废太子,为何要将魏王李泰也给废了?

爱爱谈过去 2024-01-14 03:54:02

太子李承乾进入“叛逆期”后胡作非为,让老父亲李世民失望透顶。而李泰被废,则是因为他“祸从口出”,暴露了性格狠辣,最终心急吃不上热豆腐。

李承乾和李泰,分别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和嫡次子。兄弟俩天资聪慧,李世民对他们十分欣赏,也有意让他们接班人。

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将他们先后废黜,最平平无奇的李治却继承了皇位。

嫡长子李承乾: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虽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疙瘩,但李世民对嫡长子李承乾的宠爱,绝对是远超其他子女的。

公元619年,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的承乾殿。他的爷爷李渊非常高兴,还亲自给这位嫡长孙取名为“承乾”。

李渊赐的这个名字看似随意,实则大有深意。除了纪念孙子在承乾殿出生外,还对他抱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厚望。

如此看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李承乾,实乃妥妥的“皇二代”。

李承乾1岁时,就被爷爷封为恒山王。5岁又获封中山王。到了公元626年,他的亲爹李世民继承皇位,8岁的李承乾又顺理成章成为皇太子。

为了栽培李承乾,李世民将他对嫡长子的“承乾之爱”,也渗透到生活中每一个细枝末节,就是为了让他将来顺应家族的期许,继承李氏大业。

正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李承乾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诗书礼仪。

年幼的李承乾表现也非常不错,他恭谦有礼,尊师重道。他的老师李纲因患有严重的腿疾,无法行走,只能乘坐轿子进宫给太子授课。

李承乾便亲自将老师引上殿,虚心学习,恭敬行礼,师生关系非常亲近。后来李纲病逝,李承乾还亲自为老师立碑,以示敬重。

李承乾的言行举止,都被李世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丝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喜爱,在给李承乾册封太子的诏书中。李世民写道:“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公然夸赞儿子的聪慧有礼。

李承乾13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变着法子给太子制造实习机会。他每次御驾出巡,就让太子留在京城代理宫务,而李承乾也都能很好地完成。

学识礼数有了,朝政实习也能出色完成,李世民又担心太子富养宫中,不知民间疾苦,他就要求太子的老师们多讲讲民间的艰难困苦,思想上时刻敲打太子,凡是李承乾有不对的地方,要勇敢谏言。

可以说,为了培养一位优秀的储君,李世民顾及了李承乾成长的方方面面。

在父亲的用心栽培下,李承乾在未来储君的道路上走得笔直敞亮,可后来的他却性情大变,人生道路来了一个急转弯,直接就就转到了死胡同。

这事儿的由头,还得从太子“叛逆的青春期”说起。

李承乾十几岁的时候生过两次大病,病虽痊愈了,但从此却落下了后遗症,他的双脚再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快步疾走,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李承乾从小顺风顺水惯了,突然落下了腿脚残疾,他变得惶恐又自卑。换做普通人都觉得没面子,更何况他这个未来的皇室储君呢!

腿脚残疾后,李承乾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暴躁易怒,再加上他身边那一群老臣子时时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只要他们觉得太子有不妥当的地方,就言语犀利地对他进行评判,丝毫不留情面。

李承乾本来是个尊师重道的乖学生,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开始排斥这种过激的教条方式,也因此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

受荷尔蒙的影响,李承乾与一名男宠交好。这男宠长得美貌,还能歌善舞深得太子心,李承乾给他取名“称心”,两人经常一起陶醉享乐,感情如漆似胶。

李世民知道后大发雷霆,他立即处死了这名男宠。

男宠死后,李承乾的行为越发与李世民的期望背道而驰,他继续放纵堕落,在宫中扮成胡人打仗,大玩cosplay(角色扮演)。在宫内搭帐篷,吃烤肉,饮酒作乐。

得意忘形的李承乾甚至还说出了“若我登基为帝,当率几万大军投奔突厥可汗”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唐太宗对太子忘祖悖论感到十分痛心和失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严惩太子,而是寄希望于规劝指正,希望李承乾“改邪归正”。

还没等李承乾重新开始,他的储君之路却半道上杀出来一个程咬金。

这个人,正是李承乾的亲二弟李泰。

嫡次子李泰:蛰伏多年的野心家。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他爱好书法文学 集书万卷,可以说非常优秀了。

尽管李泰并不逊色于大哥李承乾,但无奈李承乾是嫡长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李世民都没有心思发现李泰的光芒。

后来太子李承乾自甘堕落,李泰就抓住一切机会讨父亲李世民的欢心,导致李世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李泰身上。

公元642年,魏王李泰完成了《括地志》的编修工作。李世民看了非常满意,他亲自将这部著作收藏于皇家藏书阁。

随后,李世民对李泰大肆赏赐,另外每个月还赏赐各种财物。不论是规格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李世民对李泰的种种宠爱,逐渐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以为只要亲哥哥李承乾被废了太子之位,他就有机会成为储君。

就在李泰暗自打起算盘的时候,一边的李承乾却主动送上门来。

李承乾惶恐自己的储君地位动摇,于是就效仿历史上的夺嫡之争,决定除掉自己的亲弟弟李泰。

只可惜,李承乾的刺杀行动并成功。在事迹暴露后,李世民对太子也非常失望,但他始终没有废掉太子的想法。

刺杀李泰失败后,李承乾干脆破罐子破摔,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逼宫造反。

他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想效仿父亲的“玄武门之变”起兵造反。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上一场皇位争夺战的冠军,太子的这些动机,在他眼里不过是班门弄斧。

最终,李承乾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贬为庶民,流放黔州。

太子之位空悬,太子的竞争人选主要是嫡次子李泰和嫡三子李治。

李治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排行老三。论资质和能力,他不及大哥和二哥,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淳朴,忠爱仁孝。

李治由于性格和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太子之位并不上心。况且,就算李治有心争位,李泰也没把他当作竞争对手。

李泰的心思不在李治身上,他费劲心思,想着怎么讨好李世民。

李泰深知李世民最忌恨兄弟相残,于是他便找了个机会,在李世民面前卖乖。

一次,李泰对李世民说:“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将来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泰一副兄弟情大于天的样子,把李世民感动得稀里哗啦,当即便口头承诺要立李泰为太子。

褚遂良知道后,就对李世民谏言,虎毒不食子,杀子传弟这件事不可信!

李世民冷静下来一想,有道理!他感叹李泰的心机和歹毒。若李泰将来登基了,定会杀掉自己的同胞兄弟。

李世民细思极恐,他又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李治身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世民决定找李治好好谈一谈,借此了解一下李治的想法。

让李世民意外的是,平时里恭谦儒雅的李治,这次在他面前却像丢了魂似的,一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样子。

在李世民的追问下,李治才将事情和盘托出。

原来,李泰曾多次恐吓和威胁三弟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治主动退出太子之位的竞争。

李治带着哭腔对李世民说道:“魏王威胁我不要与他争夺太子之位,不然的话他就会向父皇您报告我以前与汉王关系亲密的事。但是,父皇,我与汉王关系好是事实,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他会与太子谋反呀!请父皇明察!”

李世民听完李治的话,他看着眼前这个可怜兮兮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怜爱。

从此以后,李世民心中太子之位的人选,渐渐倾向于与世无争、仁慈友爱的晋王李治,只有他继承皇位,将来才会保全几个兄弟的安全。

大局已定,李世民为了保证晋王李治顺利登基,他将魏王李泰也一同废黜幽禁。

李世民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上写道:

“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李泰眼睁睁看着自己与皇位擦肩而过,从此他开始一蹶不振,郁郁寡欢,最终在32岁时离世。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治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大哥和二哥明争暗斗,劳心劳力地抢夺皇位,最终却让他成了最终赢家。

其实,李治淳朴仁孝的特点,正是李世民最看中的优点。

当李承乾和李泰陷入太子争夺的漩涡时,李治”与世无争”的姿态就像是一股清流,让李世民深感欣慰。

李世民十分清楚,若是将储君的位子留给李泰,免不了一场兄弟残杀,他不想再看到悲剧重演。

当然了,李治的成功“捡漏,也少不了他舅舅长孙无忌的功劳。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进一步推动了唐朝的发展,他让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来朝,可以说是开创了不亚于贞观之治的盛世。

尽管李治的继位,是李世民“退而求其次”换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李世民最保全大局的决定,也是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

0 阅读:1

爱爱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